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作用无困油叶片泵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964620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20 00: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单作用无困油叶片泵,包括转轴、转子和定子,所述转子位于定子内部,所述转轴穿过转子并与转子固定连接,所述转子上设有若干沿径向开设的第一叶片槽和第二叶片槽,所述第一叶片槽内沿径向滑动设有第一叶片,且所述第一叶片在第一叶片槽内沿转子的周向可摆动,所述第二叶片槽内沿径向滑动设有第二叶片,所述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在转子的圆周方向上均匀分布,且所述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的外端均与定子的内壁抵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单作用无困油叶片泵能够从根本上避免困油现象的发生,从而降低叶片泵的振动和噪声。从而降低叶片泵的振动和噪声。从而降低叶片泵的振动和噪声。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单作用无困油叶片泵


[0001]本技术涉及叶片泵
,具体是涉及一种单作用无困油叶片泵。

技术介绍

[0002]泵是系统的动力源,其输出流量的均匀性对系统的性能有着重要影响。低噪声传动甚至是静音传动是液压传动的发展方向之一,同时为了工作环境的舒适性以及供油系统的可靠性,迫切希望降低泵的噪声和减小振动。
[0003]现有中国专利申请公布号为CN104500390A的专利公开了一种现有叶片泵的叶片结构,具体是公开了一种单作用叶片泵,包括叶片和端盖,还包括转子和定子,在端盖内设置有定子,在定子内设置有转子,在转子上设置有若干叶片槽,在叶片槽内设置有能够滑动的叶片。现有的叶片直接活动设置于叶片槽中,叶片在活动时,与叶片槽碰撞会产生振动,伴随有噪声。
[0004]而且,现有的叶片的横截面普遍为长条形结构,无论是液压系统中的叶片泵还是发动机润滑系统中的叶片泵,叶片泵过渡腔内,一部分油液困在两个叶片所形成的封闭油腔内,既不与吸油腔相通,也不与压油腔相通。当封闭油腔的容积由大变小时油液受挤压经缝隙溢出,这不仅使压力增高,叶片泵轴承受周期性的压力冲击,而且会导致油液发热;当封闭油腔的容积由小变大时,又会因无油液补充而形成局部真空和气穴,出现气蚀现象,引起振动和噪声。这种因封闭容积大小发生变化而导致的压力冲击和产生气蚀的现象称为困油现象。叶片泵的困油现象正是造成叶片泵产生振动和噪声的主要原因之一。
[0005]目前,行业内为解决叶片泵的困油问题,普遍采用在配流盘上开减振槽的方式,使过渡腔内的密闭容腔容积不再困死,使油液能够从减振槽处溢流出去,从而达到解决困油的目的。但是,通过溢流的方式来解决困油现象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叶片泵的容积效率,它并没有从困油的机理上去解决困油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0006]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旨在提供一种能够从根本上避免困油现象发生的单作用无困油叶片泵,从而降低叶片泵的振动和噪声。
[0007]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0008]一种单作用无困油叶片泵,包括转轴、转子和定子,所述转子位于定子内部,所述转轴穿过转子并与转子固定连接,所述转子上设有若干沿径向开设的第一叶片槽和第二叶片槽,所述第一叶片槽内沿径向滑动设有第一叶片,且所述第一叶片在第一叶片槽内沿转子的周向可摆动,所述第二叶片槽内沿径向滑动设有第二叶片,所述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在转子的圆周方向上均匀分布,且所述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的外端均与定子的内壁抵接。
[0009]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的转子圆周上设有叶片槽、叶片槽内滑动设置常规长条形叶片的设计,本技术对叶片槽和叶片结构进行了设计改进,首先将叶片结构设计成不同于常规叶片的第一叶片结构,同时对常规叶片在叶片槽内滑动的运动方式也进行改进,设计
成第一叶片在叶片槽内可沿径向滑动、且可沿周向轻微摆动的运动方式,使得第一叶片与叶片槽之间形成的密闭容腔中的容积可以实现自动调节,从而来解决叶片与叶片槽之间形成的密闭容腔困油的问题;再者,在同一个转子圆周上,同时使用常规叶片即第二叶片和新设计的叶片结构即第一叶片相结合的方式,相较于全部使用第一叶片的结构,由于第一叶片的摆动运动形式,造成叶片泵在运行时,转子与叶片、定子之间的配合稳定性不够,因此采用两种叶片结构相结合的方式,使得转子与叶片之间的配合更稳定,进一步的,采用新设计的叶片和常规叶片在转子圆周上均匀分布的结构,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使得叶片泵运行更稳定,且能更好地避免困油现象的发生。
