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山地水土流失治理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1985672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20 02:0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山地水土流失治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绘制治理地区的等高线,沿着等高线开挖沟渠;B、在沟渠中浇筑混凝土基座,在混凝土基座内插接预制的混凝土插块,混凝土插块上设置有挂孔,相邻沟渠中的混凝土插块之间绑扎纵向铺设的稻草绳,稻草绳固定在挂孔上,相邻稻草绳之间绑扎有若干条横向铺设的稻草绳,全部稻草绳交叉铺设划分出栽种网格;C、在栽种网格内施加有机肥,然后覆盖土层,浇水后静置7~10天;D、在栽种网格中移栽乔木类树苗,在相邻栽种网格之间播撒灌木类种子;E、进行后期的树木养护。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改进现有技术的不足,减少水土流失治理过程的土石方作业量,有效的降低治理成本。有效的降低治理成本。有效的降低治理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山地水土流失治理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环境治理
,尤其是一种山地水土流失治理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由于气候的变化和人为因素对植被的破坏,全国很多地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问题。近些年来,广大技术人员对水土流失治理的研究从未中断,提出了许多有效的方法。例如,马好在《迁西县经济林坡地水土流失治理技术及效果》(河北林业科技)一文中介绍了名为“围山转”的坡地水土流失治理方法。虽然这种治理方法效果明显,但是其土石方作业量大,治理过程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山地水土流失治理方法,能够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减少水土流失治理过程的土石方作业量,有效的降低治理成本。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5]一种山地水土流失治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6]A、绘制治理地区的等高线,沿着等高线开挖深度为30~50cm、宽度为10~25cm的沟渠,相邻沟渠的间距不小于25m;
[0007]B、在沟渠中浇筑混凝土基座,在混凝土基座内插接预制的混凝土插块,混凝土插块上设置有挂孔,相邻沟渠中的混凝土插块之间绑扎纵向铺设的稻草绳,稻草绳固定在挂孔上,相邻稻草绳之间绑扎有若干条横向铺设的稻草绳,全部稻草绳交叉铺设划分出栽种网格;
[0008]C、在栽种网格内按照600~900公斤/亩施加有机肥,然后覆盖至少10cm厚的土层,浇水后静置7~10天;
[0009]D、在栽种网格中移栽乔木类树苗,在相邻栽种网格之间播撒灌木类种子;
[0010]E、进行后期的树木养护。
[0011]作为优选,步骤B中,所述混凝土基座包括底面的斜面部,斜面部朝向坡顶的一侧高度高于朝向坡底的一侧高度,斜面部上设置有两条相互平行限位凸缘,斜面部位于两个限位凸缘之间的区域均匀设置有若干个第一通孔,混凝土基座的侧壁上设置有若干个第二通孔,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内安装有滤网。
[0012]作为优选,混凝土基座朝向坡顶一侧的侧壁上设置有若干个凸台,凸台位于相邻的第二通孔之间,凸台的表面设置有凹槽,凹槽的深度由中间至两端逐渐加大。
[0013]作为优选,步骤B中,所述混凝土插块的底面设置有与第一通孔相适配的第一凸起部,混凝土插块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与第二通孔相适配的第二凸起部;根据预设的栽种网格尺寸,将混凝土插块插接在混凝土基座内的对应位置,同时与第一通孔或第二通孔插接配合。
[0014]作为优选,步骤E中,在后期树木养护过程中,若某区域的土壤平均含水量连续7天
超过设定上限阈值,则使用混凝土插块对该区域上方混凝土基座中朝向坡底一侧的部分第二通孔进行插接封堵;若后区域的土壤平均含水量连续7天低于设定下限阈值,则使用混凝土插块对该区域下方混凝土基座中朝向坡顶一侧的部分第二通孔进行插接封堵;若该区域24小时内的平均降水量大于设定阈值,则使用混凝土插块插接封堵部分第一通孔。
[0015]作为优选,步骤D中,相邻栽种网格的交界处至少保留0.8m的宽度用于种植灌木类作物。
[0016]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有益效果在于:本专利技术仅需要沿地势开挖若干个沟渠,不需要其它额外的土石方作业,大大降低了土石方作业量。在后续的树木养护过程中,根据土壤墒情和降水量,可以通过改变混凝土插块的插接位置和增减其安装数量,实现不同栽种网格土壤墒情的精确调节。使用稻草绳铺设栽种网格,不仅成本低而且稻草绳可以在土壤中自然分解,后期不需要拆除。混凝土基座上的凸台可以对沟渠边缘的土壤进行有效的限位保持。混凝土插块上的挂孔一方面用于捆绑稻草绳,另一方面便于后续对混凝土插块的拆装和移动。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个具体实施方式的原理图。
