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冷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195638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08 16: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液冷板,它用于冷却发热部件,它包括冷却板体;其中,所述冷却板体具有至少两个依次相连并适于贴合在所述发热部件上的贴合板部,相邻的两个贴合板部之间设有折弯部;所述冷却板体中设有冷却流道、与所述冷却流道连通并适于向所述冷却流道中注入冷却介质的进介质口以及与所述冷却流道连通并适于排出所述冷却流道中的冷却介质的出介质口,所述冷却流道分布在所有所述贴合板部中,所述冷却流道呈蛇形分布。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增加与发热部件贴合的面积,能够提高对发热部件散热的性能,改善散热效果。改善散热效果。改善散热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液冷板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液冷板。

技术介绍

[0002]目前,电池等发热部件的冷却通常是使用液冷板来实现的,通常将液冷板贴合在发热部件的底部,液冷板中流动的冷却介质可以带走发热部件中的热量进而对发热部件进行冷却。但是,对于放电倍率高的电池或者纵向高度较高的发热部件,现有的液冷板仅能够贴合在发热部件的底部无法满足发热部件的散热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液冷板,它能够增加与发热部件贴合的面积,能够提高对发热部件散热的性能,改善散热效果。
[000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液冷板,它用于冷却发热部件,它包括冷却板体;其中,
[0005]所述冷却板体具有至少两个依次相连并适于贴合在所述发热部件上的贴合板部;
[0006]所述冷却板体中设有冷却流道、与所述冷却流道连通并适于向所述冷却流道中注入冷却介质的进介质口以及与所述冷却流道连通并适于排出所述冷却流道中的冷却介质的出介质口。
[0007]进一步,相邻的两个贴合板部之间设有折弯部。
[0008]进一步提供一种所述冷却流道的具体布置方式,所述冷却流道分布在所有所述贴合板部中。
[0009]进一步为了提高冷却效果,所述冷却流道呈蛇形分布。
[0010]进一步,所述液冷板还包括连接在所述进介质口的进液接头和连接在所述出介质口的出液接头。
[0011]进一步提供一种所述冷却板体的具体形状,所述冷却板体具有3个所述贴合板部并呈U型结构。
[0012]进一步提供一种所述冷却板体的具体结构,所述冷却板体包括流道板和围板;其中,
[0013]所述流道板具有与所述贴合板部一一对应并依次连接的流道板部;
[0014]所述围板具有与所述贴合板部一一对应的并依次连接的围板部;
[0015]所述冷却流道设于所述流道板部上;
[0016]对应的所述围板部密封贴合连接在对应的所述流道板部上并盖住所述冷却流道后形成对应的所述贴合板部。
[0017]进一步,所述进介质口和所述出介质口均设于所述围板上,和/或所述围板为复合铝板。
[0018]进一步提供一种所述流道板的具体结构,所述流道板为U型结构,所述流道板包括
平直板和两块L型板,其中一块所述L型板的一边部焊接在所述平直板的左边部上,另一块所述L型板的一边部焊接在所述平直板的右边部上。
[0019]进一步提供另一种所述冷却板体的具体结构,所述冷却板体包括前堵头、后堵头和主板;其中,
[0020]所述主板具有与所述贴合板部一一对应并依次连接的分板部;
[0021]所述分板部中设有多个依次分布且贯通的通孔,相邻的通孔之间设有分隔筋;
[0022]所述前堵头连接在所述主板的前端部上并封堵住所述通孔的前端部;
[0023]所述后堵头连接在所述主板的后端部上并封堵住所述通孔的后端部;
[0024]所述分隔筋包括第一分隔筋和第二分隔筋,所述第一分隔筋和所述第二分隔筋依次交替设置;
[0025]所述第一分隔筋的前端部与所述前堵头之间以及所述第二分隔筋的后端部与所述后堵头之间分别设有用于使所述通孔连通形成所述冷却流道的连接口。
[0026]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冷却介质从所述进介质口流入所述冷却流道中然后从所述出介质口流出,冷却介质可以带走发热部件中的热量进而对发热部件进行冷却。所述冷却板体具有3个所述贴合板部并呈U型结构,其中一个所述贴合板部适于贴合在所述发热部件的左侧壁上,另一个所述贴合板部适于贴合在所述发热部件的右侧壁上,剩余一个所述贴合板部适于贴合在所述发热部件的底部,大大增加了与发热部件贴合的面积,进而提高了对发热部件散热的性能,改善了散热效果。
附图说明
[0027]图1为本技术的液冷板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0028]图2为本技术的围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3为本技术的流道板上加工出所述冷却流道后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4为本技术的流道板上加工出所述冷却流道后的剖视图;
