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储能移动供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182290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08 15: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储能移动供热装置,包括外壳、纵管、储热箱、导套、底架和导热框,所述外壳底端固定安装有底架,底架顶端左部固定安装有防护壳,防护壳内部固定安装有泵送器,泵送器顶端固定安装有出液管,出液管上部贯穿外壳左侧上部侧壁,所述外壳内侧下部固定安装有进液管,进液管前端右部贯穿外壳前侧右部外壁,所述出液管和进液管之间固定导通安装有纵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结构上设计合理,导热结构之间接触紧密,接触面积大,导热效果好,使用起来方便快捷,可以直接从前部抽出储热芯和储热箱,使用方便,维护快捷,实用性很高。实用性很高。实用性很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储能移动供热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储能领域,具体是一种储能移动供热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移动供热是指将各类工业废余热通过回收装置的蓄热元件进行热能转化存储,再用牵引车运送蓄热设置至热能用户,使用移动蓄能供热技术在节能减排方面有着显著效果,它的推广应用可以有效回收利用工业废余热,"热垃圾变资源";替代各类小型锅炉,降低 PM2.5,改善空气质量,且成本低,方便快捷;无管网、远距离配送高温蒸汽,避免管网热损,缓解热能供需矛盾;提供应急供热,减低损失,保障民生。
[0003]现有的储能装置可以移动供热,但是内部管道采用一体式的管道和储热装置,内部管道防护不佳,容易损坏,导致设备的使用寿命受限,且储热装置无法快捷的拆装,一旦损坏或者储热能力下降,后期更换维护不便。
[0004]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提供了一种储能移动供热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储能移动供热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7]一种储能移动供热装置,包括外壳、纵管、储热箱、导套、底架和导热框,所述外壳底端固定安装有底架,底架顶端左部固定安装有防护壳,防护壳内部固定安装有泵送器,泵送器顶端固定安装有出液管,出液管上部贯穿外壳左侧上部侧壁,所述外壳内侧下部固定安装有进液管,进液管前端右部贯穿外壳前侧右部外壁,所述出液管和进液管之间固定导通安装有纵管,纵管、出液管和进液管之间嵌设固定安装有导热框,导热框中部插接安装有储热箱,储热箱外侧壁固定安装有对称设置的导热肋,所述储热箱内侧固定安装有储热芯,所述储热箱后端侧壁贯穿固定安装有导套,所述外壳后侧内壁固定安装有限位杆,限位杆与导套插接装配,所述储热箱前端盖设安装有盖板,盖板与限位杆固定连接,所述盖板前端中部固定安装有拉手,所述外壳前侧固定安装有与储热箱配合的检修板。
[0008]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底架包括移动架和牵引架,所述移动架采用四轮无驱动结构,所述移动架的轮子采用万向轮,所述移动架左端固定安装有牵引架。
[0009]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导热框包括长导热块和短导热块,所述长导热块和短导热块边缘处开设有对称设置的螺栓凹槽,螺栓凹槽内部贯穿安装有锁紧螺栓,所述长导热块和短导热块通过锁紧螺栓固定连接,所述长导热块和短导热块端部采用四十五度斜面,所述长导热块外侧壁开设有与纵管配合的弧形凹槽,所述短导热块外侧壁开设有与出液管和进液管配合的弧形凹槽,所述长导热块和短导热块靠近储热箱一侧开设有与导热肋配合的开口,所述长导热块和短导热块与储热箱紧密接触。
[0010]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盖板通过沉孔螺栓与限位杆前端固定连接,所述盖板后侧壁固定安装有与导套配合的端套,端套与导套紧密插接。
[0011]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泵送器采用耐高温气液泵,所述泵送器通过线束与外部电源及外部控制设备电性连接。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3]本技术在结构上设计合理,导热结构之间接触紧密,接触面积大,导热效果好,使用起来方便快捷,可以直接从前部抽出储热芯和储热箱,使用方便,维护快捷,实用性很高。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一种储能移动供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一种储能移动供热装置的内部示意图。