[0018]图2是本专利技术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混凝土基座的结构图。
[0019]图3是本专利技术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混凝土插块的结构图。
[0020]图中:1、混凝土基座;2、混凝土插块;3、挂孔;4、稻草绳;5、斜面部;6、限位凸缘;7、第一通孔;8、第二通孔;9、滤网;10、凸台;11、凹槽;12、第一凸起部;13、第二凸起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21]参照图1

3,本专利技术一个具体实施方式包括以下步骤:
[0022]A、绘制治理地区的等高线,沿着等高线开挖深度为30~50cm、宽度为10~25cm的沟渠,相邻沟渠的间距不小于25m;
[0023]B、在沟渠中浇筑混凝土基座1,在混凝土基座1内插接预制的混凝土插块2,混凝土插块2上设置有挂孔3,相邻沟渠中的混凝土插块2之间绑扎纵向铺设的稻草绳4,稻草绳4固定在挂孔3上,相邻稻草绳4之间绑扎有若干条横向铺设的稻草绳4,全部稻草绳4交叉铺设划分出栽种网格;
[0024]C、在栽种网格内按照600~900公斤/亩施加有机肥,然后覆盖至少10cm厚的土层,浇水后静置7~10天;
[0025]D、在栽种网格中移栽乔木类树苗,在相邻栽种网格之间播撒灌木类种子;
[0026]E、进行后期的树木养护。
[0027]步骤B中,所述混凝土基座1包括底面的斜面部5,斜面部5朝向坡顶的一侧高度高于朝向坡底的一侧高度,斜面部5上设置有两条相互平行限位凸缘6,斜面部5位于两个限位凸缘6之间的区域均匀设置有若干个第一通孔7,混凝土基座1的侧壁上设置有若干个第二通孔8,第一通孔7和第二通孔8内安装有滤网9。
[0028]所述混凝土基座1朝向坡顶一侧的侧壁上设置有若干个凸台10,凸台10位于相邻的第二通孔8之间,凸台10的表面设置有凹槽11,凹槽11的深度由中间至两端逐渐加大。
[0029]步骤B中,所述混凝土插块2的底面设置有与第一通孔7相适配的第一凸起部12,混凝土插块2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与第二通孔8相适配的第二凸起部13;根据预设的栽种网格尺寸,将混凝土插块2插接在混凝土基座1内的对应位置,同时与第一通孔7或第二通孔8插接配合。
[0030]步骤E中,在后期树木养护过程中,若某区域的土壤平均含水量连续7天超过设定上限阈值,则使用混凝土插块2对该区域上方混凝土基座1中朝向坡底一侧的部分第二通孔8进行插接封堵;若后区域的土壤平均含水量连续7天低于设定下限阈值,则使用混凝土插块2对该区域下方混凝土基座1中朝向坡顶一侧的部分第二通孔8进行插接封堵;若该区域24小时内的平均降水量大于设定阈值,则使用混凝土插块2插接封堵部分第一通孔7。
[0031]步骤D中,相邻栽种网格的交界处至少保留0.8m的宽度用于种植灌木类作物。
[0032]将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方法在张家口怀来县山地进行实验治理,相比于现有的“围山转”治理方法,土石方作业量可降低约70%,整体治理成本可降低约40%。
[0033]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山地水土流失治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A、绘制治理地区的等高线,沿着等高线开挖深度为30~50cm、宽度为10~25cm的沟渠,相邻沟渠的间距不小于25m;B、在沟渠中浇筑混凝土基座(1),在混凝土基座(1)内插接预制的混凝土插块(2),混凝土插块(2)上设置有挂孔(3),相邻沟渠中的混凝土插块(2)之间绑扎纵向铺设的稻草绳(4),稻草绳(4)固定在挂孔(3)上,相邻稻草绳(4)之间绑扎有若干条横向铺设的稻草绳(4),全部稻草绳(4)交叉铺设划分出栽种网格;C、在栽种网格内按照600~900公斤/亩施加有机肥,然后覆盖至少10cm厚的土层,浇水后静置7~10天;D、在栽种网格中移栽乔木类树苗,在相邻栽种网格之间播撒灌木类种子;E、进行后期的树木养护。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山地水土流失治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B中,所述混凝土基座(1)包括底面的斜面部(5),斜面部(5)朝向坡顶的一侧高度高于朝向坡底的一侧高度,斜面部(5)上设置有两条相互平行限位凸缘(6),斜面部(5)位于两个限位凸缘(6)之间的区域均匀设置有若干个第一通孔(7),混凝土基座(1)的侧壁上设置有若干个第二通孔(8),第一通孔(7)和第二通孔(8)内安装有滤网(9)。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山地水土流失治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基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会涛
申请(专利权)人:河北省科学院地理科学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