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致动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000499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22 18: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电动致动器包括:马达、减速机构、及固定于马达轴的轴承。马达轴具有以相对于马达轴线偏心的偏心轴线为中心的偏心轴部。减速机构具有:外齿轮,经由轴承连结于偏心轴部;内齿轮,包围外齿轮径向外侧并与外齿轮啮合;相向构件,在马达轴线的轴向上与外齿轮相向配置;多个柱构件,从相向构件与外齿轮的其中一个朝向另一个构件突出,并包围马达轴线而配置;及至少一个筒构件,包围柱构件。另一个构件具有包围马达轴线配置的多个孔部。柱构件分别插入多个孔部,经由孔部内侧面而能够绕马达轴线摆动地支撑外齿轮。筒构件在孔部内包围柱构件,且能绕穿过孔部的旋转轴线旋转。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电动致动器,可抑制减速机构产生不良状况。状况。状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动致动器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电动致动器。

技术介绍

[0002]已知一种包括减速机的电动致动器。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一种减速机,其具有:经由轴承而设置于输入轴的偏心部的外周的太阳齿轮、以及与太阳齿轮啮合的内齿圈(ring gear)。
[0003][现有技术文献][0004][专利文献][0005][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6

109226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0007]在如上所述的减速机中,从太阳齿轮向轴向突出的突出部进入至输出轴所具有的孔部。由此,旋转驱动力经由突出部的外周面与孔部的内周面而从太阳齿轮传递至输出轴。在此种结构中,当对太阳齿轮与输出轴之间施加相对较大的力时,与孔部的内周面接触的突出部的外周面的部位始终成为相同的部位。因此,突出部的外周面容易部分地磨损。由此,有旋转驱动力从太阳齿轮向输出轴的传递产生不良状况之虞。
[0008]鉴于所述情况,本技术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可抑制减速机构产生不良状况的结构的电动致动器。
[0009][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0010]本技术的电动致动器的一个实施例包括:马达,具有能够以马达轴线为中心而旋转的马达轴;减速机构,连结于所述马达轴;轴承,固定于所述马达轴。所述马达轴具有以相对于所述马达轴线偏心的偏心轴线为中心的偏心轴部。所述减速机构具有:外齿轮,经由所述轴承而连结于所述偏心轴部;内齿轮,包围所述外齿轮的径向外侧并与所述外齿轮啮合;相向构件,在所述马达轴线的轴向上与所述外齿轮相向地配置;多个柱构件,从所述相向构件与所述外齿轮中的其中一个构件朝向另一个构件突出,并包围所述马达轴线而配置;以及至少一个筒构件,包围所述柱构件。所述另一个构件具有包围所述马达轴线而配置的多个孔部。所述多个柱构件分别插入至所述多个孔部,并经由所述孔部的内侧面而能够绕所述马达轴线摆动地支撑所述外齿轮。所述筒构件在所述孔部内包围所述柱构件,且能够绕穿过所述孔部的旋转轴线旋转。
[0011]所述的电动致动器中,所述筒构件是针对每个所述柱构件而设置。
[0012]所述的电动致动器中,所述筒构件安装于所述柱构件。
[0013]所述的电动致动器中,所述柱构件具有:柱构件本体,间隙嵌入至所述筒构件的内侧;以及凸缘部,从所述柱构件本体向以所述旋转轴线为中心的径向的外侧突出。所述凸缘部在所述柱构件的突出方向上与所述筒构件的前端侧相向地配置。
[0014]所述的电动致动器中,在以所述旋转轴线为中心的径向上,所述凸缘部的外侧的端部位于比所述筒构件的外侧面更靠内侧处。
[0015]所述的电动致动器中,所述柱构件具有固定于所述柱构件本体的防脱构件,所述防脱构件具有所述凸缘部。
[0016]所述的电动致动器中,所述柱构件本体具有内螺纹孔,所述防脱构件为拧入至所述内螺纹孔的螺钉构件。
[0017]所述的电动致动器中,所述筒构件在所述孔部内安装于所述另一构件。
[0018]所述的电动致动器还包括:壳体,在内部收容所述马达;以及输出部,经由所述减速机构来传递所述马达轴的旋转。所述内齿轮固定于所述壳体。所述输出部具有所述相向构件。
[0019][技术的效果][0020]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在电动致动器中,可抑制减速机构产生不良状况。
附图说明
[0021]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动致动器的剖面图。
[0022]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动致动器的一部分的图,且是图1中的II

