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铜母线排的二辊轧机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094790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29 18: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铜母线排的二辊轧机结构。它包括上轧辊、下轧辊,上轧辊位于下轧辊上方且两者相互平行,上轧辊、下轧辊均连接有支架,上轧辊的两端均连接有上轴承座,下轧辊的两端均连接有下轴承座,上轴承座、下轴承座均安装于支架中,上轴承座连接有上连接座,下轴承座连接有下连接座,下连接座连接有定位销,定位销与上连接座相匹配,支架设有贯穿内外表面的上通孔、下通孔,上通孔与上轴承座相适应,下通孔与下轴承座相适应,上通孔与下通孔连通,下轧辊的底端连接有升降机构,升降机构的下底面连接有滑动车,滑动车的底面连接有底板,底板与支架的下端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人员依赖性降低,操作安全性更高,设备简单。设备简单。设备简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铜母线排的二辊轧机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轧制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铜母线排的二辊轧机结构。

技术介绍

[0002]二辊轧机系指由上、下两个轧辊组成的轧机,轧制过程中下轧辊不动,上轧辊在机架窗口内上下移动,根据轧制规程调整上、下轧辊之间的辊缝值,完成钢材轧制过程。上轧辊的上下移动则是由轧机压下、平衡机构驱动实现的。在铜母线排生产过程中,需要对铜母线排进行轧制,当长时间对铜母线排进行轧制后,轧辊表面不可避免的会出现磨损消耗,严重的会产生辊面擦伤、辊面裂纹及辊面硌痕等缺陷,需要及时更换新的轧辊,避免影响铜母线排的质量。现有二辊轧机换辊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依靠吊车及人力进行轧辊的更换;第二种是采用自动化换辊。其中第一种换辊方式中,对人力依赖性过高,不仅换辊方式复杂同时操作危险性大,第二种换辊方式中,虽然换辊速度快,但是设备结构复杂,后期维护成本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换辊时人力依赖性高、操作危险性大、设备复杂的不足,提供一种换辊时人力依赖程度低、操作安全、设备简单的铜母线排的二轧辊机结构。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铜母线排的二辊轧机结构,包括上轧辊、下轧辊,所述上轧辊位于下轧辊上方且两者相互平行,所述上轧辊、下轧辊均连接有支架,所述上轧辊的两端均连接有上轴承座,所述下轧辊的两端均连接有下轴承座,所述上轴承座、下轴承座均安装于支架中,所述上轴承座连接有上连接座,所述下轴承座连接有下连接座,所述下连接座连接有定位销,所述定位销与上连接座相匹配,所述支架设有贯穿内外表面的上通孔、下通孔,所述上通孔与上轴承座相适应,所述下通孔与下轴承座相适应,所述上通孔与下通孔连通,所述下轧辊的底端连接有升降机构,所述升降机构的下底面连接有滑动车,所述滑动车的底面连接有底板,所述底板与支架的下端固定连接。
[0006]当二辊轧机长时间使用后需要更换新的轧辊时,在外边的吊车把上轧辊向上拉动,然后把定位销放置到下连接座中,然后吊车带动上轧辊向下移动,此时定位销的上端与上连接座贴接,定位销的下端与下连接座卡接,在升降机构的作用下,升降机构带动下轧辊和上轧辊向上移动,此时滑动车在底板上向上通孔、下通孔方向移动,从而实现对轧辊的更换。更换轧辊过程中定位销位置易于找到,节省把上轧辊和下轧辊定位的时间,通过外部的控制器控制吊车和升降机构以及滑动车的工作,从而对人员的依赖性降低,操作安全性更高,设备简单。
[0007]作为优选,所述上连接座形状为U形,所述上连接座的开口端朝向下连接座方向,所述上连接座背离开口端的一端与上轴承座固定连接。上连接座形状为U形,上连接座的开
口端朝向下连接座方向,有利于在下连接座和上连接座的相互配合下,快速对定位销进行定位,缩短把上轧辊和下轧辊定位的时间,有利于人员安全。
[0008]作为优选,所述下连接座形状为U形,所述下连接座开口端朝向上连接座方向,所述下连接座背离开口端的一端与下轴承座固定连接,所述下连接座与上连接座滑动连接,所述下连接座的开口端大于上连接座的开口端,所述下连接座内部设有凹槽,所述凹槽与定位销卡接。把定位销安装到凹槽中,把上轧辊向下移动,配合下连接座和上连接座,实现上轧辊和下轧辊的定位,上连接座和下连接座形状均为U形且两者滑动连接,上连接座和下连接座具有导向的作用,能够缩短定位销的定位时间,有利于人员安全。
