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联型多级屏蔽泵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958845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19 22: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屏蔽泵,尤其涉及一种串联型多级屏蔽泵。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叶轮串联分布在屏蔽电机的两侧,通过设置内部通道减少泵体外部循环管路,同时提高电机的散热。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机壳,设置于机壳内的定子组件和转子组件;固定于机壳两端的前轴承座和后轴承座;固定于前轴承座一侧的吸入段壳体;以及固定于后轴承座一侧的排液段壳体;所述转子组件的转轴前端与前轴承座转动连接,其后端与后轴承座转动连接。动连接。动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串联型多级屏蔽泵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屏蔽泵,尤其涉及一种串联型多级屏蔽泵。

技术介绍

[0002]现有技术中,屏蔽泵为了增加介质的排液压力和提高扬程,常将多级叶轮放置于电机一端形成多级屏蔽泵,但是由于叶轮级数增加,泵的悬臂增长,导致泵振动值超标,泵轴存在较大的断裂风险,严重影响泵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出了一种串联型多级屏蔽泵,将叶轮串联分布在屏蔽电机的两侧,通过设置内部通道减少泵体外部循环管路,同时提高电机的散热。
[0004]本技术所述的串联型多级屏蔽泵包括机壳,设置于机壳内的定子组件和转子组件;固定于机壳两端的前轴承座和后轴承座;固定于前轴承座一侧的吸入段壳体;以及固定于后轴承座一侧的排液段壳体;所述转子组件的转轴前端与前轴承座转动连接,其后端与后轴承座转动连接;所述转子组件、机壳、定子组件与前轴承座合围形成前腔,所述转子组件、机壳、定子组件与后轴轴承座合围形成后腔;所述前轴承座上设有与前腔连通的第一通过孔,所述后轴承座上设有与后腔连通的第二通过孔;所述吸入段壳体上设有进液口,所述排出段壳体上设有排液口,所述吸入段壳体和排液段壳体内均设置与转轴固定连接的叶轮组;所述转轴内设有连通前腔与后腔的主通道。
[0005]工作时,介质由进液口吸入,经吸入段壳体内叶轮组加压,通过前轴承座上的第一通过孔进入前腔,然后顺转轴上的主通道进入后腔,并通过后轴承座上的第二通过孔由排液段壳体内的叶轮组再次加压,最终由排液口排出。由于设置前腔、后腔以及主通道,电机产生的热量随介质流动被带走,提高了电机的散热性能,同时避免了设置外部介质流通管路,降低了泄露风险。
[0006]优选的,所述排液段壳体一侧设有与转轴转动连接的辅助轴承座,所述辅助轴承座外侧设有与所述排液段壳体密闭连接的末级中段壳体,位于末级中段壳体内的转轴上套设有平衡盘,平衡盘一侧固定动平衡环,所述平衡盘、动平衡环将末级中段壳体分隔为前平衡腔和后平衡腔,所述排液段壳体上设有与前平衡腔连通的第三通过孔,所述转轴内设有连接主通道与后平衡腔的辅助通道。
[0007]受叶轮组增压影响,叶轮组前后两端产生的压差较大,第三通过孔可连通排液口处介质与前平衡腔,辅助通道可连通叶轮前端的后腔内介质与后平衡腔,前平衡腔与后平衡腔由平衡盘及动平衡环隔开,存在压差时介质可通过流动实现压力的动态平衡,进而实现转轴轴向力的调节。
[0008]优选的,还包括固定于所述辅助轴承座上的静平衡环,所述静平衡环与所述动平衡环相对设置。
[0009]存在压差时介质可通过静平衡环与动平衡环的间隙流动实现前平衡腔与后平衡
腔内压力的动态平衡,进而实现转轴轴向力的调节。
[0010]优选的,所述吸入段壳体与机壳以及末级中段壳体与机壳均设有用于紧固的穿杠。
[0011]优选的,所述机壳上设有接线盒。
[0012]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将叶轮串联分布在屏蔽电机的两侧,降低泵振动值;通过设置内部通道减少泵体外部循环管路,同时提高电机的散热;通过设置前平衡腔与后平衡腔调节转轴轴向力。
附图说明
