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熔炉及棒状钢材淬火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2020568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22 18:3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固熔炉及棒状钢材淬火方法,固熔炉包括炉体、载料座、升降炉门以及驱动机构。其中,炉体用于设置在水池旁;所述炉体具有炉腔,且设有第一敞口及第二敞口。载料座用于承载被加热的钢材,所述载料座与所述炉腔围合形成用于供钢材加热保温的炉膛。升降炉门密封所述炉膛。驱动机构用于在所述升降炉门打开所述第二敞口后,带动所述载料座翻转,以将钢材通过所述第二敞口倾倒至水池中。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固熔炉能够改变以往吊具转移的方式,节约钢材由炉膛至水池的时间间隔,可有效的保证淬火效果,并且该过程可避免过多的人工操作,安全性得以保障,实用性强。实用性强。实用性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固熔炉及棒状钢材淬火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冶金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固熔炉及棒状钢材淬火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淬火是钢热处理工艺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工种工艺方法,是把钢加热到临界温度(AC1或AC3)以上,保温一定时间,使其完全奥氏体化,然后以大于临界冷却速度进行冷却,从而获得以马氏体的一种热处理工艺方法。淬火处理通常是通过高温固熔炉将钢材加热并保温后,再将钢材置入冷水中,以快速冷却
[0003]现有技术中,对于特种钢材,例如棒状钢材,其淬火的技术要求特别高,必须保证棒状钢材离开高温固熔炉后10s内进入水中。但是该过程通常是由吊具拉动托架的方式,棒状钢材设置在托架上,且托架需要与棒状钢材一同进入水池中冷却。因为吊具的连接需要时间,且吊具的工作需要时间,导致该过程大大超出了10s的标准,因此导致淬火效果变差,淬火方式实用性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固熔炉及棒状钢材淬火方法,旨在实现对特种钢材出炉后10s内入水冷却的目的。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固熔炉,包括:
[0006]炉体,用于设置在水池旁;所述炉体具有炉腔,且在所述炉体的下方设有与所述炉腔连通的第一敞口,所述炉体靠近水池的一侧设有与所述炉腔连通的第二敞口;
[0007]载料座,设置在所述炉体下方的所述第一敞口处,用于承载被加热的钢材,所述载料座与所述炉腔围合形成用于供钢材加热保温的炉膛;
[0008]升降炉门,沿着竖直方向滑动设置在所述炉体上,且位于所述第二敞口处,以密封所述炉膛;以及
[0009]驱动机构,设置在所述载料座的下方,且与所述载料座相连接,用于在所述升降炉门打开所述第二敞口后,带动所述载料座翻转,以将钢材通过所述第二敞口倾倒至水池中。
[0010]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炉体设有支撑腿,所述支撑腿设有多个,各所述支撑腿均位于所述炉体的下方,且均沿着竖直方向设置。
[0011]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翻转部及液压缸;所述翻转部与所述载料座垂直设置,具有翻转部第一端及与所述翻转部第一端相对的翻转部第二端,所述翻转部第一端与所述载料座靠近水池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翻转部第二端用于与地面铰接;所述液压缸具有固定端及伸缩端,所述固定端用于与地面铰接,所述伸缩端与所述载料座远离水池的一端铰接,所述液压缸用于伸缩,以驱动所述载料座翻转。
[0012]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升降挡门包括门体、滚筒、绳索以驱动器;所述门体沿着竖直方向滑动设置在所述炉体上;所述滚筒转动设置在所述炉体上,且位于所述门体的上方;所述绳索的一端与所述门体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绕设在所述滚筒上;所述驱动器
固设在所述炉体上,动力输出端与所述滚筒动力连接,用于驱动所述滚筒转动,以带动所述门体升降。
[0013]本实现方式/申请实施例中,炉体与升降炉门的设置,能够保证对炉膛的密封,进而保证加热及保温效果。炉体与载料座设置为分体式结构,并且载料座能够在驱动机构的带动下进行翻转,该种结构能够保证将载料座上的钢材直接倒入至水池中,能够改变以往吊具转移的方式,节约钢材由炉膛至水池的时间间隔,可有效的保证淬火效果,并且该过程可避免过多的人工操作,安全性得以保障,实用性强。
[0014]一种棒状钢材淬火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15]上料,打开如权利要求1

4任一项所述的固熔炉的升降炉门,并将多个棒状钢材送入至所述固熔炉的炉膛中,且安置在所述固熔炉的载料座上;
[0016]加热,关闭所述升降炉门,对位于所述炉膛中的棒状钢材进行加热并保温;
[0017]冷却,打开所述升降炉门,且在所述第二敞口能够供棒状钢材通过时,开启所述固熔炉的驱动机构,使所述载料座向着水池一侧翻转,以将所述载料座上的棒状钢材全部倒入至水池中进行冷却;以及
[0018]取出,将水池中冷却后的棒状钢材捞出。
