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超级电容填料混合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041478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27 14: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超级电容填料混合装置,包括进料装置(10)、支撑板(20)及混料装置(30);进料装置(10)固定设置在支撑板(20)上,包括步进电机(11)、进料管(12)及螺旋杆(13);混料装置(30)包括混合箱(31)、驱动电机(32)、驱动转轴(33)、送料管(34)、第一齿轮(35)、第二齿轮(36)、齿轮环(37)及环形套筒(38),混合箱(31)顶面通过若干固定连杆(200)与支撑板(20)底面连接,驱动电机(32)设置在支撑板(20)顶面且与驱动转轴(33)固定连接。该装置实现超级电容器各原料之间的均匀混合、避免原材料粘附在腔壁或杆壁;同时,该装置实现自动定量进料,减小人为误差因素的影响、节约成本。节约成本。节约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超级电容填料混合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超级电容
,具体涉及一种超级电容填料混合装置。

技术介绍

[0002]超级电容器(SCs)不仅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良好的稳定性,而且具有较高的比容量与功率密度,所以其在现代化能量储存方面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从材料科学角度出发,超级电容器所使用的电极材料直接决定着超级电容器的整体储电能力。现有技术通常采用以碳材料为主的纳米混合填料作为超级电容器的电极材料,从而满足超级电容器成本低、导电效率高、性能好的市场需求。
[0003]然而,现有填料混合装置原料与原料之间没有得到充分搅拌,最终得到的超级电容器填料均匀性差、进而直接影响超级电容器的导电、储电性能;同时,现有的填料混合装置搅拌混合时,原料易附着在混合装置内壁或搅拌叶片上,造成原料浪费的同时不利于后期清洗;并且,现有的填料混合装置在混合过程中需要人为手动进行原材料进料,用量极大取决于操作人员的经验,人为误差影响因素较大,同时极大的浪费劳动生产力、提高人力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以上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超级电容填料混合装置,该混合装置能够实现超级电容器填料各原料之间的均匀混合、同时避免混合过程中原材料粘附在混合腔内壁或搅拌叶片上;并且,该装置能够实现自动定量的进料,减小人为误差因素的影响、降低劳动强度、减少人力生产成本。
[0005]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6]一种超级电容填料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料装置、支撑板以及混料装置;所述进料装置为多组、且绕所述支撑板中轴线均匀分布,进料装置固定设置在所述支撑板上,包括步进电机、进料管以及螺旋杆,所述步进电机输出端贯穿所述进料管且与所述进料管内的螺旋杆固定连接,所述螺旋杆远离所述步进电机的一端与所述进料管内壁转动连接,所述进料管靠近所述步进电机一端的上侧设置进料口、进料管远离步进电机一端的下侧设置出料口;
[0007]所述混料装置包括混合箱、驱动电机、驱动转轴、送料管、第一齿轮、第二齿轮、齿轮环以及环形套筒;所述混合箱顶面外圈通过若干固定连杆与所述支撑板底面连接;所述驱动电机固定设置在所述支撑板顶面中部且驱动电机输出端与所述驱动转轴固定连接;所述驱动转轴依次贯穿所述支撑板、所述混合箱顶面且与所述混合箱内腔底面通过第一转动轴承转动连接,所述驱动转轴位于所述支撑板与所述混合箱之间的外壁固定套接一第一齿轮且所述驱动转轴位于所述混合箱内腔的外壁固定套接若干“十”字形搅拌杆;所述混合箱顶面且相对于所述进料装置设置送料管,所述送料管一端与所述混合箱内腔连通、另一端贯穿所述支撑板且与所述出料口连通;所述送料管外壁转动套接第二齿轮且所述第二齿轮
与所述第一齿轮啮合;所述混合箱顶面且位于所述固定连杆与所述第二齿轮之间设置一齿轮环,所述齿轮环内侧与所述第二齿轮啮合;所述齿轮环下端固定连接一环形套筒,所述环形套筒下端贯穿所述混合箱顶面且与所述混合箱内腔底面转动连接;所述环形套筒位于所述混合箱内腔的内壁上对应“十”字形搅拌杆设置混合杆且所述混合杆与所述“十”字形搅拌杆在所述驱动转轴中轴线方向上错位分布。
[0008]优选的,所述进料装置为2~4组,对应所述送料管为2~4根。
[0009]作进一步优化,所述步进电机通过电机支架与所述支撑板连接,所述进料管通过定位块与所述支撑板连接。
[0010]作进一步优化,所述螺旋杆中轴线与所述进料管中轴线共线且所述螺旋杆外壁与所述进料管内壁接触。
[0011]优选的,所述固定连杆为5~8根。
[0012]作进一步优化,所述驱动电机通过电机安装座固定设置在所述支撑板顶面。
[0013]作进一步优化,所述驱动转轴外壁与所述支撑板、所述混合箱顶面通过第一密封轴承转动连接。
[0014]作进一步优化,所述送料管外壁通过第二转动轴承转动套接第二齿轮。
[0015]作进一步优化,所述环形套筒外壁通过第二密封轴承与所述混合箱内壁转动连接;所述环形套筒下端通过滚珠与所述混合箱内腔底面转动连接。
[0016]作进一步优化,所述“十”字形搅拌杆远离所述驱动转轴的一端、所述混合杆远离所述环形套筒的一端分别设置清洁毛刷。
[0017]作进一步优化,所述混合箱底面且位于所述环形套筒区域内设置收集管,所述收集管一端与所述混合箱内腔连通且所述收集管管口处设置密封塞。
[0018]作进一步优化,所述混合箱底面外侧设置支撑底座。
[0019]本技术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0020]该混合装置通过步进电机、进料管与螺旋杆的配合,实现自动、定量添加超级电容填料的原材料;通过混合箱、驱动电机、驱动转轴、送料管、第一齿轮、第二齿轮、齿轮环与环形套筒的配合,实现“十”字形搅拌杆与混合杆同时、反向转动,从而对进入混合箱内部的超级电容填料原材料进行反复、循环的混合,保证其混合的均匀性;同时,“十”字形搅拌杆与混合杆的相互转动还能实现它们之间的相互清洁,避免超级电容填料原材料粘附在混合箱或驱动转轴、“十”字形搅拌杆或混合杆表面,导致后期难以清洗以及混合过程中原材料比例失调的问题出现。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混合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2]图2为图1的A向局部放大图。
[0023]图3为图1的B

