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江南大学专利>正文

织物折皱回复性原位检测的试样限位折叠装置及检测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795500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08 10:55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纺织品性能检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织物折皱回复性原位检测的试样限位折叠装置及检测方法。装置包括折叠结构与吸附结构。折叠结构是由一级气缸、二级气缸、直线滑轨、试样限位板、垫片、垫片气缸、电磁铁组成。吸附结构是由真空吸嘴、真空吸附气缸组成。试样的一侧由右侧压板中的真空口吸附于装置上。电磁体将垫片与右侧压板紧紧贴合固定试样的一端。左侧压板由左侧一级气缸与二级气缸在直线滑轨上向右侧推进或向左移除,实现对试样的压制和展开。本发明专利技术实现了全程无接触折叠试样,可提高检测结果的与客观性,自动化的机器检测过程提高了检测效率与准确性。过程提高了检测效率与准确性。过程提高了检测效率与准确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织物折皱回复性原位检测的试样限位折叠装置及检测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纺织品性能检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织物折皱回复性原位检测的试样限位折叠装置及检测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目前主要织物折皱回复性主要采用Shirley、SDL

M003等折皱回复角试验仪手动检测织物折皱回复角,这些方法均需要先手动折叠试样,再采用加压装置压制试样,最后将试样转移至角度读取仪器中采用人工目测法读取折皱回复角。这些传统方法存在检测结果准确性低、精度差、主观性强等缺点。并且整个织物折皱回复角检测过程需要检测人员全程参与,十分浪费人力且无法满足大批量试样的检测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织物折皱回复性原位检测的试样限位折叠装置及检测方法。该装置可以实现试样限位折叠与织物折皱回复性的原位检测,减少了传统检测方法中转移试样的步骤,提高测试效率,为织物折皱回复性的客观和动态测试提供有效的装置基础。
[0004]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
[0005]一种织物折皱回复性原位检测的试样限位折叠装置,包括折叠结构和吸附结构;
[0006]所述的折叠结构包括一级气缸、二级气缸、直线滑轨、试样限位板、垫片、垫片气缸和电磁铁。
[0007]所述的一级气缸与二级气缸相连,二级气缸的下端与直线滑轨上方相连,二级气缸的右侧与左侧压板相连,能够使左侧压板向右推进或向左移除。所述的右侧压板、试样限位板、垫片气缸与垫片相互连接且固定不动。左侧压板与右侧压板之间形成折叠区。
[0008]所述的试样限位板为方形凹槽,与试样的大小相同。垫片位于试样限位板的中心线处。所述的垫片气缸连接垫片,垫片气缸启动后将垫片推进至折叠区。右侧压板上设有电磁铁,电磁铁的高度与垫片中心位置高度相同,电磁铁吸引垫片并折叠试样。
[0009]所述的吸附结构包括真空吸嘴、真空吸附气缸与真空口。真空吸附气缸推动真空吸嘴吸附试样。所述的真空吸嘴、真空吸附气缸与垫片气缸、垫片处于同一轴线。
[0010]所述右侧压板一侧表面设有真空口吸附试样,真空口的高度与垫片高度相同。在垫片深入折叠区之前真空口吸附试样的一侧,便于垫片的深入。在折叠完成后真空口吸附试样的一侧,使试样另一侧自由回复。
[0011]所述的真空口为大小相同的圆孔,竖直排列在右侧压板的一侧。
[0012]所述的垫片为长条形薄片。
[0013]本专利技术实现了全程无接触折叠试样,可提高检测结果的与客观性,试样在折叠和回复角检测过程中无需转移位置,实现了原位测量,自动化的机器检测过程提高了检测效率与准确性。
[0014]利用一种织物折皱回复性原位检测的试样限位折叠装置的检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5]步骤1:装置处于初始状态,将试样竖直放至试样限位板上,试样限位板与试样的尺寸大小相同。
[0016]步骤2:一级气缸启动推动左侧压板向右在直线滑轨上直线移动,右侧压板固定不动。左侧压板与右侧压板之间间距变小,与试样限位板的宽度相同,便于垫片准确进入折叠区。
[0017]步骤3:真空吸附气缸启动推进真空吸嘴进入左侧压板与右侧压板的间隙中。真空吸嘴吸住试样限位板中的试样。待真空吸嘴吸附到位时,右侧压板上的真空口开启,将试样靠近右侧压板的一端的两侧吸住,便于垫片伸入试样中线,并保证试样沿着中心线折叠。
[0018]步骤4:垫片气缸启动推进垫片伸入至左侧压板与右侧压板之间。打开电磁铁,垫片压紧试样并被吸附在右侧压板上。关闭真空吸嘴,真空吸附气缸后移真空吸嘴,退出左侧压板与右侧压板间隙。
[0019]步骤5:二级气缸开启,左侧压板在直线滑轨上继续向右侧直线移动。后左侧压板与右侧压板紧紧贴合并压紧试样。装置转移至摄像头下方,便于记录后续试样回复形态。
[0020]步骤6:到达压制时间后,开启一级气缸与二级气缸,左侧压板向左直线移动。试样一端被真空口吸附于右侧压板上,另一端自然展开,可检测试样的折皱回复角。
[0021]步骤7:重复以上步骤可以实现对折皱回复角的连续测量。并且可以实时测量不同回复时间时试样的折皱回复角,实现动态检测。
