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光装置及照明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00166 阅读:11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发光装置及照明装置,该发光装置(1),具有:发光元件(4);具有用于在上面载置发光元件(4)的载置部(2a)的基体(2);以围绕载置部(2a)的方式安装在基体(2)的上面的框体(3);以覆盖所述发光元件(4)的方式设在所述框体(3)的内侧的透光性部件(5);含在所述透光性部件(5)中的用于对从所述发光元件(4)发出的光进行波长变换的荧光体(6)。该透光性部件(5),在硬化前的粘度为0.4Pa.s~50Pa.s。因此,这种发光装置,具有优良的取光效率、色温度及显色性,同时发出的光具有良好的放射强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荧光体变换从发光二极管等发光元件发出的光的波长,向外部放射的发光装置及照明装置
技术介绍
图8是表示通过荧光体106可发任意色的光发光装置101的剖面图,该荧光体106可将从以往的发光二极管(LED)等发光元件104发出的近紫外光或蓝色光等光变换成红色、绿色、蓝色、黄色等光。在图8中,发光装置101,构成主要包括基体102,由绝缘体构成,具有用于在上面的中央部载置发光元件104的载置部102a,在绝缘体上形成布线导体(未图示),布线导体由从载置部102a及其周边电导通发光装置101的内外的引线端子及金属布线等构成;框体103,粘接固定在基体102的上面,形成有上侧开口大于下侧开口的贯通孔,同时将规定贯通孔的其内周面作为反射从发光元件104发出的光的反射面;透光性部件105,填充在框体103的内侧,含有变换发光元件104的光的波长的荧光体106;发光元件104,载置固定在搭载部102a上。图9是表示通过2种荧光体116a、116b可发任意色的光发光装置111的剖面图,荧光体116a、116b可将从以往的其他发光二极管(LED)等发光元件114发出的近紫外光或蓝色光等光变换成红色、绿色、蓝色、黄色等光。在图9中,发光装置111,构成主要包括基体112,由绝缘体构成,具有用于在上面的中央部载置发光元件114的载置部112a,在绝缘体上形成布线导体(未图示),布线导体由从载置部112a及其周边电导通发光装置111的内外的引线端子及金属布线等构成;框体113,粘接固定在基体112的上面,形成有上侧开口大于下侧开口的贯通孔,同时将规定贯通孔的其内周面113a作为反射从发光元件114发出的光的反射面;透光性部件115,填充在框体113的内侧,含有变换发光元件114的光波长的荧光体116a、116b;发光元件114,载置固定在搭载部112a上。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有时统称2种荧光体116a、116b而只称为荧光体116。基体102、112,由氧化铝烧结体(氧化铝陶瓷)、氮化铝烧结体、莫来石烧结体或玻璃陶瓷等陶瓷、或环氧树脂等树脂构成。在基体102、112由陶瓷构成的情况下,在其上面,通过高温烧结由钨(W)、钼(Mo)-Mn等构成的金属膏形成布线导体(未图示)。此外,在基体102、112由树脂构成的情况下,模塑成型由铜(Cu)或铁(Fe)-镍(Ni)合金等构成的引线端子,设置固定在基体102、112的内部。此外,框体103、113形成有上侧开口大于下侧开口的贯通孔,同时形成在规定贯通孔的框体103、113的内周面103a、113a设置反射光的反射面的框状。具体是,框体103、113由铝(Al)或Fe-Ni-Co合金等金属、氧化铝陶瓷等陶瓷或环氧树脂等树脂构成,通过切削加工、金属模成型或挤压成型等成型技术形成。另外,框体103、113的内周面103a、113a,通过研磨成平坦化,或通过利用蒸镀法或镀膜法在框体103、113的内周面103a、113a覆盖Al等金属而形成。另外,框体103、113,利用软钎料、银(Ag)焊膏等钎料或树脂粘接材等接合材料,以用框体103、113的内周面103a、113a围绕搭载部102a、112a的方式接合在基体102、112上。发光元件104、114,例如采用发光二极管(LED)等,该发光二极管(LED)等,利用液相生长法或MOCVD法等,例如在蓝宝石基板上,作为发光层形成镓(Ga)-铝(Al)-氮(N)、锌(Zn)-硫(S)、Zn-硒(Se)、硅(Si)-碳(C)、Ga-磷(P)、Ga-Al-砷(As)、Al-铟(In)-Ga-P、In-Ga-N、Ga-N、Al-In-Ga-N等半导体。作为半导体的结构,可举例具有MIS结或pn结的同质结构、异质结构或双异质结构。发光元件104、114,可根据半导体层的材料及其混晶度,从紫外光到红外光,选择各种发光波长。荧光体106、116,被从发光元件104、114发出的发光波长的可见光或紫外光激发,而变换成其它长波长。因此,可根据从发光元件104、114所用的发光层发出的发光波长及从发光装置101、111发出的所要求的光,采用多种荧光体。