[0031]图5为本技术的流道板的俯视图;
[0032]图6为本技术的流道板的侧视图;
[0033]图7为本技术的液冷板的另外一种结构示意图;
[0034]图8为本技术的主板的结构示意图;
[0035]图9为本技术的主板的主视图;
[0036]图10为本技术的前堵头连接在主板上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7]为了使本技术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地理解,下面根据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38]实施例一
[0039]如图1~6所示,一种液冷板,它用于冷却发热部件,它包括冷却板体100;其中,
[0040]所述冷却板体100具有至少两个依次相连并适于贴合在所述发热部件上的贴合板部1;
[0041]所述冷却板体100中设有冷却流道2、与所述冷却流道2连通并适于向所述冷却流
道2中注入冷却介质的进介质口3以及与所述冷却流道2连通并适于排出所述冷却流道2中的冷却介质的出介质口4;具体的,冷却介质从所述进介质口3流入所述冷却流道2中然后从所述出介质口4流出,冷却介质可以带走发热部件中的热量进而对发热部件进行冷却。所述冷却板体100具有至少两个所述贴合板部1,大大增加了所述冷却板体100与发热部件贴合的面积,进而提高了对发热部件散热的性能,改善了散热效果;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发热部件可以但不限于为电池。
[0042]如图1所示,相邻的两个贴合板部1之间设有折弯部5。
[0043]如图3、4所示,所述冷却流道2可以分布在所有所述贴合板部1中,所述冷却流道2可以呈蛇形分布。
[0044]如图1、2所示,所述液冷板还可以包括连接在所述进介质口3的进液接头6和连接在所述出介质口4的出液接头。
[0045]如图1~6所示,所述冷却板体100可以具有3个所述贴合板部1并呈U型结构;在本实施例中,其中一个所述贴合板部1适于贴合在所述发热部件的左侧壁上,另一个所述贴合板部1适于贴合在所述发热部件的右侧壁上,剩余一个所述贴合板部1适于贴合在所述发热部件的底部,进而对所述发热部件进行全方位的冷却散热,提高了对发热部件散热的性能,改善了散热效果。
[0046]如图1~6所示,所述冷却板体100例如但不限于以下结构,它包括流道板7和围板8;其中,
[0047]所述流道板7具有与所述贴合板部1一一对应并依次连接的流道板部9;
[0048]所述围板8具有与所述贴合板部1一一对应的并依次连接的围板部10;
[0049]所述冷却流道2设于所述流道板部9上;
[0050]对应的所述围板部10密封贴合连接在对应的所述流道板部9上并盖住所述冷却流道2后形成对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液冷板,其特征在于,它用于冷却发热部件,它包括冷却板体(100);其中,所述冷却板体(100)具有至少两个依次相连并适于贴合在所述发热部件上的贴合板部(1);所述冷却板体(100)中设有冷却流道(2)、与所述冷却流道(2)连通并适于向所述冷却流道(2)中注入冷却介质的进介质口(3)以及与所述冷却流道(2)连通并适于排出所述冷却流道(2)中的冷却介质的出介质口(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个贴合板部(1)之间设有折弯部(5)。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流道(2)分布在所有所述贴合板部(1)中。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流道(2)呈蛇形分布。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连接在所述进介质口(3)的进液接头(6)和连接在所述出介质口(4)的出液接头。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板体(100)具有3个所述贴合板部(1)并呈U型结构。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板体(100)包括流道板(7)和围板(8);其中,所述流道板(7)具有与所述贴合板部(1)一一对应并依次连接的流道板部(9);所述围板(8)具有与所述贴合板部(1)一一对应的并依次连接的围板部(10);所述冷却流道(2)设于所述流道板部(9)上;对应的所述围板部(10)密封贴合连接在对应的所述流道板部(9)上并盖住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开强嵇焱成陈通张招东刘伟刘杨吴金亮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文轩热管理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