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于湿陷性黄土地区海绵城市的人行道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2134267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29 19: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适于湿陷性黄土地区海绵城市的人行道施工方法,包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适于湿陷性黄土地区海绵城市的人行道施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人行道施工
,尤其是涉及一种适于湿陷性黄土地区海绵城市的人行道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当前,随着城市化进程地不断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硬质路面比例大大增加。硬质路面具有整齐耐用的优点,但存在不透水、易积水等情况,不仅加剧了城市防洪压力,而且使水资源不能有效回收利用,造成水资源的无端浪费,此外还会导致地表温度升高产生城市热岛效应。新型的全透水路面自上而下均为透水结构,雨水入渗时不会影响路基及路面结构的稳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内涝问题。但是,其结构复杂、铺装繁琐、施工成本较高,且不能应用在湿陷性黄土地区。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损耗低、工期短、安全可靠的适于湿陷性黄土地区海绵城市的人行道施工方法,具体可采取如下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所述的适于湿陷性黄土地区海绵城市的人行道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第一步,施工人行道路基;第二步,在人行道路基上铺设防渗土工布;第三步,在人行道路基的外侧安装左列路缘石,再在左列路缘石的右侧安装方形混凝土靠背,然后将防渗土工布的边缘翻折90
°
包覆在方形混凝土靠背的右侧面;第四步,在人行道路基内侧的防渗土工布上安装右列路缘石,并通过一次成型装置浇筑位于右列路缘石右侧的弧形混凝土靠背;第五步,在人行道路基的防渗土工布上方安装纵向透水管;第六步,在左列路缘石和右列路缘石之间的人行道路基上浇筑透水混凝土;第七步,在透水混凝土上方铺设人行道砖和盲道砖。
[0004]所述人行道路基顶面为由内向外倾斜向下的横坡结构。
[0005]所述纵向透水管设置在靠近方形混凝土靠背处的横坡结构上。
[0006]所述人行道砖和盲道砖的顶面与左列路缘石、右列路缘石的顶面平齐。
[0007]所述人行道砖和盲道砖与透水混凝土之间设置有3cm厚的1:3水泥砂浆。
[0008]所述一次成型装置包括浇筑部,用于存储混凝土浆料,具有一进料口和一出料口;成型部,设置在所述浇筑部下方,具有一与所述弧形混凝土靠背设计尺寸相适配的弧面板和一垂直于所述右列路缘石的端板,所述弧面板上开设有用于连接浇筑部的接料口;夹固部,设置在所述成型部左侧,用于将成型部固定在右列路缘石上,具有位于右列路缘石右侧面的第一夹持件和位于右列路缘石左侧面的第二夹持件。
[0009]所述浇筑部位于弧面板顶部并靠近端板设置,其是由四个侧板围成的锥形料斗,其中一个所述侧板为贴附于右列路缘石右侧面设置的竖直板。
[0010]所述第一夹持件为由弧面板顶部向上延伸而成的竖向折边,所述第二夹持件为由所述第一夹持件或浇筑部延伸至右列路缘石左侧面的夹持臂;所述成型装置还包括移动部,用于使成型部沿着右列路缘石纵向移动,其具有设置在弧面板顶部的推杆、设置在弧面板底部的第一滚轮、设置在所述夹持臂端部的第二滚轮和第三滚轮。
[0011]所述推杆设置在浇筑部后侧,其端部与弧面板铰接相连,中部与设置在弧面板上的升降杆相连。
[0012]所述左列路缘石和右列路缘石均通过侧石快速装运机具运输,所述侧石快速装运机具包括支撑部,包括X向套管和设置在其上的Y向支撑杆,所述X向套管内设置有X向支撑杆,所述X向支撑杆具有承重端和推送端,且所述承重端和推送端均位于X向套管外侧;所述Y向支撑杆上设置有Y向套管;所述Y向套管和Y向支撑杆之间、X向套管和X向支撑杆之间均设置有定位螺栓;运载部,与所述支撑部相连,包括设置在Y向套管末端的Z向连接杆,所述Z向连接杆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一行走轮;装载部,设置在所述承重端,包括Z向承托梁,所述Z向承托梁上设置有一对吊夹。
[0013]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适于湿陷性黄土地区海绵城市的人行道施工方法,通过优化人行道结构、改善铺摊方式、改进施工工具,提高了施工工效、降低了施工成本,该道路不仅透水,而且能够避免内涝,非常适合于湿陷性黄土地区海绵城市的建设。相对于传统施工方法,本专利技术具有劳动强度低、施工质量好、施工效率高、经济、环保等优点。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本专利技术所述人行道的结构示意图(省略人行道路基)。
[0015]图2是图1的俯视图。
[0016]图3a是本专利技术中一次成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3b是图3a的左视图。
[0018]图3c是图3a的俯视图。
[0019]图4a是本专利技术中侧石快速装运机具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4b是图4a的左视图。