特别是,在发光元件104、114发出的光、和受来自发光元件104、114的光激发并来自发出荧光的荧光体106、116的光处于互补色关系的时候,能够发白色系的光。作为如此的荧光体106、116,可列举出用铈(Ce)激活的钇·铝·石榴石系荧光体、二萘嵌苯衍生物、用Cu或Al激活的硫化锌镉、用锰(Mn)激活的氧化镁、用锰(Mn)激活的钛等多种。这些荧光体106、116,可以采用1种,也可以2种以上混合使用。荧光体106、116,由于一般是粉体,因此难于单独用荧光体106、116覆盖发光元件104、114。因此,一般,在树脂等的透光性部件105、115中混合荧光体106、116,以覆盖发光元件104、114,通过热硬化,硬化混合有荧光体106、116的透光性部件105、115。例如,通过在由环氧树脂或硅酮树脂等构成的透光性部件105、115中含有这些荧光体106、116,以覆盖发光元件104、114的上部的方式,在框体103、113的内侧填充含有荧光体106、116的透光性部件105、115,并使其热硬化,能形成荧光体层。此外,在图8中,作为透光性部件105中所含的荧光体106,通过调整红、蓝、绿3原色的荧光体106的混合比率,能够自由设计色温度。例如,红色采用La2O2S:Eu(Eu掺杂La2O2S)的荧光体106、绿色采用ZnS:Cu、Al的荧光体106、蓝色(BaMgAl)10O12:Eu的荧光体106。另外,用软钎料或Ag焊膏等具有导电性的粘合剂(未图示),将发光元件104、114组装在搭载部102a、112a上,再通过接合线(未图示)电连接配置在搭载部102a、112a的周边的布线导体(未图示)和发光元件104、114后,通过用分配器(dispenser)等注入机,以覆盖发光元件104、114的方式将含有荧光体106、116的环氧树脂或硅酮树脂等透光性部件105、115填充在框体103、113的内侧,用烘箱使其硬化,能够形成发光装置101、111,其可利用荧光体106、116将来自发光元件104、114的光长波长变换,可取出具有所要求的波长光谱的光。作为相关技术,有特开2003-234513号公报、特开2003-298116号公报及特开2002-314142号公报。在图8所示的以往的发光装置中,在使荧光体106含在透光性部件105中后,将透光性部件105填充在框体103的内侧使其热硬化时,荧光体106沉淀在透光性部件105的下侧,同时荧光体106覆盖发光元件104的表面。结果,发光元件104的光被荧光体106封闭,取光效率(向外部取出从发光元件104的发光层发生的光的效率)降低,同时因沉淀的荧光体106层状堆积,上层部的荧光体106妨碍被下层部波长变换的光的传播,存在降低发光装置的放射光强度的问题。此外,在使透光性部件105填充在框体103的内侧后使其热硬化时,混入透光性部件105内的空气形成空隙(void),发光元件104的光被空隙吸收,降低发射光强度、或空隙遮挡光,光不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发光装置(1、1A、1B),其特征在于,具有:发光元件(4),基体(2),其具有载置部(2a),在该载置部(2a)的上面载置所述发光元件(4),框体(3),其以围绕载置部(2a)的方式安装在基体(2)的上 面,透光性部件(5),其以覆盖所述发光元件(4)的方式设在所述框体(3)的内侧,以及荧光体(6),其含在所述透光性部件(5)中,用于对从所述发光元件(4)发出的光进行波长变换;其中,该透光性部件(5),在硬化前的粘度 为0.4Pa.s~50Pa.s。

【技术特征摘要】
JP 2004-3-26 2004-092208;JP 2004-3-26 2004-0922091.一种发光装置(1、1A、1B),其特征在于,具有发光元件(4),基体(2),其具有载置部(2a),在该载置部(2a)的上面载置所述发光元件(4),框体(3),其以围绕载置部(2a)的方式安装在基体(2)的上面,透光性部件(5),其以覆盖所述发光元件(4)的方式设在所述框体(3)的内侧,以及荧光体(6),其含在所述透光性部件(5)中,用于对从所述发光元件(4)发出的光进行波长变换;其中,该透光性部件(5),在硬化前的粘度为0.4Pa·s~50Pa·s。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荧光体(6),其密度为3.8g/cm3~7.3g/cm3。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荧光体(6a、6b),由多种荧光体构成。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荧光体(6a、6b)中的最大比重的荧光体和最小比重的荧光体的比重比为3.5以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森裕树三宅彻
申请(专利权)人:京瓷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