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隧道拱顶上溶洞的处置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199496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08 16: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隧道拱顶上溶洞的处置结构,包含隧道,位于隧道顶部的溶洞,连接于溶洞与隧道顶部的由上至下依次为压填层、压护层和喷压层、连接于溶洞与隧道之间的排水管以及连接于喷压层四周的药卷锚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压填层对溶洞口进行了有效封堵,且通过支撑钢架和钢筋网片的设置进一步固定;其中喷压层对超过洞口区域进行加固保证了溶洞的进一步扩张和侵蚀;通过药卷锚杆的设置,利于在溶洞四周进行便捷固定和连接,且药卷锚杆可有效的放置溶洞的进一步扩展;通过压护层的设置,利于固定填充砂浆和进一步提高处置溶洞处的加固强度;通过排水沟和排水连管的设置,易于保证后期雨水多的时候溶洞内的水分排出。保证后期雨水多的时候溶洞内的水分排出。保证后期雨水多的时候溶洞内的水分排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隧道拱顶上溶洞的处置结构


[0001]本技术属于隧道施工
,特别涉及一种隧道拱顶上溶洞的处置结构。

技术介绍

[0002]溶洞是地表水和地下水对溶性岩层经过化学作用和机械破坏作用而形成的地下溶蚀现象。当溶洞在隧道施工层上方时,更易对隧道施工造成不利影响。岩溶对隧道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是结构物部分及全部悬空,降低隧道使用的可靠度;且在季节性的岩溶洞穴涌水,还会给隧道施工和体系带来不安全和不稳定因素。在隧道建设中,对于遇到溶洞的处理,常通过排水和封堵等处理措施,但对于在隧道上方溶洞如何进行有效的处理,尚缺少针对性处置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隧道拱顶上溶洞的处置结构,用以解决解决隧道顶部溶洞的封堵、加固和有效处置等技术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隧道拱顶上溶洞的处置结构,包含隧道,位于隧道顶部的溶洞,连接于溶洞与隧道顶部的由上至下依次为压填层、压护层和喷压层、连接于溶洞与隧道之间的排水管以及连接于喷压层四周的药卷锚杆;
[0006]所述喷压层与隧道之间还连接有钢筋网片,钢筋网片端部伸出溶洞四周边界;所述排水管在溶洞处隧道环向间隔布置并与隧道中的排水沟连通。
[0007]进一步的,所述隧道包含外周设置的内衬和外衬,连接于隧道底部的仰拱,连接于外衬上的砂浆锚杆以及设置在隧道底部两侧的排水沟;所述外衬与内衬之间还设置有支撑钢架。
[0008]进一步的,所述砂浆锚杆在外衬与外部土体或岩体之间环形间隔设置,且锚杆在溶洞两侧加密布置;所述砂浆锚杆的长度不小于堆填层至初衬之间的厚度。
[0009]进一步的,所述支撑钢架在溶洞处加密布置,且溶度处支撑钢架强度大于其他支撑钢架强度。
[0010]进一步的,所述压填层为压砂重填,堆填层为曲线型且曲线弧度适应隧道顶部弧度;压填层厚度不小于100cm且压填层端部均紧贴溶洞边界。
[0011]进一步的,所述压护层为曲线型混凝土层,曲线弧度适应隧道顶部弧度;压护层厚度不小于100cm且压护层端部均紧贴溶洞边界;压护层内还设置有钢筋网片,在压护层内钢筋网片分层设置。
[0012]进一步的,所述喷压层自溶洞与外衬连接面满布且四周超出溶洞边界,喷压层侧面端部安装有药卷锚杆。
[0013]进一步的,所述药卷锚杆至少每边侧设置两个,且药卷锚杆伸入岩体或土体中至少1.5m。
[0014]进一步的,所述钢筋网片至少为双层布置,一层布置于喷压层与外衬接触面,另一侧布置为支撑钢架与内衬之间。
[0015]进一步的,所述排水管至少在溶洞的中部和溶洞对隧道环向的两侧处设置,且排水管顶部伸出压填层并安装有过滤网。
[0016]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体现在:
[0017]1)本技术通过压填层对溶洞口进行了有效封堵,且通过支撑钢架和钢筋网片的设置进一步固定;其中喷压层对超过洞口区域进行加固保证了溶洞的进一步扩张和侵蚀;
[0018]2)本技术通过药卷锚杆的设置,利于在溶洞四周进行便捷固定和连接,且药卷锚杆可有效的放置溶洞的进一步扩展;
[0019]3)本技术通过压护层的设置,利于固定填充砂浆和进一步提高处置溶洞处的加固强度;
[0020]4)本技术通过排水沟和排水连管的设置,易于保证后期雨水多的时候溶洞内的水分排出;
[0021]此外,内衬和外衬的复合连接,注浆锚杆的加密布置以及初期支护钢架的加强设置等均有针对性的对溶洞处进行处置设计,可综合保障隧道的施工,降低溶洞对隧道的影响;本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技术而了解;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和其它优点可通过在说明书中所特别指出的方案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0022]图1是隧道拱顶上溶洞的分布示意图;
[0023]图2是隧道拱顶上溶洞的处置结构施工示意图。
[0024]附图标记:1

