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支撑抗剪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798678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08 10: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施工结构,具体涉及一种新型支撑抗剪结构,其包括埋设于高地势区域的第一支护桩、埋设于低地势区域的第二支护桩和第三支护桩以及两侧分别设于第二支护桩和第三支护桩顶部的桩顶盖板,所述第二支护桩设于第一支护桩和第三支护桩之间,所述第一支护桩的顶部与高地势区域的地面等高,所述第二支护桩的顶部和第三支护桩的顶部与低地势区域的地面等高,所述桩顶盖板和第一支护桩的桩身之间连接有支撑梁,所述第一支护桩和第二支护桩之间设置有地下室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支撑抗剪结构可以用于场地高差大、周边环境复杂、对基坑变形控制要求高的基坑支护工程。变形控制要求高的基坑支护工程。变形控制要求高的基坑支护工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支撑抗剪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施工结构,具体涉及一种新型支撑抗剪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常用的基坑支护结构主要分为坡率法、土钉墙、排桩结构、桩锚结构、双排桩结构、桩撑结构等。而在市区内进行基坑支护设计时,由于场地空间有限,周边环境复杂,对基坑的变形要求也越来越高,基坑支护结构除了稳定性控制以外,还需要变形控制,坡率法和土钉墙就无法满足深基坑变形要求。而当基坑临近建筑物等重要保护对象,且无法设置锚索时,常规做法多为排桩结构、桩撑结构、双排桩结构。排桩结构多适用于5m以下深的基坑,而双排桩结构一般适用于10m深左右的基坑,当基坑深度大于10m时,需采用支撑结构。当基坑两侧地势不同、存在较大高差时,且必须采用支撑结构时,为控制地势高区域灌注桩悬臂高度,防止变形太大,需适当提高支撑标高,因此会导致在地势较低的区域,内撑梁高出外部地面,使支撑两侧土压力不平衡,支撑的轴力对于地势低区域的灌注桩会产生较大的水平剪力和弯矩,常规的支撑结构无法满足基坑受力和变形的控制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新型支撑抗剪结构,可以用于场地高差大、周边环境复杂、对基坑变形控制要求高的基坑支护工程。
[0004]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5]一种新型支撑抗剪结构,其包括埋设于高地势区域的第一支护桩、埋设于低地势区域的第二支护桩和第三支护桩以及两侧分别设于第二支护桩和第三支护桩顶部的桩顶盖板,所述第二支护桩设于第一支护桩和第三支护桩之间,所述第一支护桩的顶部与高地势区域的地面等高,所述第二支护桩的顶部和第三支护桩的顶部与低地势区域的地面等高,所述桩顶盖板和第一支护桩的桩身之间连接有支撑梁,所述第一支护桩和第二支护桩之间设置有地下室结构。
[0006]其中,所述第一支护桩、第二支护桩和第三支护桩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0007]其中,所述第一支护桩上部设有冠梁,所述冠梁的上表面与高地势区域的地面等高。
[0008]其中,所述支撑梁和第一支护桩之间设有腰梁。
[0009]其中,所述地下室结构包括水平设于第一支护桩和第二支护桩之间的基坑底、竖直设于地坑底上的地下室墙以及设于地下室墙顶部的顶板,靠近所述第一支护桩的地下室墙与第一支护桩之间以及靠近所述第二支护桩的地下室墙与第二支护桩之间均设置有换撑梁。
[0010]其中,靠近所述第一支护桩的地下室墙与第一支护桩之间填充有回填料,靠近所述第二支护桩的地下室墙与第二支护桩之间填充有回填料。
[0011]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2]本技术通过在低地势区域设置第二支护桩和第三支护桩,并在第二支护桩和第三支护桩的顶部利用桩顶盖板连接,形成一个整体的抗剪结构受力体系,以满足支撑标高抬高后,不平衡推力造成的水平剪力和弯矩作用,不仅解决了土方开挖时灌注桩悬臂高、两侧土压力不平衡和变形大等问题,还能有效地解决拆换撑时灌注桩悬臂高等问题;
[0013]本结构占地面积小,为支模现浇结构,质量可控,不仅能节约基坑支护成本和工期,还能最大程度为建筑规划的实现创造条件,环保和节能效果较好,资源利用效率高;
[0014]本结构是根据工程实践所创新实施的一种新的支撑抗剪结构,能综合解决场地高差大、受力条件复杂、变形控制严格等实际问题,结构设置合理,安全可靠。本结构工序较为简单,施工方便,易于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0015]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
[0016]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施工第一支护桩、第二支护桩和第三支护桩的施工结构示意图;
