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角控制膜片与采用此视角控制膜片的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706377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30 23:45
一种视角控制膜片,包含两相对的透明电极及一调变层。调变层设置于两相对的透明电极之间,调变层包含多个微结构、多个第一光学涂层及多个液晶分子。多个微结构间隔排列,其中每一微结构至少包含相对的第一侧面及第二侧面,每一微结构的第一侧面与另一相邻的微结构的第二侧面之间具有一间隔空间;多个第一光学涂层分别涂覆于每一微结构的第一侧面及第二侧面至少其中之一;多个液晶分子配置于间隔空间内。此视角控制膜片可大幅提高防窥及分享模式切换的使用便利性。一种应用此视角控制膜片的显示装置亦被提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视角控制膜片与采用此视角控制膜片的显示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光学膜片,尤其涉及一种视角控制膜片与采用此视角控制膜片的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当显示器有防窥需求时,通常会在显示面板或背光模组上放置一片出光角控制膜,以将大角度的光线滤除,使他人无法由屏幕左右两侧视角约大于30度以上的方向来看见屏幕显示的资料,因而提供资料保护功能。市场上目前可以控制光发散角的光学膜主要是固定式的吸光型光栅结构所构成,如3M主导的防窥片,主要用以规范缩小光线的发散范围,光栅结构固定后,光学特性便定型,不可调控。若要达成光发散角为可调变的功能,则需搭配其他光学元件或光学模组方能在模组架构的层级上呈现出来,无法单独使用。一种电子式可切换隐私膜描述于台湾专利公开号201319639中,其中电子式可切换隐私膜包括一对相互面对的透明电极、安置于透明电极之间的微结构化肋状物以及电子式可切换材料,微结构化肋状物形成交替的一系列肋状物及通道,电子式可切换材料安置于通道中,当透明电极施加电场时,电子式可切换材料能够在高光散射状态与低光散射状态之间调变。然而,此种结构的电子式可切换隐私膜在隐私模式时,其浊度在约30°至45°的视角下为至少70%,虽具有70%以上的浊度,但仍无法为全黑的影像,因此防窥效果有限。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视角控制膜片与采用此视角控制膜片的显示装置,其中,利用此单一视角控制膜片可大幅提高防窥及分享模式切换的使用便利性。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视角控制膜片包括两相对的透明电极及一调变层。调变层设置于两相对的透明电极之间,调变层包括多个微结构、多个第一光学涂层及多个液晶分子。多个微结构间隔排列,其中每一微结构至少包括相对的第一侧面及第二侧面,每一微结构的第一侧面与另一相邻的微结构的第二侧面之间可具有一间隔空间;多个第一光学涂层分别涂覆于每一微结构的第一侧面及第二侧面至少其中之一;多个液晶分子配置于两两微结构之间的间隔空间内。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微结构由透光高分子材料所构成,第一光学涂层设置于第一侧面及第二侧面,且第一光学涂层为吸光层。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调变层更包括多个第二光学涂层,每一第一光学涂层及每一第二光学涂层分别设置于每一微结构的第一侧面及第二侧面,且第一光学涂层为吸光层,第二光学涂层为光散射层。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微结构由不透光高分子材料所构成,且第一光学涂层为光散射反射层。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微结构的剖面选自矩形、三角形、梯形及多边形其中之一或其组合。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液晶分子选自胆固醇液晶及高分子散布型液晶其中之一。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液晶分子具有第一光学态以及第二光学态,当提供驱动电压以在两透明电极之间形成一电场,电场使液晶分子从第一光学态切换至第二光学态。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每一透明电极包括透明基材及透明导电层,两透明电极的两透明导电层相对,且调变层设置于两透明导电层之间。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视角控制膜片更包括反射层设置于其中一透明电极远离调变层的一侧。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视角控制膜片适于接收投影设备的影像光束,以作为一投影幕。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视角控制膜片更包括反射层设置于其中一透明电极远离调变层的一侧,且两相对的透明电极及调变层介于反射层及投影设备之间。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显示装置包括背光模组、上述的视角控制膜片及显示面板。背光模组具有一出光面;视角控制膜片与背光模组的出光面相对设置;显示面板设置于视角控制膜片上,使视角控制膜片介于显示面板及背光模组之间。本专利技术因采用使调变层具有多个微结构,且液晶分子设置于相邻微结构之间的间隔空间内,并以驱动电压调变液晶分子的排列,使得入射的光线表现出由小发散角到大发散角的可调控功能,或反向操作,且光学涂层的设置更让防窥效果更佳。