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车载充气泵的高效散热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183533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08 15: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车载充气泵的高效散热片,涉及充气泵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把手、调节按钮、前壳、气泵件、后壳、电器组件和散热片组件,前壳和后壳固定连接在气泵件的端部,把手固定连接在前壳的上部,电器组件固定连接在后壳的上部,调节按钮固定连接在气泵件的顶部,后导热圆片和前导热圆片固定连接在底板的端部,支杆等间距固定在后导热圆片的内侧,筋环等间距固定在支杆和导热弧片上,导热弧片固定连接在前导热圆片的内侧边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前壳和后壳的内部嵌入设置有散热片组件,散热片组件套接在气泵件上,解决了现有的车载充气泵,不便于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快速散热和不具有较好的防护效果的问题。速散热和不具有较好的防护效果的问题。速散热和不具有较好的防护效果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车载充气泵的高效散热片


[0001]本技术属于充气泵
,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车载充气泵的高效散热片。

技术介绍

[0002]车载充气泵是一种常见的工具,目前市面上的车载充气泵种类有很多,但它在实际使用中仍存在以下弊端:
[0003]1、现有的车载充气泵,不便于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快速散热,车载充气泵在长时间使用时容易损坏;
[0004]2、现有的车载充气泵,不具有较好的防护效果,因此需要改进。
[0005]因此,现有的车载充气泵,无法满足实际使用中的需求,所以市面上迫切需要能改进的技术,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车载充气泵的高效散热片,通过前壳和后壳的内部嵌入设置有散热片组件,散热片组件套接在气泵件上,解决了现有的车载充气泵,不便于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快速散热和不具有较好的防护效果的问题。
[000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8]本技术为一种用于车载充气泵的高效散热片,包括把手、调节按钮、前壳、气泵件、后壳、电器组件和散热片组件,所述前壳和后壳固定连接在气泵件的端部,可以使前壳和后壳对气泵件支撑和防护,所述把手固定连接在前壳的上部,所述电器组件固定连接在后壳的上部,后壳上与扇叶的相对部位开设有槽孔,所述调节按钮固定连接在气泵件的顶部,所述散热片组件活动安装在前壳和后壳之间,所述散热片组件包括筋环、支杆、后导热圆片、导热弧片、扇叶、支片、底板和前导热圆片,所述后导热圆片和前导热圆片固定连接在底板的端部,所述支杆等间距固定在后导热圆片的内侧,所述筋环等间距固定在支杆和导热弧片上,所述导热弧片固定连接在前导热圆片的内侧边沿,所述前导热圆片的外侧呈点阵状固定有支片,所述扇叶转动连接在前导热圆片外侧的中部,散热片组件呈镂空状。
[0009]进一步地,所述后导热圆片和前导热圆片相对设置,所述导热弧片和底板相对设置。
[0010]进一步地,所述导热弧片的顶部抵接在后壳和电器组件上,所述支杆上固定连接的筋环抵接在前壳上,所述筋环套接在气泵件上,可以使散热片组件吸收气泵件上的热量。
[0011]进一步地,所述支片抵接在后壳上,所述扇叶的前侧与后壳的内侧壁之间存有间隙。
[0012]进一步地,所述底板的外侧抵接在后壳和前壳的内侧,所述底板的内侧抵接在气泵件上。
[0013]进一步地,所述后导热圆片的外侧与前壳内部的电路板抵接,所述扇叶的驱动结
构与前壳内部的电路板电性连接,可以使散热片组件对电路板吸收热量。
[0014]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5]1、本技术通过前壳和后壳的内部嵌入设置有散热片组件,散热片组件套接在气泵件上,可以使散热片组件在使用的过程中对气泵件和前壳及后壳防护,可以避免气泵件和前壳及后壳受到外力撞击损坏,可以延长该装置的使用寿命,解决了现有的车载充气泵,不具有较好的防护效果的问题。
[0016]2、本技术通过前壳和后壳的内部嵌入设置有散热片组件,散热片组件套接在气泵件上,可以使散热片组件吸收气泵件的热量,同时后导热圆片抵接在前壳内部的电路板上,可以使后导热圆片吸收电路板上的热量,筋环抵接在前壳上,可以使散热片组件将热量传递给前壳,导热弧片抵接在后壳和电器组件上,可以使散热片组件吸收电器组件上的热量传递给后壳,前导热圆片上固定连接的支片,可以使前导热圆片快速散热,扇叶在工作时,支片散出的热量会穿过后壳排放,解决了现有的车载充气泵,不便于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快速散热的问题。
[0017]当然,实施本技术的任一产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
附图说明
[00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9]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本技术中散热片组件与后壳的连接结构图;
[0021]图3为本技术中散热片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2]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0023]1、把手;2、调节按钮;3、前壳;4、气泵件;5、后壳;6、电器组件;7、散热片组件;71、筋环;72、支杆;73、后导热圆片;74、导热弧片;75、扇叶;76、支片;77、底板;78、前导热圆片。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0025]请参阅图1

