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利用单轴试验机进行可变拉
‑
扭力比例的加载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拉
‑
扭试验测试
,尤其是涉及一种利用单轴试验机进行可变拉
‑
扭力比例的加载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金属材料和复合材料都可能具有较大的各向异性,仅通过单轴拉伸实验来评估其各项性能指标是较为片面的。金属材料和复合材料在工程应用当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服役过程中所承受的应力状态也越来越复杂,材料易在服役过程中承受拉扭载荷。因此,对材料在拉扭应力状态下的破坏特性的研究也越发必要,以保证结构材料在使用中的安全。
[0003]多轴加载的难度和复杂程度均较高,现有技术中的试验机大多只能完成单一的拉、压、扭、弯等实验项目,无法实现复杂应力状态下的测试。目前,用于测试试样拉扭受力性能或生产中使用的拉扭试验装置,通常采用多个夹具组合,采用相对独立的至少两个驱动装置配合夹具进行工作,如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的申请号:201420478757.7名称为:一种拉压
‑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利用单轴试验机进行可变拉
‑
扭比例的加载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夹头(1)、横梁(2)、钢丝绳导向滑轮架(3)、直线轴承支架(4)、直线轴承(15)、导向柱(5)、第一滑轮架(6)、第二滑轮架(7)、轴承盖(8)、轴承箱(9)、轴承座(10)、转杆(11)、滑轮(13)、轴(14)及钢丝绳(16);钢丝绳导向滑轮架包括钢丝绳第一导向滑轮架(3
‑
1),钢丝绳第二导向滑轮架(3
‑
2),钢丝绳第三导向滑轮架(3
‑
3),钢丝绳第四导向滑轮架(3
‑
4),钢丝绳第五导向滑轮架(3
‑
5),钢丝绳第六导向滑轮架(3
‑
6);上夹头(1)与横梁(2)、钢丝绳第一导向滑轮架(3
‑
1)、钢丝绳第二导向滑轮架(3
‑
2)连接构成第一滑轮组,第一滑轮组固定在直线轴承支架(4)的上端;直线轴承(15)与直线轴承支架(4)的下端连接构成前后导向装置,前后导向装置与轴承盖(8)固定连接;第一滑轮架(6)、导向柱(5)连接在轴承盖(8)上,轴承盖(8)与轴承箱(9)上部相连接,轴承箱(9)下部与轴承座(10)相连接;轴(14)与轴承箱(9)配合连接,轴(14)可进行轴向转动,轴(14)下端与转杆(11)相连接;第二滑轮架(7)与钢丝绳第三导向滑轮架(3
‑
3)、钢丝绳第四导向滑轮架(3
‑
4)、钢丝绳第五导向滑轮架(3
‑
5)、钢丝绳第六导向滑轮架(3
‑
6)构成第二滑轮组,第二滑轮组设置在轴承箱(9)的左右两侧;多个滑轮(13)分别与钢丝绳导向滑轮架(3)、第一滑轮架(6)和第二滑轮架(7)固定连接,钢丝绳(16)绕过每一个滑轮(13)并与转杆(11)相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载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横梁(2)包括前横梁(2
‑
1)和后横梁(2
‑
2),直线轴承支架(4)包括前直线轴承支架(4
‑
1)和后直线轴承支架(4
‑
2);前直线轴承支架(4
‑
1)和后直线轴承支架(4
‑
2)的上部分别与前横梁(2
‑
1)和后横梁(2
‑
2)中间连接,下部有平行于单轴试验机拉力方向的孔,用于装配直线轴承(15),使直线轴承(15)的运动方向平行于单轴试验机拉力方向。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载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滑轮(13)包括第一滑轮(13
‑
1)、第二滑轮(13
‑
2)、第三滑轮(13
‑
3)、第四滑轮(13
‑
4)、第五滑轮(13
‑
5)、第六滑轮(13
‑
6)、第七滑轮(13
‑
7);第一滑轮(13
‑
1)与钢丝绳第一导向滑轮架(3
‑
1)固定连接,第二滑轮(13
‑
2)与钢丝绳第二导向滑轮架(3
‑
2)固定连接,第三滑轮(13
‑
3)与第一滑轮架(6)连接,第四滑轮(13
‑
4)与钢丝绳第三导向滑轮架(3
‑
3)固定连接,第五滑轮(13
‑
5)与钢丝绳第四导向滑轮架(3
‑
4)固定连接,第六滑轮(13
‑
6)与钢丝绳第五导向滑轮架(3
‑
5)固定连接,第七滑轮(13
‑
7)与钢丝绳第六导向滑轮架(3
‑
6)固定连接;第一滑轮(13
‑
1)与第二滑轮(13
‑
2)尺寸相同,第四滑轮(13
‑
4)、第五滑轮(13
‑
5)、第六滑轮(13
‑
6)、第七滑轮(13
‑
7)尺寸相同。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加载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滑轮架(6)与第三滑轮(13
‑
3)固定连接,安装于轴承盖(8)上正中间,第三滑轮(13
‑
3)轴心线垂直于单轴试验机拉力方向并且转动方向为左右;导向柱(5)带有螺纹穿过直线轴承(15)与轴承盖(8)连接,并且其长度方向与单轴试验机拉力方向平行。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载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
轴承箱(9)内部装有承受轴向力轴承和承受径向力轴承,承受轴向力轴承轴心线平行于单轴试验机拉力方向;轴(14)装配在承受轴向力轴承和承受径向力轴承之间,轴(14)的轴心线与承受轴向力轴承和承受径向力轴承的轴心线重合。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载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于美,张方旭,韩超,刘建华,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