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变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912552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15 12:53
一种逆变器装置,有助于减小逆变器的配线的电感值和电阻值。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逆变器装置包括电容和基板,所述电容具有与电源的正极电连接的一端以及与电源的负极电连接的另一端,在所述基板上设置有用于释放所述电容蓄积的电荷的电阻,其中,在所述基板上设置有配线以及作为所述电阻的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所述配线将所述第一电阻和所述第二电阻以并联方式与所述电容电连接,所述配线包括公共部、第一输入部和第二输入部,所述电容的一端经由所述公共部与延伸至所述第一电阻的所述第一输入部电连接,且经由所述公共部与延伸至所述第二电阻的所述第二输入部电连接。阻的所述第二输入部电连接。阻的所述第二输入部电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逆变器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逆变器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在逆变器装置中,通常设置有电容和基板,为了防止触电事故等,有时会设置用于释放电容蓄积的电荷的放电电阻,并且,为了节省逆变器框体的内的空间,有时会将放电电阻配置在基板上。
[0003]例如,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相当于逆变器装置的电力转换装置中,在控制电路基板上就安装有用于释放电容所蓄积的电荷的放电电阻。
[0004]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6354433号公报
[0005]不过,在逆变器装置中,若用于将电容与放电电阻连接的配线的长度增大,则会导致装置整体的电感值和电阻值增大,从而导致开关元件断开或接通时的浪涌电流增大而造成不良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正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逆变器装置,有助于减小逆变器的配线的电感值和电阻值。
[000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逆变器装置,包括电容和基板,所述电容具有与电源的正极电连接的一端以及与电源的负极电连接的另一端,在所述基板上设置有用于释放所述电容蓄积的电荷的电阻,其中,在所述基板上设置有配线以及作为所述电阻的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所述配线将所述第一电阻和所述第二电阻以并联方式与所述电容电连接,所述配线包括公共部、第一输入部和第二输入部,所述电容的一端经由所述公共部与延伸至所述第一电阻的所述第一输入部电连接,且经由所述公共部与延伸至所述第二电阻的所述第二输入部电连接。
[0008]根据本技术的逆变器装置,在基板上设置有配线以及作为电阻的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因此,与将第一电阻及第二电阻设置在基板外并利用配线将第一电阻及第二电阻连接于基板的情况相比,有助于节省逆变器框体内的空间;并且,配线包括公共部、第一输入部和第二输入部,电容的一端经由公共部与延伸至第一电阻的第一输入部电连接,且经由公共部与延伸至第二电阻的第二输入部电连接,因此,与分别设置将第一输入部与电容连接的连接部以及将第二输入部与电容连接的连接部的情况相比,能缩短配线的总长度,有助于减小配线的电感值和电阻值;并且,配线将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以并联方式与电容电连接,因此,即使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中的一方损坏,也能通过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中的另一方释放电容蓄积的电荷,从而提高安全性。
[0009]此外,在本技术的逆变器装置中,优选在所述基板上存在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沿所述基板的面内方向排列,所述第一电阻设置在所述第一区域内,所述第二电阻设置在所述第二区域内,所述第二区域比所述第一区域远离所
述基板与所述电容之间的电连接部,所述第二输入部位于所述第一区域与所述第二区域之间。
[0010]根据本技术的逆变器装置,在基板上存在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沿基板的面内方向排列,第一电阻设置在第一区域内,第二电阻设置在第二区域内,第二区域比第一区域远离基板与电容之间的电连接部,第二输入部位于第一区域与第二区域之间,因此,与第二输入部设置于其它位置的情况相比,能缩短配线的总长度,从而减小配线的电感值和电阻值。
[0011]此外,在本技术的逆变器装置中,优选在所述第一区域与所述第二区域之间设置有使所述第一电阻与所述第二电阻隔开的绝缘部,所述第二输入部相对于所述绝缘部位于与所述第一区域相反的一侧。
