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于压铸模具的旋转顶出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214394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09 17: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有效降低模具制造成本同时提高模具生产效率的应用于压铸模具的旋转顶出机构。所述模具内设置有B板(1)、第一顶针板(2)和第二顶针板(3),该顶出机构包括至少一个限位块(4)和至少一个旋杆(5),至少一个所述限位块(4)固定设置在所述B板(1)上,至少一个所述旋杆(5)设置在所述第一顶针板(2)内并与其转动配合,在所述第二顶针板(3)与所述限位块(4)对应位置上设置有与所述限位块(4)相适配的通孔(6),所述旋杆(5)一端与所述第二顶针板(3)底部相接触,另一端位于所述通孔(6)下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适用于压铸模具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适用于压铸模具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适用于压铸模具领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应用于压铸模具的旋转顶出机构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应用于压铸模具的旋转顶出机构。

技术介绍

[0002]模具是一种具有一定形状和尺寸的型腔工具,与其内部各种系统或辅助机构配合使用,将各种高温液态材料填充至模具型腔内,即可生产出具有特定形状、尺寸、功能和质量的工业零件。通常情况下,从注塑模具中取出注塑成品,顶出动作都是一次完成。但是,由于成品的特殊形状或模具的特殊结构等原因,在经过一次顶出动作后,成品与流道和渣包仍然相连,无法完美取出成品,需要在增加一次顶出动作,这是就需要采用二次顶出结构。目前需要二次顶出的模具一般采用两组气动/液压动力装置分贝负责第一次顶出和第二次顶出来实现,这种形式需要在模具内部设置两组气路/油路动力管,使得模具内部结构更加复杂,增加了模具的制造成本;同时两部动力装置独立运行,完成第一次顶出后,需关闭第一组动力装置,再开启第二组动力装置进行第二次顶出,过程较慢,降低了模具的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有效降低模具制造成本同时提高模具生产效率的应用于压铸模具的旋转顶出机构。
[0004]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技术一种应用于压铸模具的旋转顶出机构,所述模具内设置有B板、第一顶针板和第二顶针板,该顶出机构包括至少一个限位块和至少一个旋杆,至少一个所述限位块固定设置在所述B板上,至少一个所述旋杆设置在所述第一顶针板内并与其转动配合,在所述第二顶针板与所述限位块对应位置上设置有与所述限位块相适配的通孔,所述旋杆一端与所述第二顶针板底部相接触,另一端位于所述通孔下方。
[0005]优选的,在所述B板前后两端对称设置有连个所述限位块,相应的,在所述第二顶针板上同样设置有两个所述通孔。
[0006]优选的,在所述第一顶针板内共设置有四个所述旋杆,每两个所述旋杆为一组,分别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一顶针板内与所述限位块所对应的位置上。
[0007]优选的,所述旋杆轴心位置设置有圆孔,所述圆孔内设置有销钉,在所述第一顶针板上设置有四个定位槽,所述旋杆通过所述销钉设置在所述定位槽内并实现与所述第一顶针板的转动配合。
[0008]优选的,所述旋杆位于所述通孔下方一端上设置有凸起块。
[0009]优选的,所述限位块通过螺钉固定设置在所述B板内。
[0010]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当成品注塑成型后,所述第一顶针板动力装置驱动下向上移动,完成第一次顶出,此时成品脱离动模型芯,但仍与流道和渣包相连;与此同时,所述旋杆位于所述通孔下方一端随着所述第一顶针板上移,与所述限位块相接触,在所述限
位块的作用下,所述第一顶针板停止上移,由于所述旋杆与所述第一顶针板之间通过所述销钉相连,并实现转动配合,故所述旋杆以所述销钉为支点开始转动,与所述第二顶针板底部相接触一端向上翘起,将所述第二顶针板向上顶起,完成第二次顶出,将谅解在成品上的流道和渣包顶出。因此,本技术通过简单的旋转顶出机构,实现模具的两次顶出动作,减少了至少一个动力驱动装置,有效降低模具的制造成本,而且模具第一次顶出和第二次顶出通过所述旋杆的转动来实现,衔接迅速平稳,有效提高模具的生成效率。
附图说明
[0011]图1是本技术与第一顶针板、第二顶针板和B板的装配示意图;
[0012]图2是图1主视角度的A

