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手机电池电源管理系统及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2022974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22 18:4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手机电池电源管理系统,包括电源输入端、电源转换模块、控制芯片、第一电池和第二电池,当控制芯片检测到电源输入端的第一电信号,并检测到第一电池输出端的第二电信号,以确定手机处于充放电状态,控制芯片控制第二电池给手机供电,且断开第一电池输出端与手机连接,将充电路径给第一电池充电,当控制芯片检测到第一电信号、第二电信号和第二电池输出端的电信号以确定手机的充电状态,将充电路径给第一电池充电,当控制芯片检测手机电池输出端状态为手机未使用时,通过第一电池给第二电池充电,当手机未处于充电状态时,控制芯片控制第一电池的输出端给手机供电。未占用手机内部体积,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提高了手机充电效率。效率。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手机电池电源管理系统及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手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手机电池电源管理系统及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当今电源技术的发展,对于目前手机使用的锂电池来说,不存在所谓的“记忆功能”,唯一伤害锂电池的有高温,过充和过放,当一边充电一边玩手机时,手机会发热,如果手机散热不利,内部的高温则确实会对锂电池造成损害,严重的会产生诸如手机关机,爆炸等严重问题。
[0003]手机边充边玩为什么会发热?首先,实际上锂电池充电本身发出的热量不高,但手机充电时,特别是目前各大厂商都在使用的快充方案,即使最好的快充方案,能量转换率也不可能达到100%,也就是从电源过来的电能,必然会有一部分损失,不可能全部转换为电池电量。损失的这部分电能会以热量形式散发出去。如果在充电的时候玩手机,特别是在运行大游戏时,手机本身的CPU,存储等运算芯片也会发热,再加上充电时的热量,导致手机发热,此热量的积累对手机的电池会造成一定的损害。
[0004]目前各大厂商的解决方案不尽相同,比如从散热角度解决的方案,如液冷散热,石墨烯技术散热等,比如从充电角度解决的方案,如充电IC分离,一个IC发热后,使用另外一个IC充电,降低整体发热量。也有采用电芯分离的方案,即使用两块电池,但在手机上受限于空间问题,也没办法普及。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应用于各种场景下的手机发热问题、电路简单的手机电池电源管理系统及方法,来解决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具体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0006]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手机电池电源管理系统,包括:
[0007]包括电源输入端、电源转换模块、控制芯片、第一电池和第二电池,所述电源输入端与所述电源转换模块连接,所述电源转换模块与所述控制芯片、所述第一电池连接,所述控制芯片与所述第一电池和所述第二电池连接,所述第一电池与所述第二电池连接,所述第一电池的容量大于所述第二电池的容量;
[0008]当所述控制芯片检测到所述电源输入端的第一电信号,并检测到所述第一电池的输出端的第二电信号,以确定手机处于充放电状态,所述控制芯片控制所述第二电池给所述手机供电,且断开所述第一电池的输出端与所述手机的连接,将充电路径给所述第一电池充电;
[0009]当所述控制芯片检测到所述第一电信号、所述第二电信号和所述第二电池的输出端的电信号,以确定所述手机的充电状态,将充电路径给所述第一电池充电;
[0010]当所述控制芯片检测所述手机电池的输出端状态为手机未使用时,通过所述第一电池给所述第二电池充电;
[0011]当所述手机未处于充电状态时,所述控制芯片控制所述第一电池的输出端给所述
手机供电。
[0012]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电源转换模块为ACDC转换器,所述控制芯片包括五个端口,所述电源转换模块与所述控制芯片的第一端口之间连接有第一电阻、电容;
[0013]所述控制芯片的第二端口连接第一栅极驱动电阻、与所述第一栅极驱动电阻连接的第一开关管的栅极,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漏极连接第一二极管的阴极,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连接所述电源转换模块,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源极连接第二二极管的阳极、所述第一电池;
[0014]所述控制芯片的第三端口连接有第二栅极驱动电阻、与所述第二栅极驱动电阻连接的第二开关管的栅极,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源极连接第三二极管的阳极,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阴极,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阴极连接电感、与所述电感连接的第四二极管;
[0015]所述控制芯片的第四端口连接第三栅极驱动电阻、与所述第三栅极驱动电阻连接的第三开关管的栅极,所述第三开关管的源极连接至所述电感和所述第四二极管之间,所述第三开关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二电池,所述第二电池和所述电源转换模块之间连接第二电阻,所述第一电池与所述电源转换模块之间连接第三电阻。
[0016]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控制芯片的第五端口连接通信模块、与所述通信模块连接的检测芯片,所述检测芯片用于检测电路输出端的负载以判断所述手机的工作状态。
