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电池护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045896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27 14: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蓄电池护套,包括中空的壳体,所述壳体面对蓄电池的内表面固定有一个或多个隔热组件,每个隔热组件包括骨架,骨架的中部设有通孔,在骨架面对蓄电池外壳的表面上设置有第一槽体和第二槽体之后,在通孔和第一槽体以及第二槽体之间形成有与蓄电池外壳形成抵顶的第一凸缘,在第一槽体和第二槽体的外侧形成有与蓄电池外壳形成抵顶的第二凸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对蓄电池进行加强保护。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对蓄电池进行加强保护。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对蓄电池进行加强保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蓄电池护套


[0001]本技术涉种一种蓄电池护套,具体为对汽车上的蓄电池进行保护的护套。

技术介绍

[0002]蓄电池是汽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保证蓄电池自身性能也至关重要。目前市场上大部分车型中的蓄电池上都套有一个护套,护套的形状随蓄电池的形状,例如,若蓄电池呈方形,则护套也呈方形。目前使用的护套,基本是由一个中空的壳体组成,使用时,将中空的壳体套在蓄电池外壳上即可。
[0003]汽车发动机工作时会产生很大的热量,这些热量通过护套会传递到蓄电池外壳上,再经过外壳传递到蓄电池。然而,上述结构的护套由于结构因素,导致保温和隔热性能较差,在热传递时,会导致蓄电池上积累更多的热量,这样容易超过蓄电池的安全温度(蓄电池安全温度通常为60℃),因此,现有的蓄电池护套对蓄电池来说还存在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提供一种蓄电池护套,本技术能对蓄电池进行加强保护。
[0005]蓄电池护套,包括中空的壳体,所述壳体面对蓄电池的内表面固定有一个或多个隔热组件,每个隔热组件包括骨架,骨架的中部设有通孔,在骨架面对蓄电池外壳的表面上设置有第一槽体和第二槽体之后,在通孔和第一槽体以及第二槽体之间形成有与蓄电池外壳形成抵顶的第一凸缘,在第一槽体和第二槽体的外侧形成有与蓄电池外壳形成抵顶的第二凸缘。
[0006]进一步地,隔热组件还包括加强组件,加强组件位于所述通孔内,加强组件的一端与第一凸缘连接,加强组件的另一端与第二凸缘连接。
[0007]进一步地,加强组件包括第一加强部、第二加强部,第一加强部的一端与第二加强部的一端连接,第一加强部的另一端与第一凸缘连接,第二加强部的另一端与第二凸缘连接。
[0008]进一步地,隔热组件的截面包括阻燃层以及与阻燃层固定的防火层,阻燃层与壳体的内表面配合,阻燃层用于与蓄电池外壳的表面配合。
[0009]本技术中,在壳体的每个保护面上设置了隔热组件后,通过隔热组件上的通孔一方面可以避免外部的热量通过壳体以及隔热组件传导到蓄电池外壳上,另一方面蓄电池工作时发出的热量可通过通孔散发出去。通过第一槽体以及第二槽体,减少了骨架与蓄电池外壳之间的接触面积,降低了热传递,并且当第一凸缘和第二凸缘与蓄电池外壳抵顶时,在第一凸缘和第二凸缘与蓄电池外壳之间分别形成通道,这个通道与上述通孔的作用相同,既能隔热又能散热。因此,本技术在增设隔热组件之后,很好地对蓄电池进行了保护。
附图说明
[0010]图1为本技术的蓄电池护套的展开图;
[0011]图2为单个隔热组件的示意图;
[0012]图3为沿图2中A

