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覆膜控厚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155956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08 15: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防水卷材生产领域,具体是一种覆膜控厚组件,包括:对称设置在左、右两侧的固定板,设置在左、右两侧固定板之间的覆膜对辊,所述覆膜对辊包括设置在前侧的下辊和设置在下辊上方的上辊,所述固定板上设有引导轨;所述引导轨倾斜设置且向后侧倾斜;所述引导轨上设有驱动上辊沿引导轨滑动的第一驱动装置;所述覆膜对辊的一侧设有驱动覆膜对辊转动的第二驱动装置。通过对称设置的固定板缩小了整体的体积小,并使整体结构更简单可靠。通过为覆膜对辊提供动力,一方面解决了覆膜打滑起皱的问题;另一方面令覆膜对辊能对防水卷材进行施压控厚;使得防水卷材的生产中能实现多一道精准控厚的工序,从而提高防水卷材的尺寸精度和整体质量。精度和整体质量。精度和整体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覆膜控厚组件


[0001]本技术涉及防水卷材生产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覆膜控厚组件。

技术介绍

[0002]现有防水卷材生产的过程中,覆膜工序是常见的卷材封装工序,并且通常设置在冷却成型之前。传统防水卷材生产线上,覆膜组件通常只有单一的覆膜功能,覆膜功能对覆膜辊的要求低,所以覆膜辊通常采用被动转动的方式,即其上、下辊自身不配置转动动力;这样导致了上、下辊的转动受限于与防水卷材的摩擦力特性,若防水卷材表面光滑,很容易发生打滑引起表面膜的起皱,产生废品。
[0003]进一步,现有技术对防水卷材的厚度要求越来越高,传统检测卷材厚度的工艺步骤和控制防水卷材厚度的工艺步骤之间间隔时间过长。检测的位置通常设置在覆膜水冷后,而控厚通常设置在涂布过程中。由于中间至少跨越了覆膜和冷却两个步骤,导致反馈过程缓慢;而且由于覆膜和冷却对防水卷材的厚度变化影响大,过多的影响因素使得防水卷材的厚度难以实现精准稳定的控制,这样不利于防水卷材的质量控制。而且,传统的上、下辊直径不同且设置在同一竖直面内,不利于防水卷材的排气,导致防水卷材的质量稳定性不足,现有技术需要一种新的技术方案,用于解决如何精准控制卷材厚度并同时改善防水卷材的含气,从而提高防水卷材整体质量。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旨在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至少一种缺陷,提供一种覆膜控厚组件,用于解决如何精准控制卷材厚度并同时改善防水卷材的含气,从而提高防水卷材整体质量的问题。
[0005]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覆膜控厚组件,包括:对称设置在左、右两侧的固定板,设置在左、右两侧固定板之间的覆膜对辊,所述覆膜对辊包括设置在前侧的下辊和设置在下辊上方的上辊,所述固定板上设有引导轨;所述引导轨倾斜设置且向后侧倾斜;所述引导轨上设有驱动上辊沿引导轨滑动的第一驱动装置;所述覆膜对辊的一侧设有驱动覆膜对辊转动的第二驱动装置。
[0006]本技术方案中,所述覆膜控厚组件的前侧为进料侧,后侧为出料侧,覆膜控厚的过程中,防水卷材从进料侧进入,其下表面先与下辊接触,再与上辊接触;所述固定板用于固定覆膜控厚组件,所述覆膜对辊用于对防水卷材进行覆膜和控厚;所述引导轨用于限制上辊与下辊之间的相对运动轨迹;所述第一驱动装置用于控制上辊运动,从而调节上、下辊之间的竖直距离和水平距离;所述第二驱动装置用于为覆膜对辊提供转动的动力。所述上辊与第一驱动装置形成转动连接,所述下辊与固定板形成转动连接。
[0007]区别于现有安装机架,通过对称设置的固定板对覆膜对辊进行固定的优势在于,固定板体积小,整体结构简单可靠,节省了复杂的调试过程,使覆膜控厚组件能更容易、快速地安装在生产线上。通过第二驱动装置为覆膜对辊提供动力,一方面解决了现有技术中
由于缺乏动力产生的覆膜打滑,导致表面膜起皱的问题;另一方面令覆膜对辊能对防水卷材进行施压控厚。结合引导轨对覆膜对辊的相对位置的精准控制,使得防水卷材的生产中能实现多一道精准控厚的工序,从而提高防水卷材的尺寸精度和整体质量。
[0008]作为优选,所述第一驱动装置包括驱动电机、连接组件和滑动组件,所述驱动电机通过连接组件带动滑动组件沿引导轨运动;所述第一驱动装置设置在引导轨的上端;所述滑动组件设置在引导轨内且与引导轨相连;所述连接组件一端连接驱动电机,另一端连接滑动组件;所述上辊的两端分别与设置在左、右两侧固定板上的滑动组件相连。
[0009]本技术方案中,所述驱动电机用于提供驱动动力,所述连接组件用于传递驱动动力至滑动组件,所述滑动组件与引导轨匹配且与引导轨形成滑动连接,所述连接组件能驱动滑动组件在引导轨上作往返运动。左、右两侧的两个滑动组件与上辊的两端形成转动连接,并使上辊与滑动组件同步运动。所述滑轨和滑动组件的组合实现了上辊位置移动路径的精准控制,在两侧的驱动电机共同作用下,实现对上辊位置移动的精确控制,为覆膜控厚组件实现精准控厚提供基础。