[0021]图4c是图4a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在以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施工过程,但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实施例。
[0023]如图1至图4c所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适于湿陷性黄土地区海绵城市的人行道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第一步,施工人行道路基,为了防止水流聚集,该人行道路基的顶面为由内向外倾
斜向下的横坡结构。
[0024]第二步,在人行道路基上铺设低密度聚乙烯防渗土工布1,用于防止路面下渗水流入人行道结构,进而浸泡人行道路基,造成路基塌陷等不良现象;上述防渗土工布1的外侧边缘位于人行道路基之外一定距离。
[0025]第三步,安装左列路缘石201和方形混凝土靠背202。其中,左列路缘石201采用机切的花岗岩,方形混凝土靠背202为预制结构。施工时,在人行道路基的外侧安装左列路缘石201,再在左列路缘石201的右侧安装方形混凝土靠背202,然后将防渗土工布1的边缘翻折90
°
包覆在方形混凝土靠背202的右侧面;第四步,安装右列路缘石301和弧形混凝土靠背302。其中,右列路缘石301采用机切的花岗岩,弧形混凝土靠背302为现浇结构。施工时,在人行道路基内侧的防渗土工布1上安装右列路缘石301,然后通过一次成型装置K分段浇筑位于右列路缘石301右侧的弧形混凝土靠背302。
[0026]第五步,在人行道路基靠近方形混凝土靠背202处的横坡结构上安装纵向透水管4,该纵向透水管4位于防渗土工布1上方,当路面下渗水沿横坡流至透水管4处时,可渗入透水管4中,并沿着透水管4流至排水管内,达到人行道排水的目的。
[0027]第六步,在左列路缘石201和右列路缘301石之间的人行道路基上浇筑透水混凝土5,透水混凝土5具有一定的强度可承受适当的荷载,同时,具有孔隙率高、透水性能好等特点,雨水等可通过人行道砖缝隙及透水混凝土5渗流至防渗土工布1顶部,并经透水管4汇入排水管。
[0028]第七步,透水混凝土5施工完成后,进行洒水养护,达到设计要求后,在其上铺设3cm厚的1:3水泥砂浆6,然后,进行人行道砖7及盲道砖8的安装。上述盲道砖8靠近人行道内侧纵向设置,且人行道砖7及盲道砖8的顶面与左列路缘石201、右列路缘石301的顶面平齐。
[0029]为了实现弧形混凝土靠背302的快速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于湿陷性黄土地区海绵城市的人行道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第一步,施工人行道路基;第二步,在人行道路基上铺设防渗土工布;第三步,在人行道路基的外侧安装左列路缘石,再在左列路缘石的右侧安装方形混凝土靠背,然后将防渗土工布的边缘翻折90
°
包覆在方形混凝土靠背的右侧面;第四步,在人行道路基内侧的防渗土工布上安装右列路缘石,并通过一次成型装置浇筑位于右列路缘石右侧的弧形混凝土靠背;第五步,在人行道路基的防渗土工布上方安装纵向透水管;第六步,在左列路缘石和右列路缘石之间的人行道路基上浇筑透水混凝土;第七步,在透水混凝土上方铺设人行道砖和盲道砖。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于湿陷性黄土地区海绵城市的人行道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人行道路基顶面为内向外倾斜向下的横坡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适于湿陷性黄土地区海绵城市的人行道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向透水管设置在靠近方形混凝土靠背处的横坡结构上。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于湿陷性黄土地区海绵城市的人行道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人行道砖和盲道砖的顶面与左列路缘石、右列路缘石的顶面平齐。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于湿陷性黄土地区海绵城市的人行道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人行道砖和盲道砖与透水混凝土之间设置有3cm厚的1:3水泥砂浆。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于湿陷性黄土地区海绵城市的人行道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一次成型装置包括浇筑部,用于存储混凝土浆料,具有一进料口和一出料口;成型部,设置在所述浇筑部下方,具有一与所述弧形混凝土靠背设计尺寸相适配的弧面板和一垂直于所述右列路缘石的端板,所述弧面板上开设有用于连接浇筑部的接料口;夹固部,设置在所述成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灏邢红杰刘保全李浩丁新胜汪伟华李世茂王军鹏邬士佳李科展仝贺聂龙贺徐阳增张明明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七局集团郑州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