A剖视图;
[0013]图3是本技术与所述第一顶针板的装配示意图;
[0014]图4是所述旋杆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5]如图1至图4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应用于压铸模具的旋转顶出机构,所述模具内设置有B板1、第一顶针板2和第二顶针板3,该顶出机构包括至少一个限位块4和至少一个旋杆5,至少一个所述限位块4固定设置在所述B板1上,至少一个所述旋杆5设置在所述第一顶针板2内并与其转动配合,在所述第二顶针板3与所述限位块4对应位置上设置有与所述限位块4相适配的通孔6,所述旋杆5一端与所述第二顶针板3底部相接触,另一端位于所述通孔6下方。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B板1前后两端对称设置有连个所述限位块4,相应的,在所述第二顶针板3上同样设置有两个所述通孔6。在所述第一顶针板2内共设置有四个所述旋杆5,每两个所述旋杆5为一组,分别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一顶针板2内与所述限位块4所对应的位置上。当成品注塑完成时需要进行脱模时,所述第一顶针板2向上移动,将成品从注塑腔内顶出,同时,设置在所述第一顶针板2上的所述旋杆5一同上移,直至位于所述通孔6下方的一端与所述限位块4底部相接触,在所述限位块4的限制下,所述第一顶针板2停止上移,所述旋杆5开始转动,与所述第二顶针板3相接触一端向上翘起,将所述第二顶针板3继续向上顶起,实现第二次顶出,并将与成品相连接的流道和渣包顶出。由于在所述第一顶针板2内设置有四个所述旋杆5,在实现第二次顶出动作时,给予所述第二顶针板3 四个水平向上的推力,使得第二次顶出动作更加稳定。
[0016]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旋杆5轴心位置设置有圆孔7,所述圆孔7内设置有销钉8,在所述第一顶针板2上设置有四个定位槽9,所述旋杆5通过所述销钉8设置在所述定位槽9内并实现与所述第一顶针板2的转动配合。所述旋杆5位于所述通孔6下方一端上设置有凸起块10。所述限位块4通过螺钉 11固定设置在所述B板1内。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顶针板3底部设置有与所述旋杆5相适配的凹槽12,所述旋杆5从圆孔7起到所述凸起块10一段设置在所述凹槽12内,另一段位于所述凹槽12外并与所述第二顶针板3 底部相接触。本技术在模具内部完成装配后,所述第二顶针板3与所述第一顶针板2夹住所述销钉8,限制其水平、垂直方向的移动,因此,在所述第一顶针板2上升到所述凸起块10与所述限位块4相接触后,在所述限位块4和所述销钉8的共同作用下,限制所述第一顶针板2继续向上移动,同时所述旋杆5在所述限位块4的限制下转动。
[0017]最后需要强调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变化和更改,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应用于压铸模具的旋转顶出机构,所述模具内设置有B板(1)、第一顶针板(2)和第二顶针板(3),其特征在于:该顶出机构包括至少一个限位块(4)和至少一个旋杆(5),至少一个所述限位块(4)固定设置在所述B板(1)上,至少一个所述旋杆(5)设置在所述第一顶针板(2)内并与其转动配合,在所述第二顶针板(3)与所述限位块(4)对应位置上设置有与所述限位块(4)相适配的通孔(6),所述旋杆(5)一端与所述第二顶针板(3)底部相接触,另一端位于所述通孔(6)下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压铸模具的旋转顶出机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B板(1)前后两端对称设置有两个所述限位块(4),相应的,在所述第二顶针板(3)上同样设置有两个所述通孔(6)。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压铸模具的旋转顶出机构,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陆少春陆晗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市赛远机电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