[0017]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施工桩顶盖板和冠梁时的施工结构示意图;
[0018]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施工支撑梁和腰梁时的施工结构示意图;
[0019]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施工地下室结构和换撑梁时的施工结构示意图;
[0020]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拆除支撑梁和回填基坑肥槽后的施工结构示意图;
[0021]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2]附图标记说明:1、高地势区域;2、第一支护桩;3、低地势区域;4、第二支护桩;5、第三支护桩;6、桩顶盖板;7、支撑梁;8、地下室结构;9、冠梁;10、腰梁;11、基坑底;12、地下室墙;13、顶板;14、换撑梁;16、钢筋接头;17、施工作业平台;18、基坑肥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以下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充分地理解本技术的目的、特征和效果。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只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另外,专利中涉及到的所有联接/连接关系,并非单指构件直接相接,而是指可根据具体实施情况,通过添加或减少联接辅件,来组成更优的联接结构。本技术创造中的各个技术特征,在不互相矛盾冲突的前提下可以交互组合。
[0024]一种新型支撑抗剪结构,如图6所示,其包括埋设于高地势区域1的第一支护桩2、埋设于低地势区域3的第二支护桩4和第三支护桩5以及两侧分别设于第二支护桩4和第三支护桩5顶部的桩顶盖板6,所述第二支护桩4设于第一支护桩2和第三支护桩5之间,所述第一支护桩2的顶部与高地势区域1的地面等高,所述第二支护桩4的顶部和第三支护桩5的顶部与低地势区域3的地面等高,所述桩顶盖板6和第一支护桩2的桩身之间连接有支撑梁7,所述第一支护桩2和第二支护桩4之间设置有地下室结构8。
[0025]本技术通过在低地势区域3设置第二支护桩4和第三支护桩5,并在第二支护桩4和第三支护桩5的顶部利用桩顶盖板6连接,形成一个整体的抗剪结构受力体系,以满足
支撑标高抬高后,不平衡推力造成的水平剪力和弯矩作用,不仅解决了土方开挖时灌注桩悬臂高、两侧土压力不平衡和变形大等问题,还能有效地解决拆换撑时灌注桩悬臂高等问题。
[0026]本结构占地面积小,为支模现浇结构,质量可控,不仅能节约基坑支护成本和工期,还能最大程度为建筑规划的实现创造条件,环保和节能效果较好,资源利用效率高。
[0027]本结构是根据工程实践所创新实施的一种新的支撑抗剪结构,能综合解决场地高差大、受力条件复杂、变形控制严格等实际问题,结构设置合理,安全可靠。本结构工序较为简单,施工方便,易于推广使用。
[0028]具体的,所述桩顶盖板6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其结构稳定,不易变形。
[0029]其中,所述第一支护桩2、第二支护桩4和第三支护桩5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其结构强度高,整体结构稳定。
[0030]其中,所述第一支护桩2上部设有冠梁9,所述冠梁9的上表面与高地势区域1的地面等高,有利于提高该结构的整体强度。
[0031]其中,所述支撑梁7和第一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支撑抗剪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埋设于高地势区域的第一支护桩、埋设于低地势区域的第二支护桩和第三支护桩以及两侧分别设于第二支护桩和第三支护桩顶部的桩顶盖板,所述第二支护桩设于第一支护桩和第三支护桩之间,所述第二支护桩的顶部和第三支护桩的顶部与低地势区域的地面等高,所述桩顶盖板和第一支护桩的桩身之间连接有支撑梁,所述第一支护桩和第二支护桩之间设置有地下室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支撑抗剪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护桩、第二支护桩和第三支护桩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支撑抗剪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护桩上部设有冠梁,所述冠梁的上表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磊王贤能何志勇王小湖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工勘岩土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