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场控制膜片组及视角可变的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028995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27 12:47
一种光场控制膜片组,包括第一光学膜片以及液晶分子。第一光学膜片包括第一透明基材以及光场控制微结构,第一透明基材具有第一入光侧及第一出光侧,光场控制微结构配置于第一出光侧,各光场控制微结构具有两侧面,两侧面朝向相反方向,两侧面中的一侧面上配置有光学层,光学层包括光吸收层、光反射层及/或光扩散层。液晶分子配置于光场控制微结构中。一种视角可变的显示装置,包括光场控制膜片组。光场控制膜片组及视角可变的显示装置应用于车载显示系统时有益于提升行驶安全性。显示系统时有益于提升行驶安全性。显示系统时有益于提升行驶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光场控制膜片组及视角可变的显示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光场控制及显示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场控制膜片组及视角可变的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未来车用显示器的使用数量与面积将会随着无线通讯技术的提升、电动车的普及、仪表板显示区域的多用途化等因素而大幅提升,显示内容也将更趋多样化,亦即对于行驶中的驾驶的干扰性将会是更为严重且需要避免。因此,在行驶状态中显示器的显示角度的控制需求已经更加重要,达到驾驶与乘客能各自观赏适当的显示内容却又无互相干扰性,维持行驶安全性的同时,也让乘客能于车辆移动中尽情享受显示装置所带来的丰富观赏内容。
[0003]目前的显示器若要达到调控的功能,需在显示面板中搭配复杂的背光控制[例如双层或不同发光角的发光二极体光条(LED Light bar)]、双层液晶玻璃或吸光型光栅膜(不可调控)等来限制面板出光角,达成窄视角或宽视角效果。但是,无论上述何种技术架构,可达到的视角控制特性皆为单一维度且在该可调控维度下为对称,此特性于车用环境中有其使用上的限制性,如当显示器位置靠近前档风玻璃时,虽左右视角可以进行控制(单一维度),但同时间上下视角并无法被有效限制,而容易在挡风玻璃上产生反射,造成夜间时的驾驶视野干扰。又或是,因视角调控仅能为单一维度的对称控制,当汽车于行进中开启显示器时,正、副驾驶座皆会同时接收到窄视角或宽视角的显示面板控制效果,副驾驶观赏显示内容的同时,正驾驶亦可观赏到显示画面,容易造成驾驶干扰,产生危险性。
[0004]本“先前技术”段落只是用来帮助了解本专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在“先前技术”中所揭露的内容可能包含一些没有构成所属
中具有通常知识者所知道的习知技术。此外,在“先前技术”中所揭露的内容并不代表该内容或者本专利技术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所要解决的问题,也不代表在本专利技术申请前已被所属
中具有通常知识者所知晓或认知。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光场控制膜片组及视角可变的显示装置,有益于提升行驶安全性。
[0006]本专利技术的其他目的和优点可以从本专利技术所揭露的技术特征中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0007]为达上述的一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光场控制膜片组包括第一光学膜片以及液晶分子。第一光学膜片包括第一透明基材以及光场控制微结构,第一透明基材具有第一入光侧及第一出光侧,光场控制微结构配置于第一出光侧,各光场控制微结构具有两侧面,两侧面朝向相反方向,两侧面中的一侧面上配置有光学层,光学层选自于光吸收层、光反射层、光扩散层及其组合。液晶分子配置于各光场控制微结构中。
[0008]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光场控制微结构以线性方式分布于第一出光侧上,线性方式包括直线或曲线。
[0009]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光场控制微结构以二维阵列方式分布在第一出光侧上。
[0010]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在与第一透明基材相交的侧横截面上,各光场控制微结构呈现三角形、梯形、矩形或扇形。
[0011]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各光场控制微结构呈三角锥、四角锥、立方梯形、立方矩形、圆锥形或圆柱形。
[0012]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光学膜片更包括第一透明导电层以及第二透明导电层,第一透明导电层配置于第一出光侧上,且光场控制结构配置于第二透明导电层与第一透明导电层之间。
[0013]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光场控制膜片组更包括第二光学膜片,第二光学膜片配置于光场控制微结构远离第一出光侧的一侧,第二光学膜片为固定雾度型光扩散片,固定型光扩散片具有固定雾度,固定雾度为1%至99%。
[0014]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光场控制膜片组更包括第二光学膜片,第二光学膜片配置于光场控制微结构远离第一出光侧的一侧,液晶分子包括第一液晶分子以及第二液晶分子,第一液晶分子配置于各光场控制微结构中,第二液晶分子配置于第二光学膜片中。
[0015]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光学膜片更包括第一透明导电层以及第二透明导电层,第一透明导电层配置于第一出光侧上,且光场控制结构配置于第一透明导电层与第二透明导电层之间,第二光学膜片配置于第二透明导电层远离光场控制微结构之一侧,第二光学膜片更包括透明母板、第三透明导电层以及第四透明导电层,第三透明导电层及第四透明导电层分别配置于透明母板的相反两侧面上,且第三透明导电层位于透明母板与第二透明导电层之间。
[0016]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二液晶分子与第二光学膜片构成可调整雾度型光扩散片,可调整雾度型光扩散片具有变动雾度,变动雾度介于1%至99%。