A线的剖视图;
[0013]附图中的标记:
[0014]壳体10,第一保护面11,第二保护面12,让位槽12a,第三保护面13、第四保护面14,折痕15,第一通孔16,第二通孔17,第一缺口18,第二缺口19;
[0015]隔热组件20,骨架21,通孔22,第一槽体23,第二槽体24,第一凸缘25,第二凸缘26,第一加强部27,第二加强部28,阻燃层20a,防火层20b。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17]本技术的蓄电池护套,包括中空的壳体10,所述壳体10面对蓄电池的内表面固定有一个或多个隔热组件20,下面对各部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详细说明:
[0018]本实施例中的壳体10包括至少四个保护面,即为第一保护面11、第二保护面12、第三保护面13、第四保护面14,在每个保护面上均安装有一个隔热组件20,第二保护面12上设有让位槽12a,通过让位槽12a对蓄电池托盘上的结构进行避让的同时,也对蓄电池进行有效限位。本实施例中的让位槽12a是一个缺口,为了使蓄电池在与托盘和电池包上压板安装时,与托盘和压板上的其他结构避让开。
[0019]如图1所示,相邻两个保护面之间形成有至少一条折痕15,通过折痕15便于使两个相邻的保护面折成需要的角度,使整个壳体10与蓄电池的形状相适配,例如,蓄电池为方形的,则通过折痕15可将壳体10折成方形。
[0020]第一保护面11与第三保护面13相对布置,第二保护面12与第四保护面14相对布置,第一保护面11与第三保护面13的长度相等,第二保护面12与第四保护面14的长度相同,在第三保护面上设有第一通孔16,在第四保护面14上设有第二通孔17,通过第一通孔16和第二通孔17便于观察蓄电池的状态,例如有没有出现鼓包等情况。在第一保护面11上的上端设有第一缺口18,在第三保护面13的上端设有第二缺口19,通过第一缺口18或第二缺口19,便于安装连接导线。
[0021]每个隔热组件20包括骨架21,骨架21的中部设有通孔22,在骨架21面对蓄电池外壳的表面上设置有第一槽体23和第二槽体24之后,在通孔22和第一槽体23以及第二槽体24之间形成有与蓄电池外壳形成抵顶的第一凸缘25,在第一槽体23和第二槽体24的外侧形成有与蓄电池外壳形成抵顶的第二凸缘26。
[0022]本技术中,在壳体10的每个保护面上设置了隔热组件20后,通过隔热组件20上的通孔22一方面可以避免外部的热量通过壳体以及隔热组件20传导到蓄电池外壳上,另一方面蓄电池工作时发出的热量可通过通孔22散发出去。通过第一槽体23以及第二槽体24,减少了骨架21与蓄电池外壳之间的接触面积,降低了热传递,并且当第一凸缘25和第二凸缘26与蓄电池外壳抵顶时,在第一凸缘25和第二凸缘26与蓄电池外壳之间分别形成通道,这个通道与上述通孔22的作用相同,既能隔热又能散热。因此,本技术在增设隔热组件20之后,很好地对蓄电池进行了保护。
[0023]隔热组件20还包括加强组件,加强组件位于所述通孔22内,加强组件的一端与第一凸缘25连接,加强组件的另一端与第二凸缘26连接。加强组件包括第一加强部27、第二加强部28,第一加强部27的一端与第二加强部28的一端连接,第一加强部27的另一端与第一凸缘25连接,第二加强部28的另一端与第二凸缘26连接。通过加强组件能增加骨架21的强度,使其在受力时不会轻易受到破坏。
[0024]隔热组件20的截面包括阻燃层20a以及与阻燃层20a固定的防火层20b,阻燃层20a与壳体10的内表面配合,阻燃层20a用于与蓄电池外壳的表面配合。阻燃层20a的材质为三聚氰胺泡绵,三聚氰胺泡绵具有微孔结构和良好的弹性,三聚氰胺泡沫作为具有阻燃、低烟、低毒、可减少有效火灾荷载的装修材料,阻燃性能优异,发烟密度、有害气体排放均大大低于阻燃泡沫国家标准,能有效地解决恶性火灾的防治问题。防火层20b由防火涂料表成,防火涂料是一类特制的防火保护涂料,有氯化橡胶、石蜡和防火添加剂组成的溶剂型涂料,耐火性好,施涂于阻燃层20a的表面,遇火时膨胀产生泡沫,炭化成保护层,能够起到隔绝火源的作用。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蓄电池护套,包括中空的壳体(10),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0)面对蓄电池的内表面固定有一个或多个隔热组件(20),每个隔热组件(20)包括骨架(21),骨架(21)的中部设有通孔(22),在骨架(21)面对蓄电池外壳的表面上设置有第一槽体(23)和第二槽体(24)之后,在通孔(22)和第一槽体(23)以及第二槽体(24)之间形成有与蓄电池外壳形成抵顶的第一凸缘(25),在第一槽体(23)和第二槽体(24)的外侧形成有与蓄电池外壳形成抵顶的第二凸缘(2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池护套,其特征在于,隔热组件(20)还包括加强组件,加强组件位于所述通孔(22)内,加强组件的一端与第一凸缘(25)连接,加强组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倪侃杨华陈泽宇史熤杰刘德锦盛雨平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浩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