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使用稳定的便携式车辆交流充电插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180141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08 15:4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使用稳定的便携式车辆交流充电插头,包括:插头壳体;PCB电路板,所述PCB电路板安装于所述抽壳体的内部,所述PCB电路板的输出端与充电头的输入端连接,所述PCB电路板输入端与所述插头线缆的输出端连接;所述进风管连接于所述抽头壳体的把手的下侧,所述把手内部为空腔结构且与抽头壳体的内部连通,所述进风管的一端通过软管与风机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把手的内部设置有导热片,所述进风管的一侧设置有带动机构;所述排风件连接于所述抽头壳体的下侧部,所述排风件包括上端管和下端管。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使用稳定的便携式车辆交流充电插头,将PCB电路板集成到充电插头内,更便捷,充电插头内整体灌胶,增加防护性能。增加防护性能。增加防护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使用稳定的便携式车辆交流充电插头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充电插头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使用稳定的便携式车辆交流充电插头。

技术介绍

[0002]目前电动汽车广泛应用于所述生活中,电动通常通过充电桩进行充电。
[0003]其中充电桩的输入端与交流电网直接连接,输出端都装有充电插头用于为电动汽车充电。
[0004]现有的交流模式二充电插头PCB电路板为单独用盒体装配,位置处于三眼插与插头之间,因装配PCB电路板的盒体是装配在三眼插及充电插头之间的,所以这就导致在充电过程中,会让使用者觉得不方便,并在充电后回收交流模式二时也会因为有这个盒子而导致回收时比较复杂,并且盒体防护这块偶尔会出现因装配问题导致的防护失效现象发生,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0005]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使用稳定的便携式车辆交流充电插头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使用稳定的便携式车辆交流充电插头,解决了现有的交流模式二充电插头PCB电路板为单独用盒体装配,位置处于三眼插与插头之间,使用不方便以及回收复杂的问题。
[000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使用稳定的便携式车辆交流充电插头,包括:
[0008]插头壳体;
[0009]PCB电路板,所述PCB电路板安装于所述抽壳体的内部,所述PCB电路板的输出端与充电头的输入端连接,所述PCB电路板输入端与所述插头线缆的输出端连接;
[0010]进风管,所述进风管连接于所述抽头壳体的把手的下侧,所述把手内部为空腔结构且与抽头壳体的内部连通,所述进风管的一端通过软管与风机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把手的内部设置有导热片,所述进风管的一侧设置有带动机构;
[0011]排风件,所述排风件连接于所述抽头壳体的下侧部,所述排风件包括上端管和下端管,所述上端管与下端管连接形成排风管,所述排风管的内部设置有密封球,所述密封球通过连接绳与所述带动机构传动连接,所述下端管的内部通过连接杆固定连接有支撑环。
[0012]优选的,所述带动机构包括边侧罩,所述边侧罩固定于所述进风管的一侧,所述边侧罩与所述进风管的内部连通,所述边侧罩的内部固定连接有转动轴,所述转动轴的表面套设有连接套,所述连接套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带动叶,所述带动叶的一端延伸至进风管的内部。
[0013]优选的,所述连接套的表面固定连接有支撑块,所述支撑块与带动叶与转动轴的中心呈九十度设置,所述连接绳的端固定于所述支撑块上,所述连接绳的另一端固定于所述密封球的顶端,所述转动轴表面套设有扭力弹簧,所述扭力弹簧的一端与转动轴固定连接,所述扭力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带动叶上侧接触。
[0014]优选的,所述上端管的直径小于下端管,所述上端管内表面连接有用于增大与密封球接触面的内侧为弧面的密封环。
[0015]优选的,所述PCB电路板安装于风冷机构的内部,所述风冷机构安装于所述插头壳体的内部,所述风冷机构包括螺旋风管,所述螺旋风管的底部对称固定连接有两个固定轴,所述螺旋风管通过固定轴安装于所述抽头壳体上。
[0016]优选的,所述螺旋风管的内侧开设有出风孔,所述螺旋风管的一端通过连接管与所述进风管连接,所述螺旋风管内壁的上侧和下侧均开设有滑槽。
[0017]优选的,所述螺旋风管内部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用于安装PCB电路板的安装机构,所述安装机构包括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螺帽,所述螺帽上螺纹连接有定位轴,所述定位轴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带动柄,所述定位轴的另一端对称固定连接有定位块。
[0018]优选的,所述定位轴的表面且位于固定板的一侧套设有弹性件。
[0019]优选的,所述PCB电路板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固定头,所述固定头包括固定筒,所述固定筒的一端开设有柱形孔,所述柱形孔内壁的两侧均开设有矩形槽,所述矩形槽内壁的一侧开设有弧形槽,所述弧形槽的内壁的一侧开设有定位槽。
[0020]优选的,两个所述弧形槽呈顺时针开设于两个所述矩形槽的一侧。
[0021]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使用稳定的便携式车辆交流充电插头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22]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使用稳定的便携式车辆交流充电插头,将PCB电路板集成到充电插头内,更便捷,充电插头内整体灌胶,增加防护性能。
