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激光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862755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12 14: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激光模具,包括激光光源柱、卡盘机构、散热灯体、风扇机构和电源线,所述激光光源柱包括光源柱、连动驱动板、驱动灯点和激光透镜,所述卡盘机构设于激光光源柱外部,所述散热灯体设于卡盘机构底端,所述风扇机构设于散热灯体底端,所述电源线连接电源线卡嵌孔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所述密封圈环套于光源密封凹圈内,所述光源限位卡点分别于卡点槽内上下滑动,且所述光源限位卡点和卡盘限位承托环相互限位和通过所述风扇通过风扇连接片和风扇对位孔对孔与散热灯体连接,所述风扇盖的内直径与风扇盖契合环的外直径相等,所述风扇由阻挡限位片限位等,为用户提供了一种结构紧密、防磨耐用和能模块化生产与更换维护的激光模组。的激光模组。的激光模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激光模具


[0001]本技术涉及汽车灯具制造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激光模具。

技术介绍

[0002]汽车车灯主要有卤素车灯、疝气车灯、LED车灯和激光车灯等四大类,与其他三类车灯相比,激光车灯具有照明效果佳、节能性好、启动速度快、体积小等优点。然而,现有技术的激光车灯通常结构复杂,成本较高,现今只在个别豪华品牌的高档车型上使用,难以推广普及。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紧密、防磨耐用和能模块化生产与更换维护的激光模组。
[000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
[0005]一种激光模具,包括:
[0006]激光光源柱,包括光源柱、连动驱动板、驱动灯点和激光透镜,所述光源柱包括光源限位卡点、光源密封凹圈、透镜卡装环、驱动板对连孔、连动契合道和光源灯体定位柱,所述光源限位卡点分别设于激光光源柱左右两端,所述光源密封凹圈设于光源限位卡点底端,所述透镜卡装环开于激光光源柱顶端,所述驱动板对连孔和光源灯体定位柱分别设于光源密封凹圈底端,包括设于底部的防磨垫,所述连动契合道设于驱动板对连孔内部,所述连动驱动板装设于连动契合道内,包括连动契合槽和连动驱动触动柱,所述连动契合槽设于连动驱动板前端,所述连动驱动触动柱设于连动驱动板底端,所述激光透镜装设于透镜卡装环顶部,所述驱动灯点设于激光透镜底部;
[0007]卡盘机构,设于激光光源柱外部,包括从上到下设置的卡盘和密封圈,所述卡盘包括卡点槽和卡盘限位承托环,所述卡点槽分别设于卡盘限位承托环左右两端;
[0008]散热灯体,设于卡盘机构底端,包括光源柱连孔、密封圈限位环、电源线卡嵌孔、驱动板、触动柱过孔、散热体定位孔、风扇对位孔和风扇盖契合环,所述光源柱连孔、触动柱过孔和散热体定位孔分别设于密封圈限位环底端,所述电源线卡嵌孔设于散热体定位孔右端,所述风扇盖契合环和风扇对位孔从上到下设于密封圈限位环底端,所述驱动板设于光源柱连孔底端,包括从外到内设置的驱动板连接孔和驱动板触动柱连孔;
[0009]风扇机构,设于散热灯体底端,包括从上到下设置的风扇和风扇盖,所述风扇包括分别设于顶部的风扇连接片,所述风扇盖包括从上到下设置的电源线半弧限位环和阻挡限位片;
[0010]电源线,包括设于端头处的契合头,所述电源线通过契合头连接电源线卡嵌孔内。
[0011]进一步,所述契合头和电源线卡嵌孔截面均呈现工字形,且互相凹凸互补,所述电源线半弧限位环的内直径与电源线端头处的外直径相等。
[0012]进一步,所述风扇通过风扇连接片和风扇对位孔对孔与散热灯体连接,所述风扇
盖的内直径与风扇盖契合环的外直径相等,所述风扇由阻挡限位片限位。
[0013]进一步,所述密封圈限位环的直径与密封圈的直径相等。
[0014]进一步,所述驱动板和散热灯体和光源柱通过驱动板连接孔与光源柱连孔与驱动板对连孔间对孔相互连接,所述散热灯体顶端的内直径与光源柱的外直径相等,所述连动驱动触动柱贯穿触动柱过孔与驱动板触动柱连孔相触。
[0015]进一步,所述密封圈环套于光源密封凹圈内,所述光源限位卡点分别于卡点槽内上下滑动,且所述光源限位卡点和卡盘限位承托环相互限位。
[0016]进一步,所述光源灯体定位柱装嵌于散热体定位孔内。
[0017]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18]本技术通过所述密封圈环套于光源密封凹圈内,所述光源限位卡点分别于卡点槽内上下滑动,且所述光源限位卡点和卡盘限位承托环相互限位和通过所述风扇通过风扇连接片和风扇对位孔对孔与散热灯体连接,所述风扇盖的内直径与风扇盖契合环的外直径相等,所述风扇由阻挡限位片限位等,为用户提供了一种结构紧密、防磨耐用和能模块化生产与更换维护的激光模组。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0020]图2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0021]图3为本技术的立体图之一;
[0022]图4为本技术的立体图之二;
[0023]图5为本技术的立体图之三;
[0024]图6为本技术的剖视图;
[0025]图7为本技术中激光光源柱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8为本技术中激光光源柱和卡盘机构的连接示意图之一;
[0027]图9为本技术中激光光源柱和卡盘机构的连接示意图之二;
[0028]图10为本技术中激光光源柱的剖视图;
[0029]图1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0030]图12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0031]图13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之四;
[0032]图14为本技术中散热灯体的立体图之一;
[0033]图15为本技术中散热灯体的立体图之二。
具体实施方式
[0034]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技术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0035]根据图1

