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主体结构中侧墙与隧洞的防水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877716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12 14: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地铁主体结构中侧墙与隧洞的防水结构,包括隧洞管体和侧墙体,侧墙体设有对接孔,隧洞管体和侧墙体之间设有后浇混凝土环梁,后浇混凝土环梁具有穿设在对接孔内的内接部和套设在隧洞管体端部外的套接部,内接部与对接孔孔壁之间设有第一密封组件和采用注浆方式形成的第一注浆密封体,套接部与隧洞管体之间设有第二密封组件和采用注浆方式形成的第二注浆密封体,后浇混凝土环梁内埋设有用于注浆形成第一注浆密封体的第一注浆管和用于注浆形成第二注浆密封体的第二注浆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防水密封性好、稳定性高、寿命长、施工简便等优点。施工简便等优点。施工简便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地铁主体结构中侧墙与隧洞的防水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地下建筑工程
,具体涉及一种地铁主体结构中侧墙与隧洞的防水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地铁车站的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且地铁车站的使用寿命较长,与居民的日常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此其功能应当得到各方面的重视,尤其是对于防水设施的建设,更应当做好充分的设计,保证防水性能良好,保证地铁的质量和使用年限。与地面上的建筑工程不同,地铁工程因其主体结构都在地下进行,为满足使用性与耐久性的要求,对车站结构的防水性有很高要求。
[0003]地铁出现渗漏水的部位一般主要集中在结构薄弱处,如施工缝、诱导缝、混凝土结构裂缝、混凝土缺陷部位、温度收缩裂缝和预埋螺栓孔等部位。目前,隧洞管体和侧墙体连接处的密封大都是采用密封元件直接密封,或者采用设置一个后装的过渡环梁,在过渡环梁与隧洞管体、过渡环梁与侧墙体之间分别设置密封胶条,其密封方式单一、密封效果差,且过渡环梁采用先预制再后装的方式,装配困难,难以与隧洞管体和侧墙体形成良好的结合,导致结构稳定性差,不易保证密封的持久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防水密封性好、稳定性高、寿命长、施工简便的地铁主体结构中侧墙与隧洞的防水结构。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地铁主体结构中侧墙与隧洞的防水结构,包括隧洞管体和侧墙体,所述侧墙体设有对接孔,所述隧洞管体和侧墙体之间设有后浇混凝土环梁,所述后浇混凝土环梁具有穿设在对接孔内的内接部和套设在隧洞管体端部外的套接部,所述内接部与对接孔孔壁之间设有第一密封组件和采用注浆方式形成的第一注浆密封体,所述套接部与隧洞管体之间设有第二密封组件和采用注浆方式形成的第二注浆密封体,所述后浇混凝土环梁内埋设有用于注浆形成所述第一注浆密封体的第一注浆管和用于注浆形成所述第二注浆密封体的第二注浆管。
[0007]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0008]所述内接部与对接孔孔壁之间设有两个间隔布置的第一遇水膨胀止水环,所述第一注浆密封体位于两个第一遇水膨胀止水环之间;所述套接部与隧洞管体之间设有两个间隔布置的第二遇水膨胀止水环,所述第二注浆密封体位于第二遇水膨胀止水环之间。
[0009]所述套接部具有与隧洞管体端面之间具有环面形间隙,两个所述第二遇水膨胀止水环位于所述环面形间隙中。
[0010]所述侧墙体的一侧还设有围护墙,所述围护墙具有供隧洞管体穿过向侧墙体延伸的贯穿孔,所述套接部延伸至隧洞管体与贯穿孔孔壁之间的间隙中。
[0011]所述围护墙远离侧墙体的一侧设有采用注浆方式形成的环形密封体,所述环形密封体与隧洞管体和围护墙相接。
[0012]所述环形密封体部分延伸至隧洞管体与贯穿孔孔壁之间的间隙中。
[0013]所述后浇混凝土环梁内埋设有穿过套接部延伸至所述环形密封体的多根第三注浆管,多根第三注浆管环绕隧洞管体间隔布置。
[0014]所述侧墙体与围护墙之间设有防水面层。
[0015]所述防水面层与侧墙体之间设有第三遇水膨胀止水环。
[0016]所述防水面层与侧墙体之间设有砂浆找平层。
[00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
