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辆顶棚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176374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08 15: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顶棚结构,包括安装在车架上的至少两个顶棚单元;以及连接梁,设置在相邻两个顶棚单元之间;顶棚单元与连接梁之间设置有卡固结构,卡固结构限制顶棚单元与连接梁于车辆顶棚结构的纵长方向上分离;卡固结构包括卡持槽和插入在卡持槽内的卡持部,卡持槽设置在顶棚单元、连接梁之一上,卡持部形成在顶棚单元、连接梁另一上,卡持槽的宽度至少大于卡持部的厚度的2倍。本申请将车辆顶棚分为至少两个顶棚单元,每两个相邻顶棚单元通过连接梁连接,在顶棚单元与连接梁之间设置有卡固结构,以提高车辆顶棚结构稳固性;卡持槽的宽度大于卡持部厚度的2倍,使顶棚装配时,可结合实况调整卡接位置,使车辆顶棚可调节安装。装。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车辆顶棚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车辆顶棚结构,属于车辆零部件结构


技术介绍

[0002]车辆顶棚是车辆上部的结构层,是车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仅具有装饰的作用,更有防雨、防晒以及保护乘员上方安全的作用。通常,车辆顶棚采用整体构件的形式进行装配,但整体构件会导致车辆顶棚的强度降低,为了解决该问题,现有方式是将车辆顶棚分为两部分,两顶棚一侧的连接部相压接,并通过密封组件连接固定,以此来提高车辆顶棚的强度,但整体安装过程复杂,且两顶棚相压接的连接部需要配合生产,设置为台阶状的结构,生产工艺精度要求较高,导致装配效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拆卸、便于装配及调整且结构稳固性更高的车辆顶棚结构。
[000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车辆顶棚结构,所述车辆顶棚结构包括:
[0005]安装在车架上的至少两个顶棚单元;及
[0006]连接梁,设置在相邻两个所述顶棚单元之间;
[0007]其中,所述顶棚单元与连接梁之间设置有卡固结构,所述卡固结构限制所述顶棚单元与连接梁于所述车辆顶棚结构的纵长方向上分离;
[0008]所述卡固结构包括卡持槽和插入在所述卡持槽内的卡持部,所述卡持槽设置在所述顶棚单元、连接梁之一上,所述卡持部形成在所述顶棚单元、连接梁另一上,所述卡持槽的宽度至少大于卡持部的厚度的2倍。
[0009]进一步地,所述卡持部形成在所述顶棚单元上,所述卡持槽形成在所述连接梁上,所述卡接条位于所述卡接槽内。
[0010]进一步地,所述车辆顶棚结构还包括固定件,所述固定件在所述顶棚单元和连接梁调整装配后以将所述顶棚单元和连接梁固定。
[0011]进一步地,所述顶棚单元包括形成车辆顶面的主体部,所述卡持部于主体部一侧向内弯曲形成,所述固定件将所述连接梁与所述主体部固定。
[0012]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梁包括形成在所述卡持槽两侧的固定部,所述固定件将所述固定部与所述主体部固定。
[0013]进一步地,所述车辆顶棚结构还包括防水压条,所述防水压条可拆卸地卡接在所述连接梁上,所述防水压条具有侧翼,所述侧翼抵压所述主体部的上表面,所述防水压条的纵长方向与所述连接梁的纵长方向一致。
[0014]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梁包括垂直设置的卡接条,所述防水压条上设置有与所述卡接条配合的卡接槽,所述卡接条的两侧上形成有凸部,所述卡接槽内的一侧形成有勾部和
位于所述勾部上方的突起部,所述勾部与突起部之间形成有卡持其中一个所述凸部的侧边卡槽,所述卡接槽内的另一侧形成有朝上并斜向延伸的弹性臂,所述弹性臂抵持另一个所述凸部。
[0015]进一步地,所述侧翼的内侧面形成有至少一个朝所述主体部的上表面延伸并抵持所述上表面的内压边。
[0016]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梁的横截面为拱形结构。
[0017]进一步地,所述卡持槽的两端设有排水口。
[0018]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申请的车辆顶棚结构通过至少两个顶棚单元、连接两个顶棚单元的连接梁及与连接梁可拆卸连接地防水压条,使汽车顶棚结构更为简单,而由于防水压条与连接梁之间为可拆卸连接,使其整体结构拆装方便且便于后续维护。
[0019]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技术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两个顶棚单元与连接梁组装后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本实施例中连接梁、防水压条与一个顶棚单元装配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3为图2所示的连接梁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4为图2所述的连接梁与顶棚单元的装配图
