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轮椅扶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097954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29 18: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轮椅扶手,包括套设在轮椅靠背杆上的固定座、通过转动轴可转动地连接在固定座上的转动座、插设在转动座内的扶手本体,通过在固定座外侧面设置向外水平延伸的限位柱,使限位柱位于转动轴正下方并与转动轴相间隔,在转动座内侧面开设与限位柱相匹配的限位槽,使限位槽贯穿转动座远离扶手本体的端面,在转动座转动带动扶手本体转动时,能够通过限位柱插入限位槽内并抵紧限位槽内壁,或者通过限位柱从限位槽内脱离并抵住转动座的外壁实现限定转动座转动角度的技术效果,结构简单、成本低、集成度高、可靠性好,在限位柱插入限位槽内时,限位柱的后端面、转动座的后端面、固定座的后侧面位于同一平面,能够避免外露,安全性更好。安全性更好。安全性更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轮椅扶手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轮椅扶手。

技术介绍

[0002]在对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过程中,特别是对于无法独立行走的患者,通常采用坐轮椅的方式替代行走,这样能够使患者得到较好的治疗和康复,并且方便患者的日常生活。
[0003]轮椅扶手作为轮椅上的重要部件,用于支撑患者手肘部并防止患者侧翻,为便于收纳及方便患者从侧边进出轮椅,现有的轮椅扶手大多可以相对轮椅架转动,为方便控制,需要在轮椅扶手和轮椅架上设置相互配合的限位件用于限定扶手的转动角度,这样的设计增加了制造及组装对位的难度,结构复杂、成本高、集成度低、可靠性差,并且,在正常使用时,有些限位件位还处于裸露状态,容易对人体造成伤害,安全性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集成度高、可靠性好、安全性好的轮椅扶手。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是,轮椅扶手,包括:
[0006]固定座,所述固定座套设在轮椅的靠背杆上;
[0007]转动座,所述转动座通过转动轴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固定座上;
[0008]扶手本体,所述扶手本体插设在所述转动座内;
[0009]所述固定座的外侧面设有向外水平延伸的限位柱,所述限位柱位于所述转动轴的正下方并与所述转动轴相间隔地设置;所述转动座的内侧面开设有与所述限位柱相匹配的限位槽,所述限位槽贯穿所述转动座远离所述扶手本体的端面;
[0010]在所述转动座转动带动所述扶手本体转动至所述靠背杆前方并平行于所述轮椅的座位时,所述限位柱插入所述限位槽内并抵紧所述限位槽的内壁,所述限位柱的后端面、所述转动座的后端面、所述固定座的后侧面位于同一平面;在所述转动座转动带动所述扶手本体转动至所述靠背杆后方并垂直于所述座位时,所述限位柱从所述限位槽内脱离并抵住所述转动座的外壁。
[0011]优选地,所述限位柱与所述转动座的外侧壁相连接的表面开设有凹槽,使所述限位柱的后端部呈T字型。
[0012]优选地,所述限位柱的上端面为圆弧面,所述圆弧面的圆心位于所述转动轴的轴心线上。
[0013]优选地,在所述扶手本体转动至所述靠背杆前方并平行于所述座位时,所述扶手本体倾斜于水平面,所述扶手本体的前端部高于所述扶手本体的后端部。
[0014]优选地,所述转动座的外壁上开设有第一沉头孔,所述第一沉头孔内设置有贯穿所述转动座、所述固定座及所述靠背杆的第一螺栓,所述第一螺栓构成所述转动轴。
[0015]进一步优选地,所述限位柱的外壁开设有第二沉头孔,所述第二沉头孔内设置有
贯穿所述固定座及所述靠背杆的第二螺栓,所述第二螺栓与所述第一螺栓共同作用将所述固定座固定在所述靠背杆上。
[0016]优选地,所述扶手本体包括扶手杆和连接在所述扶手杆上的扶手垫。
[0017]进一步优选地,所述靠背杆为空心圆杆弯制成的门框状部件,所述靠背杆包括分设于两侧的立杆和连接在所述立杆顶部的横梁,所述立杆自前下方向后上方倾斜延伸。
[0018]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横梁的中部向后弯折形成与人体肩甲部相贴合的弯曲部。
[0019]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座位包括座位支架,所述座位支架的后端部与所述靠背杆的中部相连接。
[0020]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0021]本技术提供的轮椅扶手,包括套设在轮椅靠背杆上的固定座、通过转动轴可转动地连接在固定座上的转动座、插设在转动座内的扶手本体,通过在固定座外侧面设置向外水平延伸的限位柱,使限位柱位于转动轴正下方并与转动轴相间隔,在转动座内侧面开设与限位柱相匹配的限位槽,使限位槽贯穿转动座远离扶手本体的端面,在转动座转动带动扶手本体转动时,能够通过限位柱插入限位槽内并抵紧限位槽内壁,或者通过限位柱从限位槽内脱离并抵住转动座的外壁实现限定转动座转动角度的技术效果,结构简单、成本低、集成度高、可靠性好,在限位柱插入限位槽内时,限位柱的后端面、转动座的后端面、固定座的后侧面位于同一平面,能够避免外露,安全性更好。
附图说明
[0022]图1、图2、图3是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展示了转动座从前向后转动的过程。
[0023]图4、图5、图6分别为图1、图2、图3的左视示意图。
[0024]其中:10.固定座;11.限位柱;12.凹槽;13.圆弧面;14.第二沉头孔;20.转动座;22.限位槽;23.第一沉头孔;30.扶手本体;31.扶手杆;32.扶手垫;40.靠背杆;41.立杆;42.横梁;43.弯曲部;50.座位;51.座位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技术的优点和特征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0026]本技术描述左右、前后、上下方向为患者乘坐在座位上时观察到的左右、前后、上下方向,具体为图1中的左右、前后、上下方向。
[0027]如图1