[0019]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设定所述炉体与水池的间隔方向为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水平方向为第二方向;
[0020]所述上料步骤采用装料单元,所述装料单元包括:
[0021]滑轨,设有两个,两个所述滑轨均沿着所述第一方向设置,且沿着所述第二方向分别位于水池的两侧;
[0022]滑动车,沿着所述第一方向滑动设置在所述滑轨上;
[0023]升降架,沿着竖直方向滑动设置在所述滑动车上,具有多个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向所述炉体一侧延伸的托杆,多个所述托杆沿着所述第二方向间隔设置,用于托起棒状钢材;以及
[0024]伸缩结构,固设在所述滑动车上,且与所述升降架相连接,以驱动所述升降架升降移动。
[0025]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取出步骤采用托料件,所述托料件用于设置在水池中,具有托料腔,且具有与所述托料腔连通的开口,所述开口用于供由所述载料座滑落的棒状钢材进入至所述托料腔中;在所述托料件的顶端设有用于供吊具挂设的挂钩。
[0026]本实现方式/申请实施例中,固熔炉能够中的载料座能够在驱动机构的带动下进行翻转,且在升降炉门开启至合适位置后,将载料座上的棒状钢材直接倒入至水池中,能够改变以往吊具转移的方式,节约钢材由炉膛至水池的时间间隔,确保在10s内完成,可有效的保证淬火效果。
附图说明
[0027]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固熔炉结构示意图;
[0028]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固熔炉、装料单元以及托料件结构示意图;
[0029]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棒状钢材淬火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0030]附图标记说明:
[0031]10、炉体;11、炉膛;12、支撑腿;20、载料座;30、升降炉门;31、门体;32、滚筒;33、绳索;34、驱动器;40、驱动机构;41、翻转部;42、液压缸;50、装料单元;51、滑轨;52、滑动车;53、升降架;54、伸缩结构;60、托料件;61、托料腔;62、开口;63、挂钩;70、水池。
具体实施方式
[0032]为了使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
[0033]请一并参阅图1及图2,现对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固熔炉及棒状钢材淬火方法进行说明。所述固熔炉,包括炉体10、载料座20、升降炉门30以及驱动机构40。其中,炉体10用于设置在水池70旁;所述炉体10具有炉腔,且在所述炉体10的下方设有与所述炉腔连通的第一敞口,所述炉体10靠近水池70的一侧设有与所述炉腔连通的第二敞口。载料座20设置在所述炉体10下方的所述第一敞口处,用于承载被加热的钢材,所述载料座20与所述炉腔围合形成用于供钢材加热保温的炉膛11。升降炉门30沿着竖直方向滑动设置在所述炉体10上,且位于所述第二敞口处,以密封所述炉膛11。驱动机构40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固熔炉,其特征在于,包括:炉体,用于设置在水池旁;所述炉体具有炉腔,且在所述炉体的下方设有与所述炉腔连通的第一敞口,所述炉体靠近水池的一侧设有与所述炉腔连通的第二敞口;载料座,设置在所述炉体下方的所述第一敞口处,用于承载被加热的钢材,所述载料座与所述炉腔围合形成用于供钢材加热保温的炉膛;升降炉门,沿着竖直方向滑动设置在所述炉体上,且位于所述第二敞口处,以密封所述炉膛;以及驱动机构,设置在所述载料座的下方,且与所述载料座相连接,用于在所述升降炉门打开所述第二敞口后,带动所述载料座翻转,以将钢材通过所述第二敞口倾倒至水池中。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熔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炉体设有支撑腿,所述支撑腿设有多个,各所述支撑腿均位于所述炉体的下方,且均沿着竖直方向设置。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固熔炉,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翻转部及液压缸;所述翻转部与所述载料座垂直设置,具有翻转部第一端及与所述翻转部第一端相对的翻转部第二端,所述翻转部第一端与所述载料座靠近水池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翻转部第二端用于与地面铰接;所述液压缸具有固定端及伸缩端,所述固定端用于与地面铰接,所述伸缩端与所述载料座远离水池的一端铰接,所述液压缸用于伸缩,以驱动所述载料座翻转。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熔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挡门包括门体、滚筒、绳索以驱动器;所述门体沿着竖直方向滑动设置在所述炉体上;所述滚筒转动设置在所述炉体上,且位于所述门体的上方;所述绳索的一端与所述门体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绕设在所述滚筒上;所述驱动器固设在所述炉体上,动力输出端与所述滚筒动力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卢国海肖志敏赵洪庆孟庆富陈成雨
申请(专利权)人:中航上大高温合金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