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工件整形的冲压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012103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22 18: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用于工件整形的冲压模具,包括相互配合的上模具与下模具以及设置于上模具与下模具之间的工件,工件具有开口且开口扣在下模具上,下模具包括下模主体、第二固定部与活动部;活动部设置在下模主体上且位于开口内,活动部可相对于下模主体朝向开口内壁方向移动并抵持在开口内壁上;第二固定部设置在下模主体上且位于开口外侧,第二固定部朝向开口的端面紧贴在开口外表面上,第二固定部可与活动部及上模具同时抵接且相互配合;设置活动部随上模具同步移动并抵持开口内壁,且与上模具及第二固定部向配合,从而对开口位置的凸起部完成冲压,从而无需采用专门的侧冲压机构,冲压工序一步到位。冲压工序一步到位。冲压工序一步到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工件整形的冲压模具


[0001]本技术涉及冲压模具
,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工件整形的冲压模具。

技术介绍

[0002]汽车的进气管或者排气管的端部通常设置有一锥形结构,成为进排气锥或进排气端锥。进排气锥一般呈倒扣的碗形或罩形,同时通常会在开口的边缘处形成若干个隆丘,又叫做负角包。这就造成进排气锥的结构形状为异形结构,因此工业上是一般采用模具冲压方式完成生产。
[0003]目前,对于进排气端锥的负角包进行冲压成型,普遍采用侧冲压机构完成;同时完成对负角包的冲压成型后,还需要对工件的开口进行整形,使开口形状为圆形或正多边形,且使开口边缘平滑圆润。因此导致冲压模具设备体积较大,生产工序复杂,效率低下而生产成本较高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有鉴于此,本技术提出了一种工序简单,设备体积较小的用于工件整形的冲压模具。
[0005]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工件整形的冲压模具,包括相互配合的上模具与下模具以及设置于上模具与下模具之间的工件,工件具有开口且开口扣在下模具上,下模具包括下模主体、第二固定部与活动部;活动部设置在下模主体上且位于开口内,活动部可相对于下模主体朝向开口内壁方向移动并抵持在开口内壁上;第二固定部设置在下模主体上且位于开口外侧,第二固定部朝向开口的端面紧贴在开口外表面上,第二固定部可与活动部及上模具同时抵接且相互配合。
[0006]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活动部朝向开口内壁的端面上设置凸起部,第二固定部及上模具与活动部抵接的部位分别开设有与凸起部相配合的凹陷。
[0007]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上模具包括上模主体与联动部,上模主体朝向下模具移动并与第一固定部相配合,联动部与上模主体相连接,联动部随上模主体同步移动并可驱使活动部相对于下模主体朝向开口内壁方向移动。
[0008]更进一步优选的,下模主体内开设空腔,联动部包括联动臂、活动件、连杆及抵压件,联动臂一端连接于上模主体,联动臂另一端沿上模主体的移动方向延伸并贯穿下模主体插入空腔内,活动件设置在联动臂插入空腔的一端,活动件位于空腔内并在空腔内随上模主体同步移动,活动件与连杆其中一端相连接,连杆另一端贯穿下模主体并插入间隙内,抵压件设置在连杆插入间隙的一端,抵压件与下模主体之间间隔设置,且抵压件与活动部之间间隔设置,抵压件可随上模主体同步朝向下模主体移动并抵持活动部远离开口内壁的一端,使活动部朝向开口内壁方向移动。
[0009]更进一步优选的,抵压件沿上模具的移动方向的断面为倒等腰梯形,活动部沿上模具的移动方向的断面的远离开口内壁的一侧为斜边,活动部断面的斜边与抵压件断面的
斜边平行设置。
[0010]更进一步优选的,活动部有若干个,若干活动部周向环绕抵压件设置,各活动部的移动方向交叉于同一点,且各活动部的移动方向均与抵压件的轴线相交。
[0011]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活动部开设有滑槽,滑槽两端沿活动部移动方向延伸,滑槽两侧分别贯通活动部朝向下模主体与朝向第一固定部的端面;下模具还包括第一固定部与支柱,第一固定部设置在下模主体上且与下模主体之间间隔设置形成间隙,第一固定部与上模具相配合且第一固定部与上模具之间设置工件,间隙内设置活动部,开口边缘延伸至间隙内;支柱设置于第一固定部与下模主体之间且位于滑槽内。
[0012]更进一步优选的,还包括复位机构,复位机构设置在第二固定部与活动部之间,复位机构用于驱使活动部沿滑槽延伸方向远离第二固定部并复位。
[0013]本技术的一种用于工件整形的冲压模具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4](1)设置活动部随上模具同步移动并抵持开口内壁,且与上模具及第二固定部向配合,从而对开口位置的凸起部完成冲压,从而无需采用专门的侧冲压机构,设备体积较小,冲压工序一步到位,工序更简单。
