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顶置式氢能源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157899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08 15: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氢能源汽车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顶置式氢能源车,在车体顶面布置有氢能反应器和氢气储存装置;所述氢气储存装置布置在车体前端,所述氢能反应器布置在车体后端;所述氢气储存装置包括设置在保护盒内的气瓶,所述保护盒由底盒和上盖组成;所述底盒和上盖内设置有与气瓶形状相配合的放置槽,放置槽底面设置有减震垫;所述上盖内嵌入设置有第一换热管路;所述底盒内嵌入设置有第二换热管路;所述第一换热管路和第二换热管路通过保护盒两侧的连通管相互连通,共同构成循环管道;所述第二换热管路连个端头分别连接进水管和出水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氢能源反应器及氢气存储装置布置在车体顶端,同时能保证氢能源系统的运行安全性。行安全性。行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顶置式氢能源车


[0001]本技术涉及氢能源汽车
,具体为一种顶置式氢能源车。

技术介绍

[0002]氢能汽车是以氢为主要能量作为移动的汽车。一般的内燃机,通常注入柴油或汽油,氢汽车则改为使用气体氢。
[0003]它的原理是把氢输入燃料电池中,氢原子的电子被质子交换膜阻隔,通过外电路从负极传导到正极,成为电能驱动电动机;质子却可以通过质子交换膜与氧化合为纯净的水雾排出。这样有效减少了其他燃油的汽车造成的空气污染问题。目前高速车辆、巴士、潜水艇和火箭已经在不同形式使用氢。
[0004]但是目前的巴士上的氢能源系统主要还是布置在车体底部,因此会占用车体的行李舱空间,导致储物空间大大降低,影响巴士的使用。而若是将氢能源系统布置在车体顶端则因为车顶受阳光照射较多导致氢气存储装置更容易升温,从而影响氢能源汽车行驶安全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以上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顶置式氢能源车,它将氢能源反应器及氢气存储装置布置在车体顶端,同时能保证氢能源系统的运行安全性。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顶置式氢能源车,在车体顶面布置有氢能反应器和氢气储存装置;所述氢气储存装置布置在车体前端,所述氢能反应器布置在车体后端;所述氢气储存装置包括设置在保护盒内的气瓶,所述保护盒由底盒和上盖组成;所述底盒和上盖内设置有与气瓶形状相配合的放置槽,放置槽底面设置有减震垫;所述上盖内嵌入设置有第一换热管路;所述底盒内嵌入设置有第二换热管路;所述第一换热管路和第二换热管路通过保护盒两侧的连通管相互连通,共同构成循环管道;所述第二换热管路连个端头分别连接进水管和出水管。
[0007]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盖设置有两个,共同组合与底盒构成保护盒;所述上盖分别通过铰链设置在底盒两侧。
[0008]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换热管路呈C型分布在上盖内;所述第二换热管路呈S型分布在底盒内。
[0009]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底盒内设置有温度传感器。
[0010]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底盒内设置有压力传感器。
[0011]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盖端头通过锁定机构相互连接。
[0012]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氢能反应器为燃料电池。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
[0014]本方案将氢气储存装置和氢能反应器布置在车体顶面,可以腾出车体底部的行李舱空间,使得客车的行李舱容纳空间扩大,更加便于乘客运输行李,提高了客车的容纳空
间;同时通过改进气瓶的保护罩结构,使得氢气储存装置布置在车体顶面时还能够控制好温度,提高散热效果,因此确保了氢气储存装置布置在车顶时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顶置式氢能源车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顶置式氢能源车的车顶布置俯视图。
[0017]图3为氢能储存装置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18]图4为气瓶的管道连接示意图。
[0019]图5为第一换热管路的布置俯视图。
[0020]图6为第二换热管路的布置俯视图。
[0021]图7为气瓶设置在保护罩内的示意图。
[0022]图中:1、冷却系统;2、氢能反应器;3、空调腔;4、氢气储存装置;5、气瓶;6、进气管;7、第一单向阀;8、出气管;9、第二单向阀;10、铰链;41、底盒;42、上盖;43、减震垫;44、连通管;45、温度传感器;46、压力传感器;47、锁定机构;48、第一换热管路;49、第二换热管路;50、进水管;51、出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本部分的描述仅是示范性和解释性,不应对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有任何的限制作用。
[0024]请参阅图1至图7,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一种顶置式氢能源车,在车体顶面布置有氢能反应器2和氢气储存装置4;所述氢气储存装置4布置在车体前端,所述氢能反应器2布置在车体后端;所述氢气储存装置4包括设置在保护盒内的气瓶5,所述保护盒由底盒41和上盖42组成;所述底盒41和上盖42内设置有与气瓶5形状相配合的放置槽,放置槽底面设置有减震垫43;所述上盖42内嵌入设置有第一换热管路48;所述底盒41内嵌入设置有第二换热管路49;所述第一换热管路48和第二换热管路49通过保护盒两侧的连通管44相互连通,共同构成循环管道;所述第二换热管路49连个端头分别连接进水管50和出水管51。
[0025]其中,氢能反应器2布置在客车顶端的空调腔3和冷却系统1之间位置;氢气储存装置4布置在空调腔3前端位置;保护盒的上盖42和底盒41上的放置槽相互配合,共同包覆住气瓶5;减震垫43可以对气瓶5起到减震作用,一般采用海绵材料或则柔性具有弹性的材料,可以确保客车在行驶过程中产生颠簸时,气瓶5也不会直接与保护盒发生直接的碰撞。进水管50和出水管51可以与客车顶端的冷却系统1连接也可以单独连接一组冷却系统,该冷却系统一般可以采用水冷系统,采用一组水冷散热器和水泵构成,水泵将冷却液从进水管50泵入循环管路中,对保护盒和气瓶进行降温处理,吸热后的冷却液则从出水管51流入水冷散热器中进行散热后再继续循环回流到进水管50内;在水冷散热器上还可以增加散热风扇进行辅助散热。
[0026]如图3、5所示,为了便于后续气瓶的维修和更换,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所述上盖42设置有两个,共同组合与底盒41构成保护盒;所述上盖42分别通过铰链10设置在底盒41两侧。
[0027]如图5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所述上盖42端头通过锁定机构47相互连接。采用连个上盖42的结构可以实现在打开上盖42时不会占用过多的空间,更加便于维修。锁定机构47可以为一固定在其中一块上盖42上的旋转板,旋转板端头带有钩部;在另一块上盖42上设置有对应的销轴;盖上上盖42后,旋转旋转板时,使得钩部勾住销轴,实现对上盖42的锁定,防止打开。除此之外,使用者还可以根据需要采用其他的锁具实现对上盖42的锁住,不如在上盖42与底盒41之间设置有锁具,可以提高锁紧效果。
[0028]如图5