[0018]本技术地铁主体结构中侧墙与隧洞的防水结构中,内接部与对接孔孔壁之间同时设有第一密封组件和第一注浆密封体,套接部与隧洞管体之间同时设有第二密封组件和第二注浆密封体,由于第一注浆密封体和第二注浆密封体是采用注浆方式形成的,配合隧洞管体、侧墙体和后浇混凝土环梁的结合形式,其防水密封性好,结构的整体性和稳定性高,寿命长,并且采用注浆密封体和密封组件的组合,形成了不同密封形式的多重密封,也可进一步提升防水密封性。同时,后浇混凝土环梁可通过搭建模板现场浇筑成型,第一密封组件和第二密封组件在后浇混凝土环梁成型前分别预先装设,第一注浆密封体和第二注浆密封体在后浇混凝土环梁成型后分别通过第一注浆管和第二注浆管注浆成型,其施工简便、效率高。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地铁主体结构中侧墙与隧洞的防水结构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隧洞管体、侧墙体和后浇混凝土环梁连接处的局部剖视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1]图例说明:
[0022]1、隧洞管体;2、侧墙体;21、对接孔;3、后浇混凝土环梁;31、内接部;32、套接部;4、围护墙;41、贯穿孔;5、环形密封体;6、防水面层;7、砂浆找平层;101、第一注浆管;102、第二注浆管;103、第三注浆管;201、第一遇水膨胀止水环;202、第二遇水膨胀止水环;203、第三遇水膨胀止水环。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4]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地铁主体结构中侧墙与隧洞的防水结构,包括隧洞管体1和侧墙体2,侧墙体2设有对接孔21,对接孔21用于与隧洞管体1的端部对接,隧洞管体1和侧墙体2之间设有后浇混凝土环梁3,后浇混凝土环梁3具有穿设在对接孔21内的内接部31和套设在隧洞管体1端部外的套接部32,内接部31与对接孔21孔壁之间设有第一密封组件和采用注浆方式形成的第一注浆密封体,套接部32与隧洞管体1之间设有第二密封组件和采用注浆方式形成的第二注浆密封体,后浇混凝土环梁3内埋设有用于注浆形成第一注浆密封体的第一注浆管101和用于注浆形成第二注浆密封体的第二注浆管102。
[0025]该地铁主体结构中侧墙与隧洞的防水结构中,内接部31与对接孔21孔壁之间同时设有第一密封组件和第一注浆密封体,套接部32与隧洞管体1之间同时设有第二密封组件
和第二注浆密封体,由于第一注浆密封体和第二注浆密封体是采用注浆方式形成的,配合隧洞管体1、侧墙体2和后浇混凝土环梁3的结合形式,其防水密封性好,结构的整体性和稳定性高,寿命长,并且采用注浆密封体和密封组件的组合,形成了不同密封形式的多重密封,也可进一步提升防水密封性。同时,后浇混凝土环梁3可通过搭建模板现场浇筑成型,第一密封组件和第二密封组件在后浇混凝土环梁3成型前分别预先装设,第一注浆密封体和第二注浆密封体在后浇混凝土环梁3成型后分别通过第一注浆管101和第二注浆管102注浆成型,其施工简便、效率高。
[0026]本实施例中,第一密封组件包括两个间隔布置的第一遇水膨胀止水环201,第一注浆密封体位于两个第一遇水膨胀止水环201之间;第二密封组件包括两个间隔布置的第二遇水膨胀止水环202,第二注浆密封体位于第二遇水膨胀止水环202之间。两个间隔布置的第一遇水膨胀止水环201不仅单独起到了密封作用,且与内接部31和对接孔21孔壁围成供注浆形成第一注浆密封体的空间,利于第一注浆密封体的成型,以及提高第一注浆密封体成型后的密实度,保证密封效果。两个间隔布置的第二遇水膨胀止水环202所起到的作用功能与第一遇水膨胀止水环201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铁主体结构中侧墙与隧洞的防水结构,包括隧洞管体(1)和侧墙体(2),所述侧墙体(2)设有对接孔(21),其特征在于:所述隧洞管体(1)和侧墙体(2)之间设有后浇混凝土环梁(3),所述后浇混凝土环梁(3)具有穿设在对接孔(21)内的内接部(31)和套设在隧洞管体(1)端部外的套接部(32),所述内接部(31)与对接孔(21)孔壁之间设有第一密封组件和采用注浆方式形成的第一注浆密封体,所述套接部(32)与隧洞管体(1)之间设有第二密封组件和采用注浆方式形成的第二注浆密封体,所述后浇混凝土环梁(3)内埋设有用于注浆形成所述第一注浆密封体的第一注浆管(101)和用于注浆形成所述第二注浆密封体的第二注浆管(10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密封组件包括两个间隔布置的第一遇水膨胀止水环(201),所述第一注浆密封体位于两个第一遇水膨胀止水环(201)之间;所述第二密封组件包括两个间隔布置的第二遇水膨胀止水环(202),所述第二注浆密封体位于第二遇水膨胀止水环(202)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套接部(32)与隧洞管体(1)端面之间具有环面形间隙,两个所述第二遇水膨胀止水环(202)位于所述环面形间隙中。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浩李洋王利强龙根望崔岭峰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五局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