6所示,本技术提供的轮椅扶手,包括:固定座10、转动座20、扶手本体30,其中,固定座10套设在轮椅的靠背杆40上;转动座20通过转动轴可转动地连接在固定座10上;扶手本体30插设在转动座20内;固定座10的外侧面设有向外水平延伸的限位柱11,限位柱11位于转动轴的正下方并与转动轴相间隔地设置;转动座20的内侧面开设有与限位柱11相匹配的限位槽22,限位槽22贯穿转动座20远离扶手本体30的端面;在转动座20转动带动扶手本体30转动至靠背杆40前方并平行于轮椅的座位50时,限位柱11插入限位槽21内并抵紧限位槽21的内壁,限位柱11的后端面、转动座20的后端面、固定座10的后侧面位于同一
平面;在转动座20转动带动扶手本体30转动至靠背杆40后方并垂直于座位50时,限位柱11从限位槽21内脱离并抵住转动座20的外壁。
[0028]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能够通过限位柱插入限位槽内并抵紧限位槽内壁,或者通过限位柱从限位槽内脱离并抵住转动座的外壁实现限定转动座转动角度的技术效果,结构简单、成本低、集成度高、可靠性好,在限位柱插入限位槽内时,限位柱的后端面、转动座的后端面、固定座的后侧面位于同一平面,能够避免外露,安全性更好。
[0029]在本实施例中,限位柱11与转动座20的外侧壁相连接的表面开设有凹槽12,使限位柱11的后端部呈T字型。
[0030]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能够提升限位柱11与限位槽21相配合时的稳定性,避免转动座20出现内外晃动的现象。
[0031]在本实施例中,限位柱11的上端面为圆弧面,圆弧面的圆心位于转动轴的轴心线上,限位柱11的下端面包括斜面。
[0032]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能够在限位柱进入限位槽时,更好地对转动座的转动进行导向。
[0033]在本实施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轮椅扶手,包括:固定座,所述固定座套设在轮椅的靠背杆上;转动座,所述转动座通过转动轴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固定座上;扶手本体,所述扶手本体插设在所述转动座内;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座的外侧面设有向外水平延伸的限位柱,所述限位柱位于所述转动轴的正下方并与所述转动轴相间隔地设置;所述转动座的内侧面开设有与所述限位柱相匹配的限位槽,所述限位槽贯穿所述转动座远离所述扶手本体的端面;在所述转动座转动带动所述扶手本体转动至所述靠背杆前方并平行于所述轮椅的座位时,所述限位柱插入所述限位槽内并抵紧所述限位槽的内壁,所述限位柱的后端面、所述转动座的后端面、所述固定座的后侧面位于同一平面;在所述转动座转动带动所述扶手本体转动至所述靠背杆后方并垂直于所述座位时,所述限位柱从所述限位槽内脱离并抵住所述转动座的外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椅扶手,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柱与所述转动座的外侧壁相连接的表面开设有凹槽,使所述限位柱的后端部呈T字型。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椅扶手,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柱的上端面为圆弧面,所述圆弧面的圆心位于所述转动轴的轴心线上。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椅扶手,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扶手本体转动至所述靠背杆前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焘张华东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爱司米电气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