[0009]作为优选,所述升降机构包括承接板、伸缩杆、气缸,所述承接板上表面与下轧辊贴接,所述承接板下表面固定连接伸缩杆的一端,所述伸缩杆的另一端与气缸固定连接,所述气缸与滑动车固定连接。通过在外部的控制器的作用下,控制器控制气缸工作,从而气缸带动伸缩杆上下移动,配合定位销对上轧辊和下轧辊的定位,以及滑动车的滑动把上轧辊和下轧辊通过上通孔和下通孔移出,实现对上轧辊和下轧辊的更换,人员操作少,安全性高。
[0010]作为优选,所述承接板形状为弧形,所述承接板和下轧辊相适应。承接板形状为弧形,有利于增加承接板和下轧辊之间的接触面积,有利于在滑动车向上通孔和下通孔方向移动时,确保支架的稳定性。
[0011]作为优选,所述上通孔的直径大于上轧辊的最大直径,所述下通孔的直径大于下轧辊的最大直径。有利于确保上轧辊和下轧辊分别从上通孔中、下通孔中顺利的穿过,确保上轧辊和下轧辊的顺利更换。
[0012]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对人员的依赖性降低,操作安全性更高,设备简单;快速对定位销进行定位,缩短把上轧辊和下轧辊定位的时间,有利于人员安全;确保支架的稳定性;确保上轧辊和下轧辊的顺利更换。
附图说明
[0013]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2是图1中A处放大图;
[0015]图3是图1的左视图;
[0016]图4是图1中升降机构的侧视图。
[0017]图中:1.上轧辊,2.下轧辊,3.支架,4.上轴承座,5.下轴承座,6.上连接座,7.下连接座,8.上通孔,9.下通孔,10.升降机构,11.滑动车,12.底板,13.定位销,14.凹槽,15.承接板,16.伸缩杆,17.气缸。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描述。
[0019]实施例1:
[0020]如图1、2、3所示,一种铜母线排的二辊轧机结构,包括上轧辊1、下轧辊2,上轧辊1位于下轧辊2上方且两者相互平行,上轧辊1、下轧辊2均连接有支架3,上轧辊1的两端均连接有上轴承座4,下轧辊2的两端均连接有下轴承座5,上轴承座4、下轴承座5均安装于支架3
中,上轴承座4连接有上连接座6,下轴承座5连接有下连接座7,下连接座7连接有定位销13,定位销13与上连接座6相匹配,支架3设有贯穿内外表面的上通孔8、下通孔9,上通孔8与上轴承座4相适应,下通孔9与下轴承座5相适应,上通孔8与下通孔9连通,下轧辊2的底端连接有升降机构10,升降机构10的下底面连接有滑动车11,滑动车11的底面连接有底板12,底板12与支架3的下端固定连接。
[0021]如图2所示,上连接座6形状为U形,上连接座6的开口端朝向下连接座7方向,上连接座6背离开口端的一端与上轴承座4固定连接。下连接座7形状为U形,下连接座7开口端朝向上连接座6方向,下连接座7背离开口端的一端与下轴承座5固定连接,下连接座7与上连接座6滑动连接,下连接座7的开口端大于上连接座6的开口端,下连接座7内部设有凹槽14,凹槽14与定位销13卡接。
[0022]如图1、4所示,升降机构10包括承接板15、伸缩杆16、气缸17,承接板15上表面与下轧辊2贴接,承接板15下表面固定连接伸缩杆16的一端,伸缩杆16的另一端与气缸17固定连接,气缸17与滑动车11固定连接。承接板15形状为弧形,承接板15和下轧辊2相适应。
[0023]如图1、3所示,上通孔8的直径大于上轧辊1的最大直径,下通孔9的直径大于下轧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铜母线排的二辊轧机结构,其特征是:包括上轧辊(1)、下轧辊(2),所述上轧辊(1)位于下轧辊(2)上方且两者相互平行,所述上轧辊(1)、下轧辊(2)均连接有支架(3),所述上轧辊(1)的两端均连接有上轴承座(4),所述下轧辊(2)的两端均连接有下轴承座(5),所述上轴承座(4)、下轴承座(5)均安装于支架(3)中,所述上轴承座(4)连接有上连接座(6),所述下轴承座(5)连接有下连接座(7),所述下连接座(7)连接有定位销(13),所述定位销(13)与上连接座(6)相匹配,所述支架(3)设有贯穿内外表面的上通孔(8)、下通孔(9),所述上通孔(8)与上轴承座(4)相适应,所述下通孔(9)与下轴承座(5)相适应,所述上通孔(8)与下通孔(9)连通,所述下轧辊(2)的底端连接有升降机构(10),所述升降机构(10)的下底面连接有滑动车(11),所述滑动车(11)的底面连接有底板(12),所述底板(12)与支架(3)的下端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铜母线排的二辊轧机结构,其特征是:所述上连接座(6)形状为U形,所述上连接座(6)的开口端朝向下连接座(7)方向,所述上连接座(6)背离开口端的一端与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旭阳杨顺王希臣鲍海燕颜勉之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金佳异型铜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