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座椅靠背的肩部调节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002076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22 18: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座椅靠背的肩部调节机构,包括:上下设置的上靠背框架和下靠背框架,上靠背框架和下靠背框架均包括左右相对的第一侧和第二侧,面向座椅的第三侧和背对座椅的第四侧;一对第一铰接件,铰接于上靠背框架和下靠背框架的第一侧和第二侧靠近第三侧;一对第二铰接件,铰接于上靠背框架和下靠背框架的第一侧和第二侧靠近第四侧,下靠背框架开设滑槽;第一基座固定于下靠背框架;可转动安装于第一基座的第一传动结构和电机驱动连接;第一传动结构的转动位置和第一基座的固定位置存在间距;第一丝杆和第一传动结构传动连接,第一丝杆和第二铰接件连接;电机通过第一传动结构驱动第一丝杆移动带动第二铰接件在滑槽内移动。在滑槽内移动。在滑槽内移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座椅靠背的肩部调节机构


[0001]本技术涉及汽车座椅领域,尤指一种用于座椅靠背的肩部调节机构。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汽车行业发展和汽车市场的变化,为了提高用户体验,对汽车能实现的功能提出了更多、更高、更舒适性的需求。
[0003]参阅图1,显示了现有技术中的用于座椅靠背的肩部调节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参阅图2,显示了现有技术中的用于座椅靠背的肩部调节机构的主视图。结合图1和图2所示,采用电机10a驱动带动主运动副20a上下运动,同时绕着螺栓固定点30a转动,实现肩部调节。该现有的肩部调节机构的安装点和旋转点在同一点30a,肩部调节的运动行程取决于丝杆的长度b,运动行程难以增大。如要增加肩部调节的运动行程,则需要将部调节机构做得更大,占用空间大,成本高,适用性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用于座椅靠背的肩部调节机构,解决现有技术中肩部调节机构的运动行程难以增大的问题。
[0005]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是:
[0006]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座椅靠背的肩部调节机构,包括:
[0007]上下设置的上靠背框架和下靠背框架,所述上靠背框架和所述下靠背框架均包括左右相对的第一侧和第二侧,面向座椅的第三侧和背对所述座椅的第四侧;
[0008]一对第一铰接件,铰接连接于所述上靠背框架和所述下靠背框架的第一侧和第二侧,且靠近所述第三侧;
[0009]一对第二铰接件,铰接连接于所述上靠背框架和所述下靠背框架的第一侧和第二侧,且靠近所述第四侧,所述下靠背框架开设有供所述第二铰接件移动的滑槽;
[0010]第一基座,固定于所述下靠背框架的第一侧;
[0011]以可转动的方式安装于所述第一基座的第一传动结构,所述第一传动结构和电机驱动连接;所述第一传动结构的转动位置和所述第一基座的固定位置之间存在间距;
[0012]第一丝杆,和所述第一传动结构传动连接,所述第一丝杆的顶部和所述第二铰接件连接;所述电机通过所述第一传动结构驱动所述第一丝杆上下移动,从而所述第一丝杆带动所述第二铰接件在所述滑槽内移动,实现所述上靠背框架以所述第一铰接件为中心相对于所述下靠背框架进行转动。
[0013]本技术用于座椅靠背的肩部调节机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
[0014]所述第一基座设有横向的第一横孔;
[0015]所述第一基座设有位于所述第一横孔边沿的第一转轴;
[0016]所述第一传动结构设于所述第一横孔内且所述第一传动结构的边沿和所述第一转轴滚动连接。
[0017]本技术用于座椅靠背的肩部调节机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
[0018]所述第一基座设有竖向且连通于所述第一横孔的第一竖孔;
[0019]所述第一传动结构设有竖向的第一插孔,所述第一传动结构设于所述第一横孔内时,所述第一插孔和所述第一竖孔对应连通;
[0020]所述第一丝杆穿设于所述第一插孔和所述第一竖孔内。
[0021]本技术用于座椅靠背的肩部调节机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
[0022]所述第一丝杆的底端螺合有供限位的第一螺母。
[0023]本技术用于座椅靠背的肩部调节机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
[0024]所述第一传动结构为第一蜗轮蜗杆结构。
[0025]本技术用于座椅靠背的肩部调节机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还包括:
[0026]第二基座,固定于所述下靠背框架的第二侧;
[0027]以可转动的方式安装于所述第二基座的第二传动结构,所述第二传动结构的转动位置和所述第二基座的固定位置之间存在间距;
[0028]横轴,横向连接于所述第一传动结构和所述第二传动结构之间;
[0029]第二丝杆,和所述第二传动结构传动连接,所述第二丝杆的顶部和所述第二铰接件连接。