[0012]此外,在本技术的逆变器装置中,优选所述基板与所述电容通过螺钉而电连接。
[0013]根据本技术的逆变器装置,基板与电容通过螺钉而电连接,因此,与通过配线将基板与电容电连接的情况相比,容易简化连接作业,且能缩短基板与电容之间的配线长度。
[0014]此外,在本技术的逆变器装置中,优选所述公共部从所述基板与所述电容之间的电连接部沿所述第一区域的周缘延伸至所述第一输入部,所述第一输入部沿所述第一区域的周缘延伸至所述第二输入部。
[0015]根据本技术的逆变器装置,公共部从基板与电容之间的电连接部沿第一区域的周缘延伸至第一输入部,第一输入部沿第一区域的周缘延伸至第二输入部,因此,在基板内,第一区域与配线接近,即使是狭窄的区域,也能配置第一区域和配线。
[0016]此外,在本技术的逆变器装置中,优选所述第一电阻由芯片电阻构成,所述第二电阻由芯片电阻构成。
[0017]根据本技术的逆变器装置,第一电阻由芯片电阻构成,第二电阻由芯片电阻构成,因此,与将水泥电阻等大电阻设置于基板外的情况相比,更有助于节省逆变器框体内的空间。
[0018]此外,在本技术的逆变器装置中,优选在所述基板上设置有开关元件,所述开关元件与所述第二电阻串联。
[0019]根据本技术的逆变器装置,在基板上设置有开关元件,开关元件与第二电阻串联,因此,能利用开关元件对第二电阻的放电作用进行控制。
[0020]此外,在本技术的逆变器装置中,优选所述第二电阻的电阻值小于所述第一电阻的电阻值。
[0021]根据本技术的逆变器装置,第二电阻的电阻值小于第一电阻的电阻值,因此,能利用第二电阻实现电容的急速放电。
[0022]此外,在本技术的逆变器装置中,优选在所述基板上,在所述第一电阻的附近和/或所述第二电阻的附近设置有通孔,所述基板由多层构成,所述通孔使所述基板的各层的电路彼此导通。
[0023]根据本技术的逆变器装置,在基板上,在第一电阻的附近和/或第二电阻的附近设置有通孔,基板由多层构成,通孔能使基板的各层的电路彼此导通,还能提高散热性
能。
[0024]此外,在本技术的逆变器装置中,优选所述公共部、所述第一输入部和所述第二输入部分别由电路图案构成。
[0025](技术效果)
[0026]根据本技术,在基板上设置有配线以及作为电阻的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因此,与将第一电阻及第二电阻设置在基板外并利用配线将第一电阻及第二电阻连接于基板的情况相比,有助于节省逆变器框体内的空间;并且,配线包括公共部、第一输入部和第二输入部,电容的一端经由公共部与延伸至第一电阻的第一输入部电连接,且经由公共部与延伸至第二电阻的第二输入部电连接,因此,与分别设置将第一输入部与电容连接的连接部以及将第二输入部与电容连接的连接部的情况相比,能缩短配线的总长度,有助于减小配线的电感值和电阻值;并且,配线将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以并联方式与电容电连接,因此,即使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中的一方损坏,也能通过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中的另一方释放电容蓄积的电荷,从而提高安全性。
附图说明
[0027]图1是示意表示本技术实施方式的逆变器装置以及由逆变器装置控制的马达的电路图。
[0028]图2是示意表示本技术实施方式的逆变器装置的局部侧剖视图。
[0029]图3是示意表示本技术实施方式的逆变器装置中的基板的局部俯视图。
[0030](符号说明)
[0031]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逆变器装置,包括电容和基板,所述电容具有与电源的正极电连接的一端以及与电源的负极电连接的另一端,在所述基板上设置有用于释放所述电容蓄积的电荷的电阻,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基板上设置有配线以及作为所述电阻的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所述配线将所述第一电阻和所述第二电阻以并联方式与所述电容电连接,所述配线包括公共部、第一输入部和第二输入部,所述电容的一端经由所述公共部与延伸至所述第一电阻的所述第一输入部电连接,且经由所述公共部与延伸至所述第二电阻的所述第二输入部电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逆变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基板上存在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沿所述基板的面内方向排列,所述第一电阻设置在所述第一区域内,所述第二电阻设置在所述第二区域内,所述第二区域比所述第一区域远离所述基板与所述电容之间的电连接部,所述第二输入部位于所述第一区域与所述第二区域之间。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逆变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区域与所述第二区域之间设置有使所述第一电阻与所述第二电阻隔开的绝缘部,所述第二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江间龍祐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电产艾莱希斯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