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P型硅片的背面掺杂工艺及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907251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15 12:4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P型硅片的背面掺杂工艺及应用,涉及光伏发电产品制备技术领域。该工艺包括步骤:将P型硅片的正面面朝面靠在一起,在压力为50mTor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P型硅片的背面掺杂工艺及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涉及但不限于光伏发电产品制备
,尤其涉及一种P型硅片的背面掺杂工艺及应用。

技术介绍

[0002]常规的单晶PERC电池(Passivated Emitter and Rear Cell,钝化发射极和背面电池,简称PERC电池)在硅片正面进行磷掺杂形成PN结,硅片背面采用印刷铝栅线后进行烧结实现掺杂。由于烧结采用快速烧结工艺,掺杂浓度偏低,不利于串联电阻的下降,造成电池片转换效率偏低。
[0003]目前的提效手段难以突破上述技术瓶颈,很难实现电池转换效率的提升。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以下是对本文详细描述的主题的概述。本概述并非是为了限制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0005]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P型硅片(下文也简称为硅片)的背面掺杂工艺及应用,在P型硅片背面形成表面轻掺杂、局部重掺杂的杂质分布,提高了转换效率。
[0006]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P型硅片的背面掺杂工艺,包括:
[0007]将P型硅片的正面面朝面靠在一起,在压力为50mTorr

300mTorr的条件下对所述P型硅片的背面进行硼扩散;
[0008]对所述硼扩散后的所述背面进行第一激光掺杂,再进行第一清洗。
[0009]在50mTorr

300mTorr的低压条件下进行扩硼,可以通过一次通源工艺实现较好的硼掺杂,降低掺杂后硅片的方阻。进一步借助激光能量瞬时融化硅基体,将硼原子推进到硅片表面形成局部重掺杂,即硼重掺杂P++区,实现提高PERC电池的转换效率的目的。
[0010]第一清洗,用于去除经硼扩散工艺形成的硼硅玻璃(Boron Silicate Glass,简称BSG)和周边扩散层。第一清洗可以采用酸溶液或碱溶液作为腐蚀剂,其中的酸示例为氢氟酸、盐酸等的混合液,碱示例为氢氧化钠溶液或氢氧化钾溶液。
[0011]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清洗的腐蚀剂采用质量浓度45

55%的HF、质量浓度40

55%的HCl、水按体积比为1:(1

2):(2

4)混合。
[0012]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的第一激光掺杂的激光功率为25W

30W,光斑大小可以控制在80μm

100μm,深度可以控制在0.1μm

0.3μm,以防硅片受应力作用而破碎。
[0013]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将P型硅片的正面面朝面靠在一起之前,还包括在所述P型硅片的正面制备掩膜。
[0014]掩膜用于对P型硅片的正面进行保护,避免因后续硼扩散工艺中硼原子绕射进入硅片正面进行掺杂,此外,还能起到保护作用,防止硅片靠在一起时出现表面划伤。
[0015]在进行硼扩散之前,如已经对硅片正面进行磷掺杂,掩膜能保护硅片表面已有的PN结在硼扩散等后续环节中不被破坏,同时阻隔硼扩散过程中硼原子在正面扩散进硅片,
与磷形成PN结,造成短路。
[0016]上述的掩膜可以采用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Plasma Enhanced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简称PECVD)的方法形成。掩膜的材质可以是Si
x
O
y
、Si
x
N
y
等,厚度可以是10

20nm。
[0017]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上述的在所述P型硅片的正面制备掩膜之前,还包括对所述P型硅片依次进行制绒、正面磷扩散和第二清洗。
[0018]制绒主要用于在硅片表面形成绒面,提高馅光作用。制绒可以使用酸溶液或碱溶液作为腐蚀剂。进一步,可以在上述的腐蚀剂中添加制绒添加剂,例如硅酸钠和异丙醇等,从而控制反应速率,得到较好的绒面状态。
[0019]正面磷扩散用于在硅片正面形成N型扩散层,可以采用三氯氧磷(POCl3)为磷源。
[0020]上述的制绒、正面磷扩散为本领域公知,具体细节不再详述。
[0021]第二清洗,用于去除经磷扩散工艺后形成的磷硅玻璃(Phospho Silicate Glass,简称PSG)和周边扩散层。
[0022]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清洗的腐蚀剂采用质量浓度45

55%的HF、质量浓度45

60%的HNO3、水按体积比为(1

2):(2

3):(10

12)混合。
[0023]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清洗之前,还包括对所述正面磷扩散制得的扩散层进行第二激光掺杂,第二激光掺杂用于将磷原子推进到硅片表面形成局部重掺杂,即形成磷重掺杂N++区。
[0024]上述的第二激光掺杂的激光功率可以为20W

30W,光斑大小可以控制在100μm

130μm,深度可以控制在0.1μm

0.4μm。
[0025]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硼扩散的硼源为常用的液态硼源,示例为三溴化硼、硼酸三甲酯、硼酸三乙酯等。进一步,所述硼扩散的硼源为三溴化硼。
[0026]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硼扩散中,硼源通过喷淋管进行通源。液态硼源的分子量通常较大,容易沉积,与现有的经炉口进行通源的方式相比,采用喷淋扩散的方式输出硼源,有利于气化后的硼源分子在喷淋管及扩散炉内均匀分布,改善硼扩散均匀性,进一步降低方阻。为此,可以增加喷淋管的喷孔数目,同时尽可能地使喷孔在喷淋管上间隔均匀分布。
[0027]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硼扩散的通源温度是900℃

980℃。
[0028]通源时间可以为300s

900s,通过调控通源时间可以改善PN结的质量。
[0029]通源小氮流量可以为800sccm

1100sccm。
[0030]通源大氮流量可以为800sccm

1500sccm。
[0031]通源氧气流量可以为100sccm

400sccm。
[0032]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硼扩散还包括通源后的高温推进处理,所述高温推进处理在通氮气下进行,温度为980℃

1000℃,时间为300s

520s。
[0033]通氮气用于改善高温推进过程的炉管气体氛围,该通氮气过程的通氮流量示例如下:大氮流量900sccm

1300sccm,小氮流量300sccm

700sccm。
[0034]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P型硅片为P型单晶硅片或P型多晶硅片。
[0035]第二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上述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P型硅片的背面掺杂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将P型硅片的正面面朝面靠在一起,在压力为50mTorr

300mTorr的条件下对所述P型硅片的背面进行硼扩散;对所述硼扩散后的所述背面进行第一激光掺杂,再进行第一清洗。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P型硅片的背面掺杂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将P型硅片的正面面朝面靠在一起之前,还包括在所述P型硅片的正面制备掩膜;进一步地,所述制备掩膜的方法为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P型硅片的背面掺杂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在所述P型硅片的正面制备掩膜之前,还包括对所述P型硅片依次进行制绒、正面磷扩散和第二清洗。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P型硅片的背面掺杂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清洗之前,还包括对所述正面磷扩散制得的扩散层进行第二激光掺杂。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P型硅片的背面掺杂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硼扩散的硼源为三溴化硼。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丹丹陈家健祁嘉铭杨江海杨健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南玻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