[0010]作为优选,所述上、下辊的直径相等且所述上、下辊的轴线位于不同的竖直水平面内。本技术方案中,区别于现有上、下辊直径不同,通常需要双驱动源实现可调同步转动,或通过复杂的传动组件进行同步转动;上、下辊的直径相同有助于简化在单一驱动源作用下的传动结构,使得在单一驱动源作用下,上、下辊同步转动所需结构更简单,可靠性更高,故障率低。进一步,区别于现有上、下辊的轴线位于同一竖直水平面内会在防水卷材进行施压的过程中造成双向排气或气泡被压入卷材内部;通过将上、下辊的轴线设置在不同竖直平面内有助于促使防水卷材进行单向的排气,使防水卷材中的气体具有足够的排出空间,避免将气体压入防水卷材内。通过方向引导,避免气泡向防水卷材覆膜控厚后的部分转移,从而提升防水卷材在覆膜和控厚过程中的排气效果和整体质量。
[0011]作为优选,所述上、下辊通过齿轮组件相连且上、下辊转动的线速度相同,所述第二驱动装置设置在齿轮组件的外侧。本技术方案中,所述齿轮组件用于使上、下辊在第二驱动装置的驱动下实现同步转动,所述上、下辊转动的线速度相等确保防水卷材在覆膜和控厚的过程中,上表面和下表面的移动速度一致。所述第二驱动装置靠近齿轮组有助于缩短第二驱动装置作用于上、下辊的传动距离,使传动过程的效率更高,转速更同步。
[0012]作为优选,所述引导轨与水平面的夹角为20
°
至50
°
。本技术方案中,所述夹角控制下能进一步优化覆膜控厚过程中对防水卷材造成的排气效果,使防水卷材中的气体能更容易排出,并被引导到合适的方向排出。
[0013]作为优选,所述上、下辊内均设有贯穿两侧的转动轴,所述转动轴包括第一转动轴和第二转动轴,所述上辊通过第一转动轴与滑块相连;下辊通过第二转动轴与固定板相连。本技术方案中,区别于传统单一功能的覆膜辊由于无需进行施压,覆膜辊通常只在辊的两端设置短小的连接轴,导致覆膜辊应用在控厚施压的过程中容易受力不均,长期受力易变形,影响精准控厚。采用一体的贯穿的转动轴,避免了受力集中,提高了上、下辊整体结构的稳定性,有效防止转动轴的变形,提升了精度控制。
[0014]作为优选,所述上、下辊内设有与外部连通的冷却通道。本技术方案中,所述冷却通道用于连接外部的冷却系统,并对上、下辊进行温度控制。覆膜控厚组件实施控厚后,为了精准控厚和稳定传输,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上、下辊与防水卷材接触的时间,导致上、下
辊在传统工艺下容易出现过热;另一方面为了配合更多的涂布和覆膜工艺,通过对上下辊的控温从而对防水卷材进行降温,使防水卷材覆膜后多余的热量能被快速带走,避免了防水卷材过热的发生。
[0015]作为优选,所述上、下辊之间设有挡料杆,所述挡料杆的两端分别与左、右两侧的固定板相连。本技术方案中,所述挡料杆用于限制一次进入覆膜控厚组件的防水卷材,并将多余的防水卷材阻挡在进料口外;使每次只有一张防水卷材进入覆膜控厚组件内。所述固定板与挡料杆形成高度可调的可拆卸连接。
[0016]作为优选,所述挡料杆上设有至少两块引导片,所述引导片与挡料杆形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覆膜控厚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对称设置在左、右两侧的固定板,设置在左、右两侧固定板之间的覆膜对辊,所述覆膜对辊包括设置在前侧的下辊和设置在下辊上方的上辊,所述固定板上设有引导轨;所述引导轨倾斜设置且向后侧倾斜;所述引导轨上设有驱动上辊沿引导轨滑动的第一驱动装置;所述覆膜对辊的一侧设有驱动覆膜对辊转动的第二驱动装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覆膜控厚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装置包括驱动电机、连接组件和滑动组件,所述驱动电机通过连接组件带动滑动组件沿引导轨运动;所述第一驱动装置设置在引导轨的上端;所述滑动组件设置在引导轨内且与引导轨相连;所述连接组件一端连接驱动电机,另一端连接滑动组件;所述上辊的两端分别与设置在左、右两侧固定板上的滑动组件相连。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覆膜控厚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下辊的直径相等且所述上、下辊的轴线位于不同的竖直水平面内。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覆膜控厚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下辊通过齿轮组件相连且上、下辊转动的线速度相同,所述第二驱动装置设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章国政王心陈梁伟良
申请(专利权)人:德州科顺建筑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