附图说明
[0023]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使用稳定的便携式车辆交流充电插头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2为图1所示的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3为图2所示的A部放大示意图;
[0026]图4为图2所示的B部放大示意图;
[0027]图5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使用稳定的便携式车辆交流充电插头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6为图5所示的局部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7为图5所示的风冷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8为图6所示的安装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9为图6所示的固定头结构示意图;
[0032]图10为图7所示的固定头的剖视图;
[0033]图11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使用稳定的便携式车辆交流充电插头的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34]图12为图11所示的旋转带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35]图中标号:
[0036]1、插头壳体,2、PCB电路板,3、充电头,4、插头线缆,5、开关,
[0037]6、排风件,61、上端管,62、下端管,63、支撑环,64、密封球,
[0038]7、进风管,
[0039]8、带动机构,81、边侧罩,82、转动轴,83、支撑块,84、带动叶,85、连接绳,86、扭力弹簧,
[0040]9、风冷机构,91、螺旋风管,92、出风孔,93、固定轴,94、滑槽,
[0041]10导热片,11、连接管,
[0042]12、安装机构,121、固定板,122、螺帽,123、定位轴,124、带动柄,125、定位块,126、弹性件,
[0043]13、固定头,131、定位筒,132、柱形孔,133、矩形槽,134、弧形槽,135、定位槽,
[0044]14、预冷机构,141、预冷箱,142、螺旋预冷管,143、延伸片,144、出气管,145、延伸部,146、进气管,147、侧边箱,
[0045]15、旋转带动机构,151、带动轴,152、带动叶轮,153、搅拌叶,154、条形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46]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0047]第一实施例
[0048]请结合参阅图1、图2、图3和图4,其中,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使用稳定的便携式车辆交流充电插头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内部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所示的A部放大示意图;图4为图2所示的B部放大示意图。使用稳定的便携式车辆交流充电插头,包括:
[0049]插头壳体1;
[0050]P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使用稳定的便携式车辆交流充电插头,其特征在于,包括:插头壳体;PCB电路板,所述PCB电路板安装于所述抽壳体的内部,所述PCB电路板的输出端与充电头的输入端连接,所述PCB电路板输入端与所述插头线缆的输出端连接;进风管,所述进风管连接于所述抽头壳体的把手的下侧,所述把手内部为空腔结构且与抽头壳体的内部连通,所述进风管的一端通过软管与风机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把手的内部设置有导热片,所述进风管的一侧设置有带动机构;排风件,所述排风件连接于所述抽头壳体的下侧部,所述排风件包括上端管和下端管,所述上端管与下端管连接形成排风管,所述排风管的内部设置有密封球,所述密封球通过连接绳与所述带动机构传动连接,所述下端管的内部通过连接杆固定连接有支撑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使用稳定的便携式车辆交流充电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带动机构包括边侧罩,所述边侧罩固定于所述进风管的一侧,所述边侧罩与所述进风管的内部连通,所述边侧罩的内部固定连接有转动轴,所述转动轴的表面套设有连接套,所述连接套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带动叶,所述带动叶的一端延伸至进风管的内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使用稳定的便携式车辆交流充电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套的表面固定连接有支撑块,所述支撑块与带动叶与转动轴的中心呈九十度设置,所述连接绳的端固定于所述支撑块上,所述连接绳的另一端固定于所述密封球的顶端,所述转动轴表面套设有扭力弹簧,所述扭力弹簧的一端与转动轴固定连接,所述扭力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带动叶上侧接触。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使用稳定的便携式车辆交流充电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端管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伟杨小锋叶宁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一航电动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