[0022]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
[0023]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织物折皱回复性原位检测的试样限位折叠装置及检测方法,利用装置的折叠结构与吸附结构配合完成对织物试样的限位折叠,达到织物折皱回复性的原位检测的目的。本装置采用的检测方法无需转移试样,并且实验全程无需人员参与,可以大大节省人力浪费,提高检测效率与准确性。
附图说明
[0024]图1为本专利技术试样限位折叠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2为吸附装置的示意图。
[0026]图3为装置初始状态的示意图。
[0027]图4位真空吸附嘴推入示意图。
[0028]图5为试样受压状态的示意图。
[0029]图中:1垫片气缸;2垫片;3电磁铁;4真空吸嘴;5真空吸附气缸;6直线滑轨;7一级气缸;8二级气缸;9左侧压板;10右侧压板;11真空口;12试样限位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势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和技术方案,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
[0031]一种织物折皱回复性原位检测的试样限位折叠装置,包括折叠结构和吸附结构;
[0032]所述的折叠结构包括一级气缸7、二级气缸8、直线滑轨6、试样限位板12、垫片2、垫
片气缸1、电磁铁3。
[0033]所述的一级气缸7与二级气缸8相连,二级气缸8的下端与直线滑轨6上方相连,二级气缸8的右侧与左侧压板9相连,能够使左侧压板9向右推进或向左移除。
[0034]所述的右侧压板10、试样限位板12、垫片气缸1与垫片2相互连接且固定不动。左侧压板9与右侧压板10之间形成折叠区。
[0035]所述的试样限位板12为方形凹槽,与试样的大小相同。垫片2位于试样限位板12的中心线处。
[0036]所述的垫片气缸1连接垫片2,垫片气缸1启动后将垫片2推进至折叠区。所述的右侧压板10上设有电磁铁3,电磁铁3的高度与垫片2的中心位置高度相同,电磁铁3实现吸引垫片2并折叠试样。
[0037]所述的吸附结构包括真空吸嘴4、真空吸附气缸5与真空口11。真空吸附气缸5推动真空吸嘴4吸附试样。所述的真空吸嘴4、真空吸附气缸5与垫片气缸1、垫片2处于同一轴线。
[0038]所述的右侧压板10上的一侧表面设有真空口11吸附试样,真空口11的高度与垫片2高度相同。在垫片2深入折叠区之前真空口11吸附试样的一侧,便于垫片的深入。在折叠完成后真空口11吸附试样的一侧,使试样另一侧自由回复。本专利技术实现了全程无接触折叠试样,可提高检测结果的与客观性,试样在折叠和回复角检测过程中无需转移位置,实现了原位测量,自动化的机器检测过程提高了检测效率与准确性。
[0039]利用一种织物折皱回复性原位检测的试样限位折叠装置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织物折皱回复性原位检测的试样限位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折叠结构和吸附结构;所述的折叠结构包括一级气缸(7)、二级气缸(8)、直线滑轨(6)、试样限位板(12)、垫片(2)、垫片气缸(1)和电磁铁(3);所述的一级气缸(7)与二级气缸(8)相连,二级气缸(8)的下端与直线滑轨(6)上方相连,二级气缸(8)的右侧与左侧压板(9)相连,能够使左侧压板(9)向右推进或向左移除;所述的右侧压板(10)、试样限位板(12)、垫片气缸(1)与垫片(2)相互连接且固定不动;左侧压板(9)与右侧压板(10)之间形成折叠区;所述的试样限位板(12)与试样的大小相同;垫片(2)位于试样限位板(12)的中心线处;所述的垫片气缸(1)连接垫片(2),垫片气缸(1)启动后将垫片(2)推进至折叠区;右侧压板(10)上设有电磁铁(3),电磁铁(3)的高度与垫片中心位置高度相同,电磁铁(3)吸引垫片(2)并折叠试样;所述的吸附结构包括真空吸嘴(4)、真空吸附气缸(5)与真空口(11);真空吸附气缸(5)推动真空吸嘴(4)吸附试样;所述的真空吸嘴(4)、真空吸附气缸(5)与垫片气缸(1)、垫片(2)处于同一轴线;所述右侧压板(10)一侧表面设有真空口(11)吸附试样,真空口(11)的高度与垫片(2)高度相同;在垫片(2)深入折叠区之前真空口(11)吸附试样的一侧,便于垫片(2)的深入;在折叠完成后真空口(11)吸附试样的一侧,使试样另一侧自由回复。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织物折皱回复性原位检测的试样限位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真空口(11)为大小相同的圆孔,竖直排列在右侧压板(10)的一侧。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织物折皱回复性原位检测的试样限位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垫片(2)为长条形薄片。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织物折皱回复性原位检测的试样限位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蕾唐千惠潘如如高卫东
申请(专利权)人:江南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