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炭罐防护配置结构和摩托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922903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15 13: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摩托车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摩托车炭罐防护配置结构,包括车架、炭罐和摇架;所述车架包括上支撑管、下支撑管、左侧座支管、右侧座支管、左侧弯曲连接管、右侧弯曲连接管、左侧延伸支管和右侧延伸支管;所述左侧延伸支管与左侧弯曲连接管之间、右侧延伸支管与右侧弯曲连接管之间均具有三角连接遮挡部;所述摇架通过枢轴连接在所述左侧弯曲连接管和右侧弯曲连接管之间且可上下摆动;炭罐与所述上支撑管的末端连接且位于两个所述三角连接遮挡部之间,并延伸至所述摇架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摩托车炭罐防护配置结构可以充分利用摩托车自有零件实现对炭罐的保护,避免飞石、泥水、丛草等对炭罐的损坏;而且整体结构紧凑,利用率高效。用率高效。用率高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摩托车炭罐防护配置结构和摩托车


[0001]本技术涉及摩托车
,特别是涉及一种摩托车炭罐防护配置结构和摩托车。

技术介绍

[0002]越野摩托车使用的路况复杂,飞石冲击、杂草剐蹭等不可避免,因此,性能件(如节流阀体)、脆弱件(如炭罐)等均需得到有效的保护。由于越野车特有因素,其它各零部件均需布置较高,故炭罐在摩托车整车上的可布置空间十分有限,只能对其进行较低位置的布置。但是炭罐作为环保关键件,对燃油蒸发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一旦损坏,对排放将会造成影响,故此,需考虑其保护措施。然而现有的越野摩托车对炭罐防护性依然比较差,飞石冲击、泥水飞溅、杂草剐蹭等状况依然对炭罐有所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了现有技术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充分利用摩托车自有零件实现对炭罐的保护的摩托车炭罐防护配置结构,还提供一种具有该摩托车炭罐防护配置结构的摩托车。
[0004]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方案:
[0005]摩托车炭罐防护配置结构,包括车架、炭罐和摇架;所述车架包括:
[0006]上支撑管、下支撑管;
[0007]左侧座支管、右侧座支管;所述上支撑管的末端左右两侧分别与所述左侧座支管、右侧座支管连接;所述左侧座支管的末端、右侧座支管的末端均向所述上支撑管的后方延伸;
[0008]左侧弯曲连接管、右侧弯曲连接管;所述上支撑管的末端左侧和下支撑管的末端左侧之间连接有所述左侧弯曲连接管;所述上支撑管的末端右侧和下支撑管的末端右侧之间连接有所述右侧弯曲连接管
[0009]左侧延伸支管、右侧延伸支管,所述左侧延伸支管连接在所述左侧座支管与所述左侧弯曲连接管之间;所述右侧延伸支管连接在所述右侧座支管与所述右侧弯曲连接管之间;所述左侧延伸支管与左侧弯曲连接管之间、右侧延伸支管与右侧弯曲连接管之间均具有三角连接遮挡部;
[0010]所述摇架通过枢轴连接在所述左侧弯曲连接管和右侧弯曲连接管之间且可上下摆动;
[0011]所述炭罐与所述上支撑管的末端连接且位于两个所述三角连接遮挡部之间,并延伸至所述摇架内。
[0012]进一步地,所述摩托车炭罐防护配置结构还包括发动机和空滤器;所述上支撑管、下支撑管、左侧弯曲连接管以及上支撑管、下支撑管、右侧弯曲连接管均围合形成第一三角区域;所述左侧座支管、左侧弯曲连接管、左侧延伸支管以及右侧座支管、右侧弯曲连接管、
右侧延伸支管均围合形成第二三角区域;所述发动机设于两个所述第一三角区域之间且位于所述炭罐的前方;所述空滤器设于两个所述第二三角区域之间且位于所述炭罐的上方。
[0013]进一步地,所述空滤器的下方设有位于所述炭罐后方的挡泥防护部。
[0014]进一步地,所述炭罐的下端设有防护遮挡罩。
[0015]进一步地,所述车架还包括主梁连接管;所述上支撑管的首端与所述主梁连接管的上端相连接;所述上支撑管的末端向所述主梁连接管的后方倾斜向下延伸;所述下支撑管的首端与所述主梁连接管的中下相连接;所述下支撑管的末端向所述主梁连接管的后方倾斜向下延伸;所述上支撑管与所述主梁连接管之间形成的夹角比所述下支撑管与所述主梁连接管之间形成的夹角大;
[0016]所述左侧座支管的末端、右侧座支管的末端均向所述上支撑管的后方倾斜向上延伸;
[0017]所述左侧座支管的末端、右侧座支管的末端分别具有左侧支撑延伸段和右侧支撑延伸段;
[0018]所述左侧延伸支管的末端和右侧延伸支管的末端分别具有左侧连接延伸段和右侧连接延伸段;
[0019]所述左侧延伸支管的首端与所述左侧弯曲连接管连接;所述左侧连接延伸段与所述左侧支撑延伸段紧靠密封连接;
[0020]所述右侧延伸支管的首端与所述右侧弯曲连接管连接;所述右侧连接延伸段与所述右侧支撑延伸段紧靠密封连接。
[0021]进一步地,所述上支撑管的末端具有弧度向下延伸的弧度延伸段;所述弧度延伸段的首端左右两侧分别与所述左侧座支管、右侧座支管连接;所述弧度延伸段的末端左右两侧分别与所述左侧弯曲连接管、右侧弯曲连接管连接。
[0022]进一步地,所述弧度延伸段的首端与所述摇架之间连接有位于所述炭罐后方的减震弹簧件;所述减震弹簧件的上端与所述弧度延伸段的首端相铰接;所述减震弹簧件的下端倾斜向下延伸且与所述摇架连接;所述减震弹簧件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炭罐的中心轴线相平行。