[0017]为达上述的一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视角可变的显示装置包括显示模组以及上述的光场控制膜片组,光场控制膜片配置于显示模组的一侧。
[0018]在本专利技术的光场控制膜片组及视角可变的显示装置中,借由配置光学层于光场控制微结构的两侧面中的一侧面上以及配置液晶分子于光场控制结构中,可以达到控制至少一维度下的不对称光场范围的效果,从而避免如因挡风玻璃反射所衍生的夜间驾驶视野干扰、因正副驾驶可同时观赏显示装置的显示内容所衍生的正驾驶的驾驶分心等危及行驶安全性的因素,进而提升行驶安全性。
[0019]上述说明仅是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光场控制膜片组的剖面示意图;
[0021]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光场控制膜片组的第一光学膜片的外观示意图,其中省略第二透明导电层及第二透明基材;
[0022]图3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光场控制微结构的光线路径示意图;
[0023]图4A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光场控制微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0024]图4B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光场控制微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0025]图4C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光场控制微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0026]图5A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光场控制膜片组于一驱动电压状态的光线行进示意图,其中液晶分子呈第一光学态;
[0027]图5B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光场控制膜片组于另一驱动电压状态的光线行进示意图,其中液晶分子呈第二光学态;
[0028]图6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光场控制膜片组的第一光学膜片的外观示意图,其中省略第二透明导电层及第二透明基材;
[0029]图7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光场控制微结构的光线路径示意图;
[0030]图8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光场控制微结构的光线路径示意图;
[0031]图9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光场控制膜片组的第一光学膜片的外观示意图,其中省略第一透明导电层、第二透明导电层及第二透明基材;
[0032]图10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光场控制微结构的光线路径示意图;
[0033]图11A为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场控制膜片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第一光学膜片以及多个液晶分子,其中:所述第一光学膜片,包括一第一透明基材以及多个光场控制微结构,所述第一透明基材具有一第一入光侧及一第一出光侧,所述多个光场控制微结构配置于所述第一出光侧,各所述多个光场控制微结构具有两侧面,所述两侧面朝向相反方向,所述两侧面中的一侧面上配置有一光学层,所述光学层选自于光吸收层、光反射层、光扩散层及其组合;以及所述多个液晶分子,配置于各所述多个光场控制微结构中。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场控制膜片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光场控制微结构以一线性方式分布于所述第一出光侧上,所述线性方式包括直线或曲线。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场控制膜片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光场控制微结构以一二维阵列方式分布在所述第一出光侧上。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场控制膜片组,其特征在于,在与所述第一透明基材相交的一侧横截面上,各所述多个光场控制微结构呈现三角形、梯形、矩形或扇形。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场控制膜片组,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多个光场控制微结构呈三角锥、四角锥、立方梯形、立方矩形、圆锥形或圆柱形。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场控制膜片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学膜片更包括一第一透明导电层以及一第二透明导电层,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配置于所述第一出光侧上,且所述多个光场控制结构配置于所述第二透明导电层与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之间。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场控制膜片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场控制膜片组更包括一第二光学膜片,所述第二光学膜片配置于所述多个光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姚柏宏
申请(专利权)人:奇象光学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