B向剖视图。
[0024]图4为图1的C

C向剖视图。
[0025]其中,10、进料装置;11、步进电机;110、电机支架;12、进料管;120、定位块;121、进料口;122、出料口;13、螺旋杆;20、支撑板;200、固定连杆;30、混料装置;300、清洁毛刷;31、混合箱;311、支撑底座;312、收集管;313、密封塞;32、驱动电机;320、电机安装座;33、驱动
转轴;331、“十”字形搅拌杆;332、第一转动轴承;333、第一密封轴承;34、送料管;340、第二转动轴承;35、第一齿轮;36、第二齿轮;37、齿轮环;38、环形套筒;381、混合杆;382、第二密封轴承;383、滚珠。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显然,描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除非特别叙述,每个特征只是一系列等效或类似特征中的一个例子而已。
[0027]如图1~4所示,一种超级电容填料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料装置10、支撑板20以及混料装置30;进料装置10为多组、且绕支撑板20中轴线均匀分布,优选的、进料装置为2~4组且进一步优选为3组(如图3所示);进料装置10固定设置在支撑板20上,包括步进电机11、进料管12以及螺旋杆13,步进电机11输出端贯穿进料管12且与进料管12内的螺旋杆13固定连接,螺旋杆13远离步进电机11的一端与进料管12内壁转动连接,进料管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超级电容填料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料装置(10)、支撑板(20)以及混料装置(30);所述进料装置(10)为多组、且绕所述支撑板(20)中轴线均匀分布;进料装置(10)固定设置在所述支撑板(20)上,包括步进电机(11)、进料管(12)以及螺旋杆(13),所述步进电机(11)输出端贯穿所述进料管(12)且与所述进料管(12)内的螺旋杆(13)固定连接,所述螺旋杆(13)远离所述步进电机(11)的一端与所述进料管(12)内壁转动连接,所述进料管(12)靠近所述步进电机(11)一端的上侧设置进料口(121)、进料管(12)远离步进电机(11)一端的下侧设置出料口(122);所述混料装置(30)包括混合箱(31)、驱动电机(32)、驱动转轴(33)、送料管(34)、第一齿轮(35)、第二齿轮(36)、齿轮环(37)以及环形套筒(38);所述混合箱(31)顶面外圈通过若干固定连杆(200)与所述支撑板(20)底面连接;所述驱动电机(32)固定设置在所述支撑板(20)顶面中部且驱动电机(32)输出端与所述驱动转轴(33)固定连接;所述驱动转轴(33)依次贯穿所述支撑板(20)、所述混合箱(31)顶面且与所述混合箱(31)内腔底面通过第一转动轴承(332)转动连接,所述驱动转轴(33)位于所述支撑板(20)与所述混合箱(31)之间的外壁固定套接一第一齿轮(35)且所述驱动转轴(33)位于所述混合箱(31)内腔的外壁固定套接若干“十”字形搅拌杆(331);所述混合箱(31)顶面且相对于所述进料装置(10)设置送料管(34),所述送料管(34)一端与所述混合箱(31)内腔连通、另一端贯穿所述支撑板(20)且与所述出料口(122)连通;所述送料管(34)外壁转动套接第二齿轮(36)且所述第二齿轮(36)与所述第一齿轮(35)啮合;所述混合箱(31)顶面且位于所述固定连杆(200)与所述第二齿轮(36)之间设置一齿轮环(37),所述齿轮环(37)内侧与所述第二齿轮(36)啮合;所述齿轮环(37)下端固定连接一环形套筒(38),所述环形套筒(38)下端贯穿所述混合箱(31)顶面且与所述混合箱(31)内腔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艳华杨宏涛黄竞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文理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