II剖面图。
[0023]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柱构件及筒构件的剖面图。
[0024]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的柱构件及筒构件的剖面图。
[0025]图5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柱构件及筒构件的剖面图。
[0026][符号的说明][0027]10:电动致动器
[0028]11:壳体
[0029]20:马达
[0030]21:马达轴
[0031]21a:偏心轴部
[0032]30:减速机构
[0033]31:外齿轮
[0034]31a:孔部
[0035]33:内齿轮
[0036]40:输出部
[0037]42、342:输出凸缘部(相向构件)
[0038]120、220、320:柱构件
[0039]121、221、321:柱构件本体
[0040]123b:凸缘部
[0041]123:防脱构件
[0042]130、330:筒构件
[0043]221c:内螺纹孔
[0044]223:防脱构件(螺钉构件)
[0045]223b:螺钉头部(凸缘部)
[0046]J1:马达轴线
[0047]J2:偏心轴线
[0048]R1、R2:旋转轴线
具体实施方式
[0049]各图中,Z轴方向为以正侧(+Z侧)为上侧、以负侧(

Z侧)为下侧的上下方向。各图中适宜表示的马达轴线J1的轴向与Z轴方向、即上下方向平行。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与马达轴线J1的轴向平行的方向简称为“轴向”。另外,将以马达轴线J1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马达轴线J1为中心的周向简称为“周向”。
[0050]再者,所谓上下方向、上侧及下侧,仅为用于说明各部的相对位置关系的名称,实际的配置关系等也可为这些名称所示的配置关系等以外的配置关系等。
[0051]<第一实施方式>
[0052]图1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电动致动器10安装于车辆。更详细而言,电动致动器10例如搭载于基于车辆驾驶员的换档操作而驱动的线控驻车(park

by

wire)方式的致动器装置。如图1所示,电动致动器10包括:壳体11、轴承固持器100、马达20、控制部70、连接器部80、减速机构30、输出部40、配线构件90、旋转检测装置60、第一轴承51、第二轴承52、第三轴承53以及衬套54。第一轴承51、第二轴承52及第三轴承53例如为滚珠轴承。
[0053]壳体11在内部收容有马达20及减速机构30。壳体11具有在内部收容马达20的马达壳体12以及在内部收容减速机构30的减速机构壳体13。马达壳体12具有:壳体筒部12a、壁部12b、控制基板收容部12f、上盖部12c、端子保持部12d、以及第一配线保持部14。马达壳体12的各部除了后述的金属构件110以外均为树脂制。
[0054]壳体筒部12a为以马达轴线J1为中心沿轴向延伸的圆筒状。壳体筒部12a在轴向的两侧开口。壳体筒部12a具有在下侧开口的第一开口部12g。即,马达壳体12具有第一开口部12g。壳体筒部12a包围马达20的径向外侧。
[0055]壁部12b为从壳体筒部12a的内周面朝向径向内侧扩展的圆环状。壁部12b覆盖马达20的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动致动器,其特征在于,包括:马达,具有能够以马达轴线为中心而旋转的马达轴;减速机构,连结于所述马达轴;以及轴承,固定于所述马达轴,所述马达轴具有以相对于所述马达轴线偏心的偏心轴线为中心的偏心轴部,所述减速机构具有:外齿轮,经由所述轴承而连结于所述偏心轴部;内齿轮,包围所述外齿轮的径向外侧并与所述外齿轮啮合;相向构件,在所述马达轴线的轴向上与所述外齿轮相向地配置;多个柱构件,从所述相向构件与所述外齿轮中的其中一个构件朝向另一个构件突出,并包围所述马达轴线而配置;以及至少一个筒构件,包围所述柱构件,所述另一个构件具有包围所述马达轴线而配置的多个孔部,所述多个柱构件分别插入至所述多个孔部,并经由所述孔部的内侧面而能够绕所述马达轴线摆动地支撑所述外齿轮,所述筒构件在所述孔部内包围所述柱构件,且能够绕穿过所述孔部的旋转轴线旋转。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致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筒构件是针对每个所述柱构件而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动致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筒构件安装于所述柱构件。4.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白井寛大须贺康平尾泽宪一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电产东测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