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868094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12 14: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充电桩,包括:充电桩本体、显示屏、光学元件、触控接收装置和控制器,充电桩本体形成有显示窗口且在内部形成有容纳腔;显示屏设置于容纳腔内;光学元件设置于容纳腔,显示屏设置于光学元件的光源侧,显示窗口设置于光学元件的成像侧;触控接收装置设置于显示窗口处;控制器分别与触控接收装置和显示屏电连接。这样,通过在充电桩本体内设有光学元件,能够将显示屏上显示的图像传递到显示窗口上,从而隔绝用户在控制使用过程中与充电桩本体之间的接触,避免用户指间的细菌留在充电桩上,能够避免充电桩在进行多次时产生交叉感染的现象,使得用户在控制使用充电桩时更为安全可靠。更为安全可靠。更为安全可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充电桩


[0001]本技术涉及新能源汽车
,尤其是涉及一种充电桩。

技术介绍

[0002]在现有技术中,新能源汽车正成为未来汽车市场的主要潮流,因此配套的技术设施,尤其是充电桩,显得尤为重要。
[0003]在相关技术中,充电桩通常为公共设施,常有多人进行使用。用户在使用时,手指与充电桩进行接触,手指上的细菌与充电桩上的细菌可能会进行交叉感染,从而影响用户的身体状况;同时,在多人使用充电桩时,交叉感染的风险大大增加,进而影响新能源汽车的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充电桩,所述充电桩的使用较为安全。
[0005]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充电桩,包括:充电桩本体、显示屏、光学元件、触控接收装置和控制器,所述充电桩本体形成有显示窗口且在内部形成有容纳腔;所述显示屏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光学元件设置于所述容纳腔,所述显示屏设置于所述光学元件的光源侧,所述显示窗口设置于所述光学元件的成像侧;所述触控接收装置设置于所述显示窗口处;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触控接收装置和所述显示屏电连接。
[0006]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充电桩,通过在充电桩本体内设有光学元件,能够将显示屏上显示的图像以浮空实像的形式传递到显示窗口上,使得用户能够根据显示窗口上所显示的浮空实像对充电桩进行控制使用,从而隔绝用户在控制使用过程中与充电桩本体之间的接触,避免用户指间的细菌留在充电桩上,能够避免充电桩在进行多次时产生交叉感染的现象,使得用户在控制使用充电桩时更为安全可靠。
[0007]在一些实施例中,充电桩还包括:安装壳,所述安装壳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显示屏设置于所述安装壳内,所述光学元件设置于所述安装壳且位于所述显示屏的上方。
[000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屏在所述安装壳内倾斜设置,所述显示屏与所述安装壳的底壁之间的夹角为α,α满足关系式:15
°
≤α≤20
°

[000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学元件设置于所述安装壳内且与所述显示屏之间的夹角为β,β满足关系式:30
°
≤β≤60
°

[00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壳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上,所述显示屏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内,所述光学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内。
[00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壳体的纵截面为直角梯形,所述显示屏固定在所述第二壳体的横向两侧壁上。
[00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壳的顶部形成有通光孔,所述充电桩还包括:透光的保护片,所述保护片盖设于所述通光孔处。
[00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触控接收装置为条状的手势识别器,所述手势识别器设置于所述显示窗口的一侧;或所述触控接收装置为红外触控框,所述红外触控框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且围绕所述显示窗口。
[00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学元件包括:两个透明基板和光波导阵列,所述光波导阵列包括多个光波导,且多个所述光波导以阵列的方式排布,所述光波导阵列设置于两个所述透明基板之间。
[00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波导阵列为两组且均由45
°
斜向布置的单列多排且横截面为矩形的光波导组成,两组所述光波导阵列的相互对应部分的波导方向相互垂直。
[001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波导阵列为一组且包括多排多列且呈45
°
斜向布置的矩形光波导。
[0017]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18]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0019]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充电桩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充电桩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0021]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光学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光学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光波导阵列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24]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光波导阵列的内部光路原理图。
[0025]附图标记:
[0026]充电桩10,
[0027]充电桩本体100,显示窗口110,容纳腔120,刷卡器130,充电插口140,
[0028]光学元件300,透明基板310,光波导阵列320,光波导321,反射膜323,胶粘剂324,
[0029]触控接收装置400,
[0030]安装壳600,通光孔601,第一壳体610,第二壳体620,
[0031]保护片700。
具体实施方式
[0032]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
[0033]下面参考图1

图6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充电桩10,包括:充电桩本体100、显示屏(图中未示出)、光学元件300、触控接收装置400和控制器(图中未示出)。
[0034]具体来说,充电桩本体100形成有显示窗口110且在内部形成有容纳腔120;显示屏设置于容纳腔120内;光学元件300设置于容纳腔120,显示屏设置于光学元件300的光源侧,显示窗口110设置于光学元件300的成像侧;触控接收装置400设置于显示窗口110处;控制器分别与触控接收装置400和显示屏电连接。
[0035]需要说明的是,在充电桩本体100上设有刷卡器130,刷卡器130用于感应卡片以打开运行充电桩10,以使充电桩10上设有的充电插口140进行进行通电,从而让充电桩10能够进行使用以为车辆进行充电。
[0036]显示窗口110设于容纳腔120的外侧,以使显示窗口110设于容纳腔120的外侧保护容纳腔120,从而让容纳腔120内设置的结构更为安全可靠。具体就是,容纳腔120内设有光学元件300,光学元件300的光源侧设有显示屏,显示屏上所显示的图像能够光学传递到光学元件300上,并通过反射的形式,以将显示屏上所显示图像以浮空实像的形式形成在显示窗口110上,浮空实像能够被肉眼直接观察到,用户能够通过观察浮空实像确认充电桩10的使用状态。在用户需要使用充电桩10时,用户可以通过手指在浮空实像上进行选择,用户手指对充电桩10的控制使用情况能够在触控接收装置400上形成反馈信号,并将反馈信号传递到控制器上以控制控制器进行使用,从而让充电桩10进行运行或者停止。这样一来,在用户使用充电桩10的过程中,用户与充电桩10之间几乎没有直接接触,从而避免用户与充电桩10之间的细菌进行交叉感染,以使用户使用充电桩10时更为安全可靠。
[0037]下面根据图1

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充电桩,其特征在于,包括:充电桩本体,所述充电桩本体形成有显示窗口且在内部形成有容纳腔;显示屏,所述显示屏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光学元件,所述光学元件设置于所述容纳腔,所述显示屏设置于所述光学元件的光源侧,所述显示窗口设置于所述光学元件的成像侧;触控接收装置,所述触控接收装置设置于所述显示窗口处;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触控接收装置和所述显示屏电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桩,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安装壳,所述安装壳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显示屏设置于所述安装壳内,所述光学元件设置于所述安装壳且位于所述显示屏的上方。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屏在所述安装壳内倾斜设置,所述显示屏与所述安装壳的底壁之间的夹角为α,α满足关系式:15
°
≤α≤20
°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元件设置于所述安装壳内且与所述显示屏之间的夹角为β,β满足关系式:30
°
≤β≤60
°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壳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上,所述显示屏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陆志远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省东超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