一种缓冲吸能支护复合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228687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09 17: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缓冲吸能支护复合结构,包括U型钢框架,U型钢框架包括第一U型钢与第二U型钢,第一U型钢固定连接在第二U型钢底端两侧,两根第一U型钢之间底端连接有底板,第一U型钢与第二U型钢开口面均朝向隧道内壁,第一U型钢内以及第二U型钢内设置加固钢缆,第一U型钢与隧道之间以及第二U型钢与隧道之间均设置有长条板,长条板远离隧道内壁一侧固定连接有防护机构,防护机构远离长条板一端朝向加固钢缆,防护机构远离长条板一端与加固钢缆之间的距离小于U型钢框架两侧壁向外扩张的最大距离;通过在长条板与加固钢缆之间加装固定柱,将围压压力吸收缓释并转移至整个U型钢框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一种缓冲吸能支护复合结构适用于高围压条件,能够提高地下施工的安全性,减少围压坍塌风险。减少围压坍塌风险。减少围压坍塌风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缓冲吸能支护复合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地下工程支护结构,特别是涉及一种缓冲吸能支护复合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大基建有力推进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同时使得资源环境难以为继,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荷兰提出“绿色心脏地带”,只建设地下工程以最小化现有景观破坏。基础设施建设正呈现出从地上到地下跃迁的趋势。地下空间作为“新型国土资源”,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深层(50~100m)空间开发利用。然而,地下中层甚至深层施工技术难度高,相比于地面工程,地下深层高地应力的问题也愈突出,遇特殊水文地质条件时会导致掘进隧道强烈变形,甚至导致隧道断面严重“颈缩”,严重威胁地下施工技术人员的生命安全。
[0003]为提升高地应力地下隧洞施工的安全性能,在隧道内加装缓冲吸能支护复合结构。现有的支护复合结构中U型钢框架受到的作用力过大时,由于未设置防护机构,一旦超过U型钢框架两侧壁形变最大值时,会直接导致U型钢框架两侧壁折断,使得U型钢框架失去缓冲吸能功能,降低其支护性能,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缓冲吸能支护复合结构,包括U型钢框架(10),所述U型钢框架(10)包括第一U型钢(1)与第二U型钢(2),所述第一U型钢(1)固定连接在第二U型钢(2)底端两侧,两根所述第一U型钢(1)之间底端连接有底板(3),所述第一U型钢(1)与第二U型钢(2)开口面均朝向隧道内壁,所述第一U型钢(1)内以及第二U型钢(2)内设置加固钢缆(6),所述加固钢缆(6)首尾相连形成隧道截面形状,加固钢缆(6)用于提升整个支护复合结构组合连接结构强度,所述第一U型钢(1)与隧道之间以及第二U型钢(2)与隧道之间均设置有长条板(4),其特征在于:所述长条板(4)远离隧道内壁一侧固定连接有防护机构,防护机构远离长条板(4)一端朝向加固钢缆(6),所述防护机构远离长条板(4)一端与加固钢缆(6)之间的距离小于U型钢框架(10)两侧壁向外扩张的最大距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缓冲吸能支护复合结构,其特征在于:防护机构包括固定柱(71),所述固定柱(71)固定连接在长条板(4)远离隧道内壁一侧,所述固定柱(71)远离长条板(4)一端连接有弧形块(72),所述弧形块(72)开口端朝向加固钢缆(6),所述弧形块(72)与加固钢缆(6)之间的距离小于U型钢框架(10)两侧壁向外扩张的最大距离。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缓冲吸能支护复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U型钢(2)形状与隧道顶面形状一致。4.根据权利要求3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詹伟胡智严鑫余以强肖旦强叶霄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省交通运输科学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