[0013]图1是一种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0014]图中:1、机壳;2、定子组件;3、转子组件;4、前轴承座;5、后轴承座;6、吸入段壳体;7、排液段壳体;8、转轴;9、前腔;10、后腔;11、第一通过孔;12、第二通过孔;13、进液口;14、排液口;15、叶轮组;16、主通道;17、辅助轴承座;18、末级中段壳体;19、平衡盘;20、动平衡环;21、前平衡腔;22、前平衡腔;23第三通过孔;24、辅助通道;25、静平衡环;26、穿杠;27、接线盒。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0016]如图1所示,本技术所述的串联型多级屏蔽泵包括机壳1,设置于机壳1内的定子组件2和转子组件3;固定于机壳1两端的前轴承座4和后轴承座5;固定于前轴承座4一侧的吸入段壳体6;以及固定于后轴承座5一侧的排液段壳体7;所述转子组件3的转轴8前端与前轴承座4转动连接,其后端与后轴承座5转动连接;所述转子组件3、机壳1、定子组件2与前轴承座4合围形成前腔9,所述转子组件3、机壳1、定子组件2与后轴轴承座5合围形成后腔10;所述前轴承座4上设有与前腔9连通的第一通过孔11,所述后轴承座5上设有与后腔10连通的第二通过孔12;所述吸入段壳体6上设有进液口13,所述排出段壳体7上设有排液口14,所述吸入段壳体6和排液段壳体7内均设置与转轴8固定连接的叶轮组15;所述转轴8内设有连通前腔9与后腔10的主通道16。所述机壳1上设有接线盒27。
[0017]工作时,介质由进液口吸入,经吸入段壳体内叶轮组加压,通过前轴承座上的第一通过孔进入前腔,然后顺转轴上的主通道进入后腔,并通过后轴承座上的第二通过孔由排液段壳体内的叶轮组再次加压,最终由排液口排出。由于设置前腔、后腔以及主通道,电机产生的热量随介质流动被带走,提高了电机的散热性能,同时避免了设置外部介质流通管路,降低了泄露风险。
[0018]受叶轮组增压影响,叶轮组前后两端产生的压差较大,为实现转轴轴向力的调节,在排液段壳体7一侧设有与转轴8转动连接的辅助轴承座17,在辅助轴承座17外侧设有与所述排液段壳体7密闭连接的末级中段壳体18,位于末级中段壳体18内的转轴8上套设有平衡盘19,平衡盘19一侧固定动平衡环20,辅助轴承座17一侧固定静平衡环25,所述静平衡环25与所述动平衡环20相对设置,平衡盘19、动平衡环20以及静平衡环25将末级中段壳体18分隔为前平衡腔21和后平衡腔22,所述排液段壳体7上设有与前平衡腔21连通的第三通过孔23,所述转轴8内设有连接主通道16与后平衡腔22的辅助通道24。
[0019]具体的,第三通过孔可连通排液口处介质与前平衡腔,辅助通道可连通叶轮前端的后腔内介质与后平衡腔,前平衡腔与后平衡腔由平衡盘、动平衡环以及静平衡环隔开,存在压差时介质可通过静平衡环与动平衡环的间隙流动实现前平衡腔与后平衡腔内压力的动态平衡,进而实现转轴轴向力的调节。
[0020]为增强吸入段壳体6、排液段壳体7以及末级中段壳体17的牢固性,在吸入段壳体6与机壳1以及末级中段壳体17与机壳1均设有用于紧固的穿杠25。
[0021]当然,上述内容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对本技术的实施例范围。本技术也并不仅限于上述举例,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技术的实质范围内所做出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归属于本技术的专利涵盖范围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串联型多级屏蔽泵,包括机壳(1),设置于机壳(1)内的定子组件(2)和转子组件(3),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定于机壳(1)两端的前轴承座(4)和后轴承座(5);固定于前轴承座(4)一侧的吸入段壳体(6);以及固定于后轴承座(5)一侧的排液段壳体(7);所述转子组件(3)的转轴(8)前端与前轴承座(4)转动连接,其后端与后轴承座(5)转动连接;所述转子组件(3)、机壳(1)、定子组件(2)与前轴承座(4)合围形成前腔(9),所述转子组件(3)、机壳(1)、定子组件(2)与后轴承座(5)合围形成后腔(10);所述前轴承座(4)上设有与前腔(9)连通的第一通过孔(11),所述后轴承座(5)上设有与后腔(10)连通的第二通过孔(12);所述吸入段壳体(6)上设有进液口(13),所述排液段壳体(7)上设有排液口(14),所述吸入段壳体(6)和排液段壳体(7)内均设置与转轴(8)固定连接的叶轮组(15);所述转轴(8)内设有连通前腔(9)与后腔(10)的主通道(1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串联型多级屏蔽泵,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院军任珂
申请(专利权)人:淄博鲁明泵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