[0024]图5为图2所示的防水压条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6]请参见图1至图4,本技术一实施例所示的车辆顶棚结构包括安装在车架(未图示)上的至少两个顶棚单元1和连接梁2。所述连接梁2设置在相邻两个所述顶棚单元1之间。在实际应用中,顶棚单元1与连接梁2的数量可以根据车辆长度及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使所述车辆顶棚结构可以应用于多种车长的车辆。
[0027]所述顶棚单元1与连接梁2之间设置有卡固结构(未图示),所述卡固结构包括卡持槽21和插入在所述卡持槽21内的卡持部11。在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卡持槽21可以设置在所述顶棚单元1、连接梁2之一上,所述卡持部11形成在所述顶棚单元1、连接梁2另一上。
[0028]所述卡固结构限制所述顶棚单元1与连接梁2于所述车辆顶棚结构的纵长方向上分离,所述卡持槽21的宽度至少大于卡持部11的厚度的2倍。在顶棚单元1与连接梁2之间设置卡固结构,使顶棚单元1与连接梁2的连接更加稳固,不易脱落,将卡持槽21的宽度设置为至少大于卡持部11厚度的2倍,使得卡持部11在插入卡持槽21内时可以沿所述车辆顶棚结构的纵长方向进行调节移动,以使在实际装配时,可以结合车况对卡持槽21与卡持部11的位置进行调整,使车辆顶棚结构可以消耗车辆的装配公差,降低对生产精度的要求,提高装
配效率。
[0029]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卡持部11形成在所述顶棚单元1上,所述卡持槽21形成在所述连接梁2上。具体的,所述顶棚单元1包括形成车辆顶面的主体部12,所述卡持部11与主体部12为一体化结构,卡持部11自主体部12一侧向内弯曲形成。所述卡持部11插入所述卡持槽21内,与卡持槽21形成卡固结构。
[0030]所述车辆顶棚结构还包括固定件3,所述固定件3在所述顶棚单元1和连接梁2调整装配后以将所述顶棚单元1和连接梁2固定。具体的,所述连接梁2还包括形成在所述卡持槽21两侧的固定部23,所述固定部23和主体部12上均设置有与所述固定件3相匹配的若干安装孔(未图示)。当所述顶棚单元1和连接梁2调整装配后,将固定件3插入所述安装孔内匹配组装,以将所述固定部23和所述主体部12固定。本实施例中采用的固定件3为铆钉,需要说明的是,铆钉为常见紧固件,装配简单,成本低廉,方便维修更换,在实际应用中,也可以采用其他紧固件,具体可以为螺栓,在此不一一举例,只要满足将所述主体部12与固定部23固定即可。
[0031]所述连接梁2还包括位于所述卡持槽21下方的安装槽24,所述安装槽24上设置有与车骨架装配的侧向开口28。所述侧向开口28与车骨架形成配合,以使连接梁2与车骨架连接固定,从而使车辆顶棚结构可以安装在车架上。
[0032]请参见图5并结合图4,为了防止水通过所述连接梁2与两个所述顶棚单元1之间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顶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顶棚结构包括:安装在车架上的至少两个顶棚单元;及连接梁,设置在相邻两个所述顶棚单元之间;其中,所述顶棚单元与连接梁之间设置有卡固结构,所述卡固结构限制所述顶棚单元与连接梁于所述车辆顶棚结构的纵长方向上分离;所述卡固结构包括卡持槽和插入在所述卡持槽内的卡持部,所述卡持槽设置在所述顶棚单元、连接梁之一上,所述卡持部形成在所述顶棚单元、连接梁另一上,所述卡持槽的宽度至少大于卡持部的厚度的2倍。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顶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持部形成在所述顶棚单元上,所述卡持槽形成在所述连接梁上。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顶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顶棚结构还包括固定件,所述固定件在所述顶棚单元和连接梁调整装配后以将所述顶棚单元和连接梁固定。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顶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棚单元包括形成车辆顶面的主体部,所述卡持部于所述主体部一侧向内弯曲形成,所述固定件将所述连接梁与所述主体部固定。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顶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梁包括形成在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安定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益高电动车辆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