[0015](2)设置若干活动部围绕抵压件,并通过抵压件推顶各活动部同步移动并抵持开口内壁,从而完成对开口内壁形状的整形,工序简单且效率高效。
[0016](3)在第二固定部与活动部之间设置复位机构,一方面有助于设备完成冲压后活动部进行复位,另一方面避免开口被凸起部卡住,从而造成工件难以取放的问题,有助于工件的退料。
附图说明
[00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8]图1为本技术的冲压模具的立体图;
[0019]图2为本技术的冲压模具的正剖图;
[0020]图3为本技术的下模具的立体图;
[0021]图4为本技术的下模具的部分立体图;
[0022]图5为本技术的工件的立体图。
[0023]图中:1、上模具;11、上模主体;12、联动部;121、联动臂;122、活动件;123、连杆;124、抵压件;2、下模具;21、下模主体;22、第一固定部;23、第二固定部;24、活动部;25、支柱;201、间隙;202、空腔;203、滑槽;3、工件;31、开口;32、凸起部;33、凹陷;4、复位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5]如图1所示,结合图5,本技术的一种用于工件整形的冲压模具,包括相互配合的上模具1与下模具2以及设置于上模具1与下模具2之间的工件3,还包括复位机构4。
[0026]其中,工件3具有开口31且开口31扣在下模具2上,下模具2包括下模主体21、第二固定部23与活动部24。
[0027]活动部24设置在下模主体21上且位于开口31内,活动部24可相对于下模主体21朝向开口31内壁方向移动并抵持在开口31内壁上。活动部24可以由外部驱动机构驱动而移动,当然为了解决本技术想要解决的一步到位的冲压工艺,需要使活动部24的移动与上模具1的移动同步进行。
[0028]第二固定部23设置在下模主体21上且位于开口31外侧,第二固定部23朝向开口31的端面紧贴在开口31外表面上,第二固定部23可与活动部24及上模具1同时抵接且相互配合;活动部24与第二固定部23将工件3的开口31边缘冲压并夹紧,从而完成对开口31的整形。
[0029]进一步的,活动部24朝向开口31内壁的端面上设置凸起部32,第二固定部23及上模具1与活动部24抵接的部位分别开设有与凸起部32相配合的凹陷33,从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工件整形的冲压模具,包括相互配合的上模具(1)与下模具(2)以及设置于上模具(1)与下模具(2)之间的工件(3),工件(3)具有开口(31)且开口(31)扣在下模具(2)上,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具(2)包括下模主体(21)、第二固定部(23)与活动部(24);所述活动部(24)设置在下模主体(21)上且位于开口(31)内,所述活动部(24)可相对于下模主体(21)朝向开口(31)内壁方向移动并抵持在开口(31)内壁上;所述第二固定部(23)设置在下模主体(21)上且位于开口(31)外侧,所述第二固定部(23)朝向开口(31)的端面紧贴在开口(31)外表面上,所述第二固定部(23)可与活动部(24)及上模具(1)同时抵接且相互配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工件整形的冲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部(24)朝向开口(31)内壁的端面上设置凸起部(32),所述第二固定部(23)及上模具(1)与活动部(24)抵接的部位分别开设有与凸起部(32)相配合的凹陷(33)。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工件整形的冲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具(1)包括上模主体(11)与联动部(12),所述上模主体(11)朝向下模具(2)移动并与第一固定部(22)相配合,所述联动部(12)与上模主体(11)相连接,所述联动部(12)随上模主体(11)同步移动并可驱使活动部(24)相对于下模主体(21)朝向开口(31)内壁方向移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用于工件整形的冲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主体(21)内开设空腔(202),所述联动部(12)包括联动臂(121)、活动件(122)、连杆(123)及抵压件(124),所述联动臂(121)一端连接于上模主体(11),所述联动臂(121)另一端沿上模主体(11)的移动方向延伸并贯穿下模主体(21)插入空腔(202)内,所述活动件(122)设置在联动臂(121)插入空腔(202)的一端,所述活动件(122)位于空腔(202)内并在空腔(202)内随上模主体(11)同步移动,所述活动件(122)与连杆(123)其中一端相连接,所述连杆(123)另一端贯穿下模主体(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会胡伟肖武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三特力模具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