[0010]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一叶片包括燕尾形的叶尾和长条形的叶身,燕尾形叶尾的两个端部与第一叶片槽的内壁滑动贴合,所述叶身可以叶尾为中心在第一叶片槽内周向摆动,所述叶身的端部伸出第一叶片槽并与定子的内壁抵接。采用燕尾形的叶片结构,使得第一叶片能够在第一叶片槽内同时做径向滑动和轻微周向摆动运动,这种特殊的运动形式,使得第一叶片与第一叶片槽形成的密闭容腔的容积可以实现自动调节,从而达到从根本上消除困油现象的目的,具有减振降噪、减小压力脉动的作用;并且,相较于常规叶片泵通过配流盘的减振槽解决困油问题的方式,本技术不会降低叶片泵的容积效率。
[0011]再改进,所述叶身的侧面开设有泄油槽,设置此泄油槽,使得第一叶片避免受油压作用而产生反复摆动,叶片的运动更稳定,从而减小振动和降低噪声。
[0012]进一步的,所述泄油槽沿叶身的长度方向开设,第一叶片与第一叶片槽形成的密闭容腔与泄油槽相连通,可通过泄油槽排出密闭容腔中的油液,解决密闭容腔困油问题,同时使得第一叶片避免受油压作用产生反复摆动,减小振动和降低噪声。
[0013]再改进,燕尾形叶尾的曲线形状采用莱洛三角形曲线形状。相较于一般的曲线形状,采用莱洛三角形曲线形状后,叶片的性能更优。
[0014]再改进,所述叶尾的尾部设有凹部,在同样容积的情况下,设计成凹部能减少叶片槽的深度,并让叶片槽根部的油压能更均匀地作用在叶尾上。
[0015]再改进,所述叶尾的凹部的两侧对称设有两个弧形面,两个所述弧形面始终与第一叶片槽的内壁活动贴合,具体是弧形面与第一叶片槽的内壁径向滑动贴合和周向轻微摆动贴合。
[0016]作为本技术的另一种改进,所述第一叶片槽内设有叶片套,所述第一叶片沿转子径向滑动设置于叶片套内,且所述第一叶片在叶片套内沿周向可摆动。通过使用叶片套,使得第一叶片在叶片槽内进行活动时,与叶片槽碰撞产生的振动和噪声被叶片套削弱,从而降低叶片泵的振动和噪声。
[0017]再改进,所述叶片套外壁上对称设有卡块,所述转子上设有与卡块相匹配的卡槽。由于叶片套是配合在转子上使用的,卡块的设计是为了与转子进行嵌合相配,进一步固定叶片套在转子上的位置。
[0018]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一叶片与第二叶片在转子的圆周上每隔一个分布,从而使得每个叶片与叶片槽之间形成的密闭容腔在非正常压力脉动下都能自我调节密闭容腔的容积,达到消除困油现象的目的。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技术单作用无困油叶片泵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本技术中的转子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3为本技术中的叶片腔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4为本技术中的密闭容器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5为本技术中的叶片套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6为本技术中的第一叶片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7为本技术中的燕尾形叶片结构的设计图。
[0026]附图中,1、泵体;2、转轴;3、定子;4、转子;4.1、第一叶片槽;4.2、第二叶片槽;4.3、卡槽;5、第一叶片;5.1、叶尾;5.1.1、凹部;5.1.2、弧形面;5.2、叶身;5.3、泄油槽;6、第二叶片;7、叶片套;7.1、U型叶片槽;7.2、卡块;8、密闭容腔;9、叶片腔。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单作用无困油叶片泵,包括转轴(2)、转子(4)和定子(3),所述转子(4)位于定子(3)内部,所述转轴(2)穿过转子(4)并与转子(4)固定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4)上设有若干沿径向开设的第一叶片槽(4.1)和第二叶片槽(4.2),所述第一叶片槽(4.1)内沿径向滑动设有第一叶片(5),且所述第一叶片(5)在第一叶片槽(4.1)内沿转子的周向可摆动,所述第二叶片槽(4.2)内沿径向滑动设有第二叶片(6),所述第一叶片(5)和第二叶片(6)在转子的圆周方向上均匀分布,且所述第一叶片(5)和第二叶片(6)的外端均与定子(3)的内壁抵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作用无困油叶片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叶片(5)包括燕尾形的叶尾(5.1)和长条形的叶身(5.2),燕尾形叶尾(5.1)的两个端部与第一叶片槽(4.1)的内壁滑动贴合,所述叶身(5.2)可以叶尾(5.1)为中心在第一叶片槽(4.1)内周向摆动,所述叶身(5.2)的端部伸出第一叶片槽(4.1)并与定子(3)的内壁抵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单作用无困油叶片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叶身(5.2)的侧面开设有泄油槽(5.3)。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单作用无困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毅罗力成曹思源赵伟南陈永龙谭大鹏姚立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圣龙智能汽车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