6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所述第一换热管路48呈C型分布在上盖42内;所述第二换热管路49呈S型分布在底盒41内。由于上盖42长度较短所以采用C型分布的第一换热管路48比较合适,同时采用C型分布的第一换热管路48后,管路的两个端头刚好与对应的连通管44连接。由于底盒41面积更大,所以采用S型分布的第二换热管路49更加合适,可以提高散热效果;第二换热管路49通过连通管44与第一换热管路48构成循环管路。
[0029]其中,换热管路均是嵌入在盒体内的,上盖42和底盒41均可以由两层板面组成,中间则嵌入换热管路,然后将两层板面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顶置式氢能源车,其特征在于,在车体顶面布置有氢能反应器(2)和氢气储存装置(4);所述氢气储存装置(4)布置在车体前端,所述氢能反应器(2)布置在车体后端;所述氢气储存装置(4)包括设置在保护盒内的气瓶(5),所述保护盒由底盒(41)和上盖(42)组成;所述底盒(41)和上盖(42)内设置有与气瓶(5)形状相配合的放置槽,放置槽底面设置有减震垫(43);所述上盖(42)内嵌入设置有第一换热管路(48);所述底盒(41)内嵌入设置有第二换热管路(49);所述第一换热管路(48)和第二换热管路(49)通过保护盒两侧的连通管(44)相互连通,共同构成循环管道;所述第二换热管路(49)连个端头分别连接进水管(50)和出水管(5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顶置式氢能源车,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清成王海建管勇柯信福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丰泰国际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