当视角控制膜片应用于显示装置时,可大幅提高防窥及分享模式切换的使用便利性;视角控制膜片应用于投影幕时,可增加显示对比及作为具隐私屏壁功能的隔间之用。因此,本实施例视角控制膜片应用范围广且具有多元性,成本效益较高。上述说明仅是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第一实施例视角控制膜片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A及图2B分别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视角控制膜片于不同驱动电压状态的光线行进示意图。图3A及图3B分别是本专利技术一第二实施例视角控制膜片于不同驱动电压状态的光线行进示意图。图4A及图4B分别是本专利技术一第三实施例视角控制膜片于不同驱动电压状态的光线行进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视角控制膜片应用于显示装置示意图。图6A及图6B分别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视角控制膜片应用于投影幕的不同驱动电压状态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第一实施例视角控制膜片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视角控制膜片10包括两相对的透明电极12以及一调变层14。于一实施例中,每一透明电极12包括透明基材121与透明导电层122,两透明导电层122相对,且调变层14设置于两相对的透明导电层122之间。调变层14包括多个微结构16、16’、多个第一光学涂层18及多个液晶分子20。其中多个微结构16间隔排列,于一实施例中,微结构16可呈长条状,其剖面为梯形,包括相对的第一侧面161及第二侧面162,惟不限于此,微结构16的剖面亦可为三角形、矩形、多边形等单一几何形状或多个形状所构成。如图1所示,每一微结构16的第一侧面161与另一相邻的微结构16’的第二侧面162相对且具有一间隔空间22。第一光学涂层18分别设置于第一侧面161及第二侧面162的至少其中之一,于此实施例中,第一光学涂层18设置于第一侧面161及第二侧面162。又多个液晶分子20配置于间隔空间22内,于一实施例中,间隔空间22为混有液晶分子20的透光高分子材料所填充。上述的透明导电层122是由氧化铟锡、纳米银丝、金属网格或金属薄膜所构成。接续上述说明,于一实施例中,微结构16(或16’,底下仅以16表示)由透光高分子材料所构成,且第一光学涂层18为吸光层;又液晶分子20选自胆固醇液晶或高分子散布型液晶其中之一,液晶分子20具有第一光学态以及第二光学态,当提供驱动电压至两透明导电层122时,两透明导电层122之间形成一电场,电场使液晶分子20从第一光学态切换至第二光学态。图2A及图2B分别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视角控制膜片于不同驱动电压状态的光线行进示意图。于一实施例中,当两透明导电层122未通电时,如图2A所示,因液晶分子20呈无定向排列的第一光学态,呈现折射率分布不等向状态,所以直进的入射光L1及大角度的入射光L2通过时会产生散射现象,出光发射角大,因此可视角范围大;当两透明导电层122通电时,液晶分子20呈定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视角控制膜片,其特征在于,包括:/n相对的两透明电极;以及/n一调变层,设置于两相对的透明电极之间,该调变层包括:/n多个微结构,该些微结构间隔排列,其中,每一该些微结构至少包括相对的一第一侧面及一第二侧面,每一该些微结构的该第一侧面与另一相邻的该微结构的该第二侧面之间具有一间隔空间;/n多个第一光学涂层,分别涂覆于每一该些微结构的该第一侧面及该第二侧面至少其中之一;以及/n多个液晶分子,配置于该些间隔空间内。/n

【技术特征摘要】
20181222 TW 1071466271.一种视角控制膜片,其特征在于,包括:
相对的两透明电极;以及
一调变层,设置于两相对的透明电极之间,该调变层包括:
多个微结构,该些微结构间隔排列,其中,每一该些微结构至少包括相对的一第一侧面及一第二侧面,每一该些微结构的该第一侧面与另一相邻的该微结构的该第二侧面之间具有一间隔空间;
多个第一光学涂层,分别涂覆于每一该些微结构的该第一侧面及该第二侧面至少其中之一;以及
多个液晶分子,配置于该些间隔空间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视角控制膜片,其特征在于,该些微结构由透光高分子材料所构成,该些第一光学涂层分别设置于该些微结构的该些第一侧面及该些第二侧面,且该些第一光学涂层为一吸光层。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视角控制膜片,其特征在于,该调变层更包括多个第二光学涂层,每一该些第一光学涂层及每一该些第二光学涂层分别设置于每一该些微结构的该第一侧面及该第二侧面,且每一该些第一光学涂层为一吸光层,每一该些第二光学涂层为一光散射层。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视角控制膜片,其特征在于,该些微结构由不透光高分子材料所构成,且该些第一光学涂层为光散射反射层。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视角控制膜片,其特征在于,该些微结构的剖面选自矩形、三角形、梯形及多边形其中之一或其组合。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姚柏宏
申请(专利权)人:奇象光学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