图15所示:
[0036]一种激光模具,包括:
[0037]激光光源柱1,包括光源柱11、连动驱动板12、驱动灯点13和激光透镜14,所述光源柱11包括光源限位卡点111、光源密封凹圈112、透镜卡装环113、驱动板对连孔114、连动契合道115和光源灯体定位柱116,所述光源限位卡点111分别设于激光光源柱1左右两端,所述光源密封凹圈112设于光源限位卡点111底端,所述透镜卡装环113开于激光光源柱1顶端,所述驱动板对连孔114和光源灯体定位柱116分别设于光源密封凹圈112底端,包括设于底部的防磨垫1161,所述连动契合道115设于驱动板对连孔114内部,所述连动驱动板12装设于连动契合道115内,包括连动契合槽121和连动驱动触动柱122,所述连动契合槽121设于连动驱动板12前端,所述连动驱动触动柱122设于连动驱动板12底端,所述激光透镜14装设于透镜卡装环113顶部,所述驱动灯点13设于激光透镜14底部;
[0038]卡盘机构2,设于激光光源柱1外部,包括从上到下设置的卡盘21和密封圈22,所述卡盘21包括卡点槽211和卡盘限位承托环212,所述卡点槽211分别设于卡盘限位承托环212左右两端;
[0039]散热灯体3,设于卡盘机构2底端,包括光源柱连孔31、密封圈限位环32、电源线卡嵌孔33、驱动板34、触动柱过孔35、散热体定位孔38、风扇对位孔36和风扇盖契合环37,所述光源柱连孔31、触动柱过孔35和散热体定位孔38分别设于密封圈限位环32底端,所述电源线卡嵌孔33设于散热体定位孔38右端,所述风扇盖契合环37和风扇对位孔36从上到下设于密封圈限位环32底端,所述驱动板34设于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激光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激光光源柱,包括光源柱、连动驱动板、驱动灯点和激光透镜,所述光源柱包括光源限位卡点、光源密封凹圈、透镜卡装环、驱动板对连孔、连动契合道和光源灯体定位柱,所述光源限位卡点分别设于激光光源柱左右两端,所述光源密封凹圈设于光源限位卡点底端,所述透镜卡装环开于激光光源柱顶端,所述驱动板对连孔和光源灯体定位柱分别设于光源密封凹圈底端,包括设于底部的防磨垫,所述连动契合道设于驱动板对连孔内部,所述连动驱动板装设于连动契合道内,包括连动契合槽和连动驱动触动柱,所述连动契合槽设于连动驱动板前端,所述连动驱动触动柱设于连动驱动板底端,所述激光透镜装设于透镜卡装环顶部,所述驱动灯点设于激光透镜底部;卡盘机构,设于激光光源柱外部,包括从上到下设置的卡盘和密封圈,所述卡盘包括卡点槽和卡盘限位承托环,所述卡点槽分别设于卡盘限位承托环左右两端;散热灯体,设于卡盘机构底端,包括光源柱连孔、密封圈限位环、电源线卡嵌孔、驱动板、触动柱过孔、散热体定位孔、风扇对位孔和风扇盖契合环,所述光源柱连孔、触动柱过孔和散热体定位孔分别设于密封圈限位环底端,所述电源线卡嵌孔设于散热体定位孔右端,所述风扇盖契合环和风扇对位孔从上到下设于密封圈限位环底端,所述驱动板设于光源柱连孔底端,包括从外到内设置的驱动板连接孔和驱动板触动柱连孔;风扇机构,设于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蚁邓开萍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市三目照明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