[0016]图3为一种储能移动供热装置中纵管、储热箱、导热肋、限位杆和导套之间的俯视示意图。
[0017]图4为一种储能移动供热装置中外壳、短导热块、长导热块和储热箱之间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中:外壳1、检修板2、防护壳3、出液管4、移动架5、进液管6、盖板7、隔热衬垫8、纵管9、储热芯10、泵送器11、限位杆12、长导热块13、短导热块14、导热肋15、储热箱 16、导套17、端套18、螺栓凹槽19、牵引架20。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0]请参阅图1~4,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储能移动供热装置,包括外壳1、纵管9、储热箱16、导套17、底架和导热框,所述外壳1底端固定安装有底架,底架顶端左部固定安装有防护壳3,防护壳3内部固定安装有泵送器11,泵送器11顶端固定安装有出液管4,出液管4上部贯穿外壳1左侧上部侧壁,所述外壳1内侧下部固定安装有进液管6,进液管6前端右部贯穿外壳1前侧右部外壁,所述出液管4和进液管6之间固定导通安装有纵管9,纵管9、出液管4和进液管6之间嵌设固定安装有导热框,导热框中部插接安装有储热箱16,储热箱16外侧壁固定安装有对称设置的导热肋15,吸热顺畅,热量利用率高,所述储热箱16内侧固定安装有储热芯10,所述储热箱16后端侧壁贯穿固定安装有导套17,所述外壳1后侧内壁固定安装有限位杆12,限位杆12与导套17插接装配,所述储热箱16前端盖设安装有盖板7,盖板7与限位杆12固定连接,所述盖板7前端中部固定安装有拉手,所述外壳1前侧固定安装有与储热箱16配合的检修板2,所述外壳1内部填充有隔热衬垫8,可以快捷的进行拆装,方便对内部的储热芯10进行拆解检查,并可以直接从前部抽出,使用方便,维护快捷。
[0021]所述底架包括移动架5和牵引架20,所述移动架5采用四轮无驱动结构,所述移动架 5的轮子采用万向轮,所述移动架5左端固定安装有牵引架20。
[0022]所述导热框包括长导热块13和短导热块14,所述长导热块13和短导热块14边缘处开设有对称设置的螺栓凹槽19,螺栓凹槽19内部贯穿安装有锁紧螺栓,所述长导热块13 和短导热块14通过锁紧螺栓固定连接,所述长导热块13和短导热块14端部采用四十五度斜面,所述长导热块13外侧壁开设有与纵管9配合的弧形凹槽,所述短导热块14外侧壁开设有与出液管4和进液管6配合的弧形凹槽,所述长导热块13和短导热块14靠近储热箱16一侧开设有与导热肋15配合的开口,所述长导热块13和短导热块14与储热箱16 紧密接触,使得导热接触紧密,接触面积大,导热效果好。
[0023]所述盖板7通过沉孔螺栓与限位杆12前端固定连接,所述盖板7后侧壁固定安装有与导套17配合的端套18,端套18与导套17紧密插接。
[0024]所述泵送器11采用耐高温气液泵,所述泵送器11通过线束与外部电源及外部控制设备电性连接。
[0025]本技术的工作原理是:
[0026]本技术涉及一种储能移动供热装置,本装置用于移动供热,工作时,将外部带有热量的液体从进液管6右端引入,通过泵送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储能移动供热装置,包括外壳(1)、纵管(9)、储热箱(16)、导套(17)、底架和导热框,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底端固定安装有底架,底架顶端左部固定安装有防护壳(3),防护壳(3)内部固定安装有泵送器(11),泵送器(11)顶端固定安装有出液管(4),出液管(4)上部贯穿外壳(1)左侧上部侧壁,所述外壳(1)内侧下部固定安装有进液管(6),进液管(6)前端右部贯穿外壳(1)前侧右部外壁,所述出液管(4)和进液管(6)之间固定导通安装有纵管(9),纵管(9)、出液管(4)和进液管(6)之间嵌设固定安装有导热框,导热框中部插接安装有储热箱(16),储热箱(16)外侧壁固定安装有对称设置的导热肋(15),所述储热箱(16)内侧固定安装有储热芯(10),所述储热箱(16)后端侧壁贯穿固定安装有导套(17),所述外壳(1)后侧内壁固定安装有限位杆(12),限位杆(12)与导套(17)插接装配,所述储热箱(16)前端盖设安装有盖板(7),盖板(7)与限位杆(12)固定连接,所述盖板(7)前端中部固定安装有拉手,所述外壳(1)前侧固定安装有与储热箱(16)配合的检修板(2),所述外壳(1)内部填充有隔热衬垫(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储能移动供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架包括移动架(5)和牵引架(20),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小东
申请(专利权)人:山西亿众鑫新能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