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散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995918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22 18:08
一种立体散热装置包括一均温板、一热管与一工作流体。均温板包含一内腔室、一第一毛细结构与一第一接头。第一毛细结构位于内腔室内,第一接头接通内腔室。热管包含一管体、一第二毛细结构与一第二接头。管体具有一管内空间,第二接头位于管体的一端,连接第一接头,使得管内空间接通内腔室。第二毛细结构包括一第一区段与一第二区段。第一区段位于管内空间内,且连接第二区段,第二区段自第一区段的一端弯折地延伸,并位于内腔室内,并且连接第一毛细结构。工作流体填注在管内空间及内腔室内。故,以上架构能够增加散热空间,也能够加速工作流体的回流效果,进而提升热循环效率。进而提升热循环效率。进而提升热循环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立体散热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有关于一种散热装置,特别涉及一种立体散热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半导体产业的技术大幅提升,电子元件的效率及所产热量也逐渐提升。因此,散热效率必须随着提升,否则系统温度过高的问题随即出现。
[0003]举例来说,由于均温板具有热传导、重量轻以及结构单纯等特性,故,常见的散热作法就是于电子元件上配置均温板。为了让均温板内经过冷凝后的工作流体送回均温板内的蒸发区域,均温板内通常需要配置毛细结构(Wick),以便下次的热循环。
[0004]然而,均温板的散热效率仍属不足,需要结构上的改良及精进,增加散热空间的同时也要提升冷凝后的工作流体的回流效果,进而提升热循环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立体散热装置,用以解决以上现有技术所提到的困难。
[0006]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立体散热装置。立体散热装置包括一均温板、一热管与一工作流体。均温板包含一第一毛细结构与至少一第一接头。第一毛细结构位于内腔室内,第一接头接通内腔室。热管包含一管体、一第二毛细结构与至少一第二接头。管体具有一管内空间,第二接头位于管体的一端,连接第一接头,使得管内空间与内腔室彼此接通。第二毛细结构包括一第一区段与至少一第二区段,第一区段固定地位于管内空间内,且连接第二区段,第二区段自第一区段的一端弯折地延伸,并位于内腔室内,并且连接第一毛细结构。工作流体填注在管内空间及内腔室内,用以受着第一毛细结构及第二毛细结构的引导而流动。
>[0007]依据本专利技术一或多个实施例,在上述的立体散热装置中,均温板包含一盖体与一壳体。壳体与盖体相互密封,并于壳体与盖体之间形成内腔室。第一接头形成于盖体背对内腔室的一面。第一毛细结构包含一第一片体,第一片体直接形成于壳体面向盖体的一面。
[0008]依据本专利技术一或多个实施例,在上述的立体散热装置中,第一毛细结构的第一片体直接叠合于第二毛细结构的第二区段与壳体之间。
[0009]依据本专利技术一或多个实施例,在上述的立体散热装置中,第一毛细结构包含一第二片体,第二片体直接形成于盖体面向壳体的一面。第二毛细结构的第一区段的一部分位于内腔室内,且接触第一毛细结构的第一片体或第二片体。
[0010]依据本专利技术一或多个实施例,在上述的立体散热装置中,第二接头套接且围绕第一接头,且第二接头直接接触均温板。
[0011]依据本专利技术一或多个实施例,上述的立体散热装置还包含至少一焊料接合部。焊料接合部围绕第一接头的周缘,且封闭地填充至第一接头、第二接头与均温板之间的间隔内。
[0012]依据本专利技术一或多个实施例,在上述的立体散热装置中,第二接头围绕地连接管体的这端,且自管体的这端朝远离管体及第一接头的方向逐渐外扩,使得第二接头围绕出一锥状空间。锥状空间的最大口径大于管内空间的最大口径。
[0013]依据本专利技术一或多个实施例,上述的立体散热装置还包含一鳍片组。鳍片组包含多个散热鳍片。这些散热鳍片彼此平行且间隔并列,且同时受到热管所贯穿。
[0014]依据本专利技术一或多个实施例,在上述的立体散热装置中,热管呈直线状、L字形与U字形其中之一。
[0015]依据本专利技术一或多个实施例,上述的立体散热装置还包含两个第一鳍片组及一第二鳍片组。这些第一鳍片组间隔地位于均温板上。每个第一鳍片组包含多个第一散热鳍片。热管的数量为多个,且每个热管具有一长轴方向,长轴方向垂直穿过均温板的顶面,第一散热鳍片沿上述长轴方向间隔并列。这些热管包含至少一第一热管及至少一第二热管。其中一第一鳍片组的这些第一散热鳍片受到第一热管所垂直贯穿。另一第一鳍片组的这些第一散热鳍片受到第二热管所垂直贯穿。第二鳍片组包含一梯形体。梯形体介于这些第一鳍片组之间。梯形体包含多个第二散热鳍片。这些第二散热鳍片沿一正交长轴方向的横向方向于均温板上间隔并列。梯形体具有一顶部、一底部与二相对的倾斜部,底部相对顶部且固接至均温板上,顶部位于这些倾斜部之间。每个倾斜部与相邻的第一鳍片组相隔出一空隙。
[0016]依据本专利技术一或多个实施例,在上述的立体散热装置中,任二相邻的第一散热鳍片之间具有一第一间隙,且均温板与最接近均温板的第一散热鳍片具有一第二间隙,第二间隙大于第一间隙。
[0017]依据本专利技术一或多个实施例,在上述的立体散热装置中,第一接头的数量为多个。热管的数量为一个,第二接头的数量为多个,且分别位于热管的二相对端。热管的第二接头分别套接其中一第一接头。第二区段的数量为两个,且分别连接第一区段的二相对端,这些第二区段分别连接内腔室内的第一毛细结构。
[0018]依据本专利技术一或多个实施例,上述的立体散热装置还包含一第三鳍片组。第三鳍片组包含相对的一顶部与一底部。底部连接均温板的顶面。第三鳍片组包含多个第三散热鳍片。这些第三散热鳍片沿一纵向方向彼此间隔并列,纵向方向正交均温板的顶面的一法线方向。热管呈U字形,且热管的一部分放置于第三鳍片组的顶部上,另部分从第三鳍片组的顶部伸入第三散热鳍片内。