3所示,本技术为一种用于车载充气泵的高效散热片,包括把手1、调节按钮2、前壳3、气泵件4、后壳5、电器组件6和散热片组件7,前壳3和后壳5固定连接在气泵件4的端部,把手1固定连接在前壳3的上部,电器组件6固定连接在后壳5的上部,调节按钮2固定连接在气泵件4的顶部,散热片组件7活动安装在前壳3和后壳5之间,该装置在使用的过程中,使用者将外置部件与该装置连接,随后使用者将外置部件上的线路与电路板连接,使用者将电路板固定在后导热圆片73固定,可以使后导热圆片73对线路板上的热量吸收,同时电器组件6与调节按钮2固定,可以使调节按钮2对电器组件6控制。
[0026]其中如图1

3所示,散热片组件7包括筋环71、支杆72、后导热圆片73、导热弧片74、扇叶75、支片76、底板77和前导热圆片78,后导热圆片73和前导热圆片78固定连接在底板77
的端部,后导热圆片73和前导热圆片78相对设置,后导热圆片73的外侧与前壳3内部的电路板抵接,支杆72等间距固定在后导热圆片73的内侧,支杆72上固定连接的筋环71抵接在前壳3上,筋环71等间距固定在支杆72和导热弧片74上,筋环71套接在气泵件4上,导热弧片74固定连接在前导热圆片78的内侧边沿,导热弧片74和底板77相对设置,导热弧片74的顶部抵接在后壳5和电器组件6上,前导热圆片78的外侧呈点阵状固定有支片76,支片76抵接在后壳5上,扇叶75的前侧与后壳5的内侧壁之间存有间隙,扇叶75的驱动结构与前壳3内部的电路板电性连接,扇叶75转动连接在前导热圆片78外侧的中部,底板77的外侧抵接在后壳5和前壳3的内侧,底板77的内侧抵接在气泵件4上,散热片组件7在使用的过程中,使用者将导热弧片74的顶部抵接在后壳5和电器组件6上,可以使导热弧片74吸收电器组件6上的热量同时对后壳5导热,前导热圆片78的外侧呈点阵状分布有支片76,可以使支片76将热量传递给后壳5,扇叶75在传动的过程中,可以使支片76散出的热量穿过后壳5排放,底板77的内侧抵接在气泵件4上,可以使底板77对气泵件4上的热量吸收,同时筋环71套接在气泵件4上,可以使筋环71对气泵件4上的热量吸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车载充气泵的高效散热片,包括把手(1)、调节按钮(2)、前壳(3)、气泵件(4)、后壳(5)、电器组件(6)和散热片组件(7),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壳(3)和后壳(5)固定连接在气泵件(4)的端部,所述把手(1)固定连接在前壳(3)的上部,所述电器组件(6)固定连接在后壳(5)的上部,所述调节按钮(2)固定连接在气泵件(4)的顶部,所述散热片组件(7)活动安装在前壳(3)和后壳(5)之间;所述散热片组件(7)包括筋环(71)、支杆(72)、后导热圆片(73)、导热弧片(74)、扇叶(75)、支片(76)、底板(77)和前导热圆片(78),所述后导热圆片(73)和前导热圆片(78)固定连接在底板(77)的端部,所述支杆(72)等间距固定在后导热圆片(73)的内侧,所述筋环(71)等间距固定在支杆(72)和导热弧片(74)上,所述导热弧片(74)固定连接在前导热圆片(78)的内侧边沿,所述前导热圆片(78)的外侧呈点阵状固定有支片(76),所述扇叶(75)转动连接在前导热圆片(78)外侧的中部。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灼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麦一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