[0030]本技术用于座椅靠背的肩部调节机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
[0031]所述第二基座设有横向的第二横孔;
[0032]所述第二基座设有位于所述第二横孔边沿的第二转轴;
[0033]所述第二传动结构设于所述第二横孔内且所述第二传动结构的边沿和所述第二转轴滚动连接。
[0034]本技术用于座椅靠背的肩部调节机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
[0035]所述第二基座设有竖向且连通于所述第二横孔的第二竖孔;
[0036]所述第二传动结构设有竖向的第二插孔,所述第二传动结构设于所述第二横孔内时,所述第二插孔和所述第二竖孔对应连通;
[0037]所述第二丝杆穿设于所述第二插孔和所述第二竖孔内。
[0038]本技术用于座椅靠背的肩部调节机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
[0039]所述第二丝杆的底端螺合有供限位的第二螺母。
[0040]本技术用于座椅靠背的肩部调节机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
[0041]所述第二传动结构为第二蜗轮蜗杆结构。
[0042]本技术用于座椅靠背的肩部调节机构的有益效果:
[0043]本技术的座椅靠背包括上下相互铰接的上靠背框架和下靠背框架,采用电机作为驱动源,驱动第一传动结构带动第一丝杆做上下运动,丝杆带动上靠背框架相对于下靠背框架进行转动,从而实现肩部调节。
[0044]本技术的第一传动结构的转动位置和第一基座的固定位置之间存在间距,即第一传动结构的转动点和第一基座的安装固定点分离,第一丝杆穿过第一传动结构,如需要增大行程,也不会影响基座和第一传动结构,只需要将第一丝杆加长,无需增大第一传动结构的体积,可适应于不同的行程需求,节省空间,适用性更强,能实现肩部调节功能,也可通过调整丝杆的长度,适应肩部调节机构的不同的运动行程的需求。
附图说明
[0045]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用于座椅靠背的肩部调节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46]图2为现有技术中的用于座椅靠背的肩部调节机构的主视图。
[0047]图3和图4为本技术用于座椅靠背的肩部调节机构的调节之前和调节之后的示意图。
[0048]图5、6、7为图3的A部分的三个调节状态的放大图。
[0049]图8、9、10为图3的A部分相对一侧的三个调节状态的侧视图。
[0050]图11为本技术用于座椅靠背的肩部调节机构的分解示意图。
[0051]图12为本技术用于座椅靠背的肩部调节机构的未安装于上靠背框架和下靠背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0052]图13为图12的B部分的放大图。
[0053]图14为图13的主视图。
[0054]图15为图13的分解示意图。
[0055]图16为图12的C部分的放大图。
[0056]图17为图16的主视图。
[0057]图18为图16的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58]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0059]参阅图3和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座椅靠背的肩部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上下设置的上靠背框架和下靠背框架,所述上靠背框架和所述下靠背框架均包括左右相对的第一侧和第二侧,面向座椅的第三侧和背对所述座椅的第四侧;一对第一铰接件,铰接连接于所述上靠背框架和所述下靠背框架的第一侧和第二侧,且靠近所述第三侧;一对第二铰接件,铰接连接于所述上靠背框架和所述下靠背框架的第一侧和第二侧,且靠近所述第四侧,所述下靠背框架开设有供所述第二铰接件移动的滑槽;第一基座,固定于所述下靠背框架的第一侧;以可转动的方式安装于所述第一基座的第一传动结构,所述第一传动结构和电机驱动连接;所述第一传动结构的转动位置和所述第一基座的固定位置之间存在间距;第一丝杆,和所述第一传动结构传动连接,所述第一丝杆的顶部和所述第二铰接件连接;所述电机通过所述第一传动结构驱动所述第一丝杆上下移动,从而所述第一丝杆带动所述第二铰接件在所述滑槽内移动,实现所述上靠背框架以所述第一铰接件为中心相对于所述下靠背框架进行转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座椅靠背的肩部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座设有横向的第一横孔;所述第一基座设有位于所述第一横孔边沿的第一转轴;所述第一传动结构设于所述第一横孔内且所述第一传动结构的边沿和所述第一转轴滚动连接。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座椅靠背的肩部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座设有竖向且连通于所述第一横孔的第一竖孔;所述第一传动结构设有竖向的第一插孔,所述第一传动结构设于所述第一横孔内时,所述第一插孔和所述第一竖孔对应连通;所述第一丝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兰顺强唐勋陈岳云梁杰徐懿亮
申请(专利权)人:延锋国际座椅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