[0023]进一步地,所述左侧弯曲连接管包括左侧弧形弯曲段和左侧C形弯曲段;所述左侧弧形弯曲段的一端与所述上支撑管的末端的左侧连接,另一端向所述上支撑管的末端后下方内圆弧延伸且与所述左侧C形弯曲段的一端连接;所述左侧C形弯曲段的另一端向所述下支撑管的末端延伸且与所述下支撑管的末端相连接;所述右侧弯曲连接管包括右侧弧形弯曲段和右侧C形弯曲段;所述右侧弧形弯曲段的一端与所述上支撑管的末端的右侧连接,另一端向所述上支撑管的末端后下方内圆弧延伸且与所述右侧C形弯曲段的一端连接;所述右侧C形弯曲段的另一端向所述下支撑管的末端延伸且与所述下支撑管的末端相连接。
[0024]进一步地,所述左侧弯曲连接管和右侧弯曲连接管连通有与所述上支撑管的末端连接的支撑横管;所述左侧弯曲连接管和右侧弯曲连接管分别与所述下支撑管相连通;所述炭罐具有通气管,所述通气管与所述支撑横管相连通。
[0025]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摩托车,所述摩托车包括车体和如上述所述的摩托车炭罐防护配置结构。
[0026]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优点:
[0027]1、本技术利用车架与摇架对炭罐进行合理地排位布置,将左侧延伸支管与左侧弯曲连接管之间、右侧延伸支管与右侧弯曲连接管之间设计成两个三角连接遮挡部,形成独特的遮挡结构,再将炭罐与上支撑管的末端进行连接固定,放置在两个三角连接遮挡部之间,并延伸至摇架内,利用车架的三角连接遮挡部、摇架对炭罐的左右方向形成有效的保护,充分利用摩托车自有零件实现对炭罐的保护,避免飞石、泥水、丛草等对炭罐的损坏。
[0028]2、本技术摩托车炭罐防护配置结构整体空间紧凑,合理布设车架与摇架的位置,为其它零件的布置提供了充足的可选区域,提高整车的利用率高。
附图说明
[0029]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30]图1是本技术的摩托车炭罐防护配置结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31]图2是本技术的炭罐在车架上的结构示意图。
[0032]图3是本技术的炭罐、减震弹簧件在车架上结构示意图。
[0033]图4是本技术的炭罐、空滤器在车架上的结构示意图。
[0034]图5是本技术的炭罐、发动机在车架上的结构示意图。
[0035]图中包括:
[0036]车架1、主梁连接管11、上支撑管12、弧度延伸段121、下支撑管13、左侧座支管14、左侧支撑延伸段141、右侧座支管15、右侧支撑延伸段151、左侧弯曲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摩托车炭罐防护配置结构,包括车架、炭罐和摇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包括:上支撑管、下支撑管;左侧座支管、右侧座支管;所述上支撑管的末端左右两侧分别与所述左侧座支管、右侧座支管连接;所述左侧座支管的末端、右侧座支管的末端均向所述上支撑管的后方延伸;左侧弯曲连接管、右侧弯曲连接管;所述上支撑管的末端左侧和下支撑管的末端左侧之间连接有所述左侧弯曲连接管;所述上支撑管的末端右侧和下支撑管的末端右侧之间连接有所述右侧弯曲连接管;左侧延伸支管、右侧延伸支管,所述左侧延伸支管连接在所述左侧座支管与所述左侧弯曲连接管之间;所述右侧延伸支管连接在所述右侧座支管与所述右侧弯曲连接管之间;所述左侧延伸支管与左侧弯曲连接管之间、右侧延伸支管与右侧弯曲连接管之间均具有三角连接遮挡部;所述摇架通过枢轴连接在所述左侧弯曲连接管和右侧弯曲连接管之间且可上下摆动;所述炭罐与所述上支撑管的末端连接且位于两个所述三角连接遮挡部之间,并延伸至所述摇架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炭罐防护配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摩托车炭罐防护配置结构还包括发动机和空滤器;所述上支撑管、下支撑管、左侧弯曲连接管以及上支撑管、下支撑管、右侧弯曲连接管均围合形成第一三角区域;所述左侧座支管、左侧弯曲连接管、左侧延伸支管以及右侧座支管、右侧弯曲连接管、右侧延伸支管均围合形成第二三角区域;所述发动机设于两个所述第一三角区域之间且位于所述炭罐的前方;所述空滤器设于两个所述第二三角区域之间且位于所述炭罐的上方。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摩托车炭罐防护配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滤器的下方设有位于所述炭罐后方的挡泥防护部。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炭罐防护配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炭罐的下端设有防护遮挡罩。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炭罐防护配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还包括主梁连接管;所述上支撑管的首端与所述主梁连接管的上端相连接;所述上支撑管的末端向所述主梁连接管的后方倾斜向下延伸;所述下支撑管的首端与所述主梁连接管的中下相连接;所述下支撑管的末端向所述主梁连接管的后方倾斜向下延伸;所述上支撑管与所述主梁连接管之间形成的夹角比所述下支撑管与所述主梁连接管之间形成的夹角大;所述左侧座支管的末端、右侧座支管的末端均向所述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邹科
申请(专利权)人:江门市大长江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