隧道、2

溶洞、3

内衬、4

外衬、5

排水沟、6

仰拱、7

支撑钢架、8

压填层、9

压护层、10

喷压层、11

药卷锚杆、12

钢筋网片、13

排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以某隧道为例,隧道1拱顶右侧存在溶洞2,分两次揭露完成,溶洞2尺寸为纵向10m,环向12m,高18.0m。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隧道拱顶上溶洞的处置结构,包含隧道1,位于隧道1顶部的溶洞2,连接于溶洞2与隧道1顶部的由上至下依次为压填层8、压护层9和喷压层10、连接于溶洞2与隧道1之间的排水管13以及连接于喷压层10四周的药卷锚杆11。
[0026]本实施例中,喷压层10与隧道1之间还连接有钢筋网片12,钢筋网片12端部伸出溶洞2四周边界;钢筋网片12至少为双层布置,一层布置于喷压层10与外衬4接触面,另一侧布置为支撑钢架7与内衬3之间。
[0027]本实施例中,排水管13在溶洞2处隧道1环向间隔布置并与隧道1中的排水沟5连通。排水管13在溶洞2按纵向2m/道间隔布置,排水管13的长度为3.5m,通过直径为100m的HDPE管制作,排水管13与初支环向排水管13相连,通过横向排水管13降水引流至隧道1的排水沟5内。此外,排水管13至少在溶洞2的中部和溶洞2对隧道1环向的两侧处设置,且排水管13顶部伸出压填层8并安装有过滤网。
[0028]本实施例中,隧道1包含外周设置的内衬3和外衬4,连接于隧道1底部的仰拱6,连接于外衬4上的砂浆锚杆以及设置在隧道1底部两侧的排水沟5。外衬4与内衬3之间还设置有支撑钢架7。砂浆锚杆在外衬4与外部土体或岩体之间环形间隔设置,且锚杆在溶洞2两侧加密布置。砂浆锚杆的长度不小于堆填层至初衬之间的厚度。支撑钢架7在溶洞2处加密布置,且溶度处支撑钢架7强度大于其他支撑钢架7强度。
[0029]本实施例中,压填层8为压砂重填,堆填层为曲线型且曲线弧度适应隧道1顶部弧度;压填层8厚度不小于100cm且压填层8端部均紧贴溶洞2边界。在距初衬高度为1.5m位置开始采用压填层8的填充。
[0030]本实施例中,压护层9为曲线型混凝土层,曲线弧度适应隧道1顶部弧度;压护层9厚度不小于100cm且压护层9端部均紧贴溶洞2边界;压护层9内还设置有钢筋网片12,在压护层9内钢筋网片12分层设置。
[0031]本实施例中,喷压层10自溶洞2与外衬4连接面满布且四周超出溶洞2边界,喷压层10侧面端部安装有药卷锚杆11。药卷锚杆11至少每边侧设置两个,且药卷锚杆11伸入岩体或土体中至少1.5m。
[0032]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隧道拱顶上溶洞的处置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隧道(1),位于隧道(1)顶部的溶洞(2),连接于溶洞(2)与隧道(1)顶部的由上至下依次为压填层(8)、压护层(9)和喷压层(10)、连接于溶洞(2)与隧道(1)之间的排水管(13)以及连接于喷压层(10)四周的药卷锚杆(11);所述喷压层(10)与隧道(1)之间还连接有钢筋网片(12),钢筋网片(12)端部伸出溶洞(2)四周边界;所述排水管(13)在溶洞(2)处隧道(1)环向间隔布置并与隧道(1)中的排水沟(5)连通。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隧道拱顶上溶洞的处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隧道(1)包含外周设置的内衬(3)和外衬(4),连接于隧道(1)底部的仰拱(6),连接于外衬(4)上的砂浆锚杆以及设置在隧道(1)底部两侧的排水沟(5);所述外衬(4)与内衬(3)之间还设置有支撑钢架(7)。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隧道拱顶上溶洞的处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砂浆锚杆在外衬(4)与外部土体或岩体之间环形间隔设置,且锚杆在溶洞(2)两侧加密布置;所述砂浆锚杆的长度不小于堆填层至初衬之间的厚度。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隧道拱顶上溶洞的处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钢架(7)在溶洞(2)处加密布置,且溶度处支撑钢架(7)强度大于其他支撑钢架(7)强度。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隧道拱顶上溶洞的处置结构,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柯郭真河廖朝晖刘佳康桂亮王洋谢海彬陈小丽徐会超高顺治付凯斌苏文卓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冠粤路桥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