[0019]依据本专利技术一或多个实施例,上述的立体散热装置还包含一第四鳍片组与一第三鳍片组。第三鳍片组位于均温板上,包含多个第三散热鳍片。这些第三散热鳍片沿一纵向方向彼此间隔并列。纵向方向正交均温板的顶面的一法线方向。第四鳍片组叠放于第三鳍片组上,包含多个第四散热鳍片。这些第四散热鳍片沿纵向方向彼此间隔并列。热管呈U字形,且位于第三鳍片组及第四鳍片组内。
[0020]依据本专利技术一或多个实施例,上述的立体散热装置还包含一第三鳍片组。第三鳍片组包含相对的一顶部与一底部。底部连接均温板的顶面。第三鳍片组包含多个第三散热鳍片。这些第三散热鳍片沿一纵向方向彼此间隔并列。纵向方向正交均温板的顶面的一法线方向。热管呈L字形,且热管的一部分放置于第三鳍片组的顶部,另部分从第三鳍片组的顶部伸入第三散热鳍片内。
[0021]依据本专利技术一或多个实施例,上述的立体散热装置还包含一第四鳍片组与一第三
鳍片组。第三鳍片组位于均温板上,包含多个第三散热鳍片。这些第三散热鳍片沿一纵向方向彼此间隔并列。纵向方向正交均温板的顶面的一法线方向。第四鳍片组叠放于第三鳍片组上,包含多个第四散热鳍片。这些第四散热鳍片沿纵向方向彼此间隔并列。热管呈L字形,位于第三鳍片组及第四鳍片组内。
[0022]如此,通过以上各实施例的所述架构,上述立体散热装置能够增加散热空间,也能够加速工作流体的回流效果,进而提升热循环效率。
[0023]以上所述仅是用以阐述本专利技术所欲解决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及其产生的技术效果等等,本专利技术的具体细节将在下文的实施方式及相关附图中详细介绍。
附图说明
[0024]为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优点与实施例能更明显易懂,说明书附图的说明如下:
[0025]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立体散热装置的局部分解图;
[0026]图2为图1的立体散热装置于区域M的局部剖视图;
[0027]图3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立体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均温板,包含一内腔室、一第一毛细结构与至少一第一接头,该第一毛细结构位于该内腔室内,该第一接头接通该内腔室;至少一热管,包含一管体、一第二毛细结构与至少一第二接头,该管体具有一管内空间,该第二接头位于该管体的一端,连接该第一接头,使得该管内空间与该内腔室彼此接通,该第二毛细结构包括一第一区段与至少一第二区段,该第一区段固定地位于该管内空间内,且连接该第二区段,该第二区段自该第一区段的一端弯折地延伸,并位于该内腔室内,并且连接该第一毛细结构;以及一工作流体,填注在该管内空间及该内腔室内,用以受着该第一毛细结构及该第二毛细结构的引导而流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均温板包含一盖体与一壳体,该壳体与该盖体相互密封,并于该壳体与该盖体之间形成该内腔室,其中该第一接头形成于该盖体背对该内腔室的一面,该第一毛细结构包含一第一片体,该第一片体直接形成于该壳体面向该盖体的一面。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立体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毛细结构的该第一片体直接叠合于该第二毛细结构的该第二区段与该壳体之间。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立体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毛细结构包含一第二片体,该第二片体直接形成于该盖体面向该壳体的一面;以及该第二毛细结构的该第一区段的一部分位于该内腔室内,且接触该第一毛细结构的该第一片体或该第二片体。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接头套接且围绕该第一接头,且该第二接头直接接触该均温板。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立体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含:至少一焊料接合部,围绕该第一接头的周缘,且封闭地填充至该第一接头、该第二接头与该均温板之间的间隔内。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立体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接头连接且围绕该管体的该端,且自该管体的该端朝远离该管体及该第一接头的方向逐渐外扩,使得该第二接头围绕出一锥状空间,其中该锥状空间的最大口径大于该管内空间的最大口径。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散热装置,还包含:一鳍片组,包含多个散热鳍片,所述多个散热鳍片彼此平行且间隔并列,且同时受到该热管所贯穿。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热管呈直线状、L字形与U字形其中之一。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两个第一鳍片组,间隔地位于该均温板上,所述两个第一鳍片组中的每一者包含多个第一散热鳍片,该至少一热管的数量为多个,每一所述多个热管具有一长轴方向,该长轴方向垂直通过该均温板的顶面,所述多个第一散热鳍片沿该长轴方向间隔并列,所述多个热管包含至少一第一热管以及至少一第二热管,所述两个第一鳍片组其中一者的所述多个第一散热鳍片受到该至少一第一热管所垂直贯穿,所述两个第一鳍片组其中另一者的所述多
个第一散热鳍片受到该至少一第二热管所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志伟张天曜郭哲玮庄翔智黄俊玮张正儒
申请(专利权)人:春鸿电子科技重庆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