[0017]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开关管、所述第二开关管和所述第三开关管为MOS管。
[0018]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电阻、所述第二电阻和所述第三电阻为稳压电阻。
[0019]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二极管、所述第二二极管和所述第三二极管为续流二极管,所述第四二极管为低压齐纳二极管。
[0020]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电池的容量为所述第一电池的容量的10%。
[0021]第二方面,一种根据上述的手机电池电源管理系统的电源管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22]当用户在正常使用手机时,控制芯片通过第一端口的电容极板判断是否连接充电器,检测芯片检测电路输出端的负载并判断所述手机是否在正常使用,将信息通过通信模块反馈给控制芯片;
[0023]若未连接电源,但手机在使用时,则所述控制芯片控制第一开关管和第三开关管关闭并打开第二开关管,第一电池的输出端输出电能经第二二极管、第二开关管、第三二极管、电感给手机供电;
[0024]若手机未连接电源且未在使用时,所述控制芯片通过第一端口检测电源输入端,检测芯片检测负载,所述第一开关管关闭,所述第二开关管和所述第三开关管打开,所述控制芯片控制第二端口和第三端口连接的两个开关管的开启或关闭时间,所述第一电池的输出端通过所述第二开关管和所述第三开关管给第二电池充电;
[0025]当手机连接充电器且手机在使用时,所述控制芯片关闭所述第二开关管、打开所述第一开关管和所述第三开关管,外部电源通过第一二极管和第一开关管给所述第一电阻充电;
[0026]当手机连接充电器且手机未在使用时,所述控制芯片关闭第二开关管和所述第三开关管,外部电源通过所述第一开关管给所述第一电池充电。
[0027]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手机电池电源管理系统及方法,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的有益效果:
[0028]通过将控制芯片连接在电源转换模块、电源输入端、第一电池和第二电池,第一电池的容量大于第二电池,控制芯片检测电源输入端的第一电信号和第一电池的输出端的第二电信号以确定手机处于何种充放电状态,可以精准判断手机出现发热的原因,并提供相应的电路切换即改变充电路径,采用不同供电方案来降低发热。手机在各种应用场景下的电池过热问题可以通过配置电路,其中配置电路包括三个开关管、栅极驱动电阻、电容、电感、续流二极管等,在不同应用场景下可以实现不同程度的降低电池发热,灵活性高和电路简单,未占用手机内部体积,应用范围广,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提高了手机充电效率。
附图说明
[002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手机电池电源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源输入端、电源转换模块、控制芯片、第一电池和第二电池,所述电源输入端与所述电源转换模块连接,所述电源转换模块与所述控制芯片、所述第一电池连接,所述控制芯片与所述第一电池和所述第二电池连接,所述第一电池与所述第二电池连接,所述第一电池的容量大于所述第二电池的容量;当所述控制芯片检测到所述电源输入端的第一电信号,并检测到所述第一电池的输出端的第二电信号,以确定手机处于充放电状态,所述控制芯片控制所述第二电池给所述手机供电,且断开所述第一电池的输出端与所述手机的连接,将充电路径给所述第一电池充电;当所述控制芯片检测到所述第一电信号、所述第二电信号和所述第二电池的输出端的电信号,以确定所述手机的充电状态,将充电路径给所述第一电池充电;当所述控制芯片检测所述手机电池的输出端状态为手机未使用时,通过所述第一电池给所述第二电池充电;当所述手机未处于充电状态时,所述控制芯片控制所述第一电池的输出端给所述手机供电。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机电池电源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转换模块为ACDC转换器,所述控制芯片包括五个端口,所述电源转换模块与所述控制芯片的第一端口之间连接有第一电阻、电容;所述控制芯片的第二端口连接第一栅极驱动电阻、与所述第一栅极驱动电阻连接的第一开关管的栅极,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漏极连接第一二极管的阴极,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连接所述电源转换模块,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源极连接第二二极管的阳极、所述第一电池;所述控制芯片的第三端口连接有第二栅极驱动电阻、与所述第二栅极驱动电阻连接的第二开关管的栅极,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源极连接第三二极管的阳极,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阴极,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阴极连接电感、与所述电感连接的第四二极管;所述控制芯片的第四端口连接第三栅极驱动电阻、与所述第三栅极驱动电阻连接的第三开关管的栅极,所述第三开关管的源极连接至所述电感和所述第四二极管之间,所述第三开关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二电池,所述第二电池和所述电源转换模块之间连接第二电阻,所述第一电池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顾岚雁詹易霖李国勋邓海峰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迪浦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