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电器舱和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792678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08 10:51
本公开涉及一种车辆电器舱和车辆,该车辆电器舱包括壳体(1)、车辆控制模块(2)、蓄电池(3)、第一散热风扇(4)以及第二散热风扇(5),车辆控制模块(2)和蓄电池(3)均设置在壳体(1)内,壳体(1)上形成有入风口和出风口,入风口位于车辆控制模块(2)的下方,蓄电池(3)位于入风口的下方,出风口位于车辆控制模块(2)的上方,入风口处设置有第一散热风扇(4),出风口处设置有第二散热风扇(5),第一散热风扇(4)和第二散热风扇(5)用于使壳体(1)内产生流经车辆控制模块(2)的气流,且该气流从入风口流入壳体(1)并从出风口流出壳体(1)。上述车辆电器舱能够为车辆控制模块散热。够为车辆控制模块散热。够为车辆控制模块散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电器舱和车辆


[0001]本公开涉及车辆电器散热
,具体地,涉及一种车辆电器舱和车辆。

技术介绍

[0002]车辆电器舱内通常容纳有车辆控制模块,车辆控制模块工作时会产生热量,但车辆电器舱是一个封闭的环境,产生的热量无法被排到车辆电器舱外,只能继续停留在车辆电器舱内,随着车辆控制模块的运行,车辆控制模块会不断产生热量,导致车辆电器舱内的温度不断升高,热量一直积压在车辆电器舱的内部而不能被排出,容易导致车辆电器舱内部的车辆控制模块出现故障。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电器舱和车辆,该车辆电器舱能够使从壳体外流入的气流流经其内部的车辆控制模块,并将车辆控制模块所产生的热量排到外部,从而达到为车辆控制模块散热的目的。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本公开提供一种车辆电器舱,包括壳体、车辆控制模块、蓄电池、第一散热风扇以及第二散热风扇,所述车辆控制模块和所述蓄电池均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壳体上形成有入风口和出风口,所述入风口位于所述车辆控制模块的下方,所述蓄电池位于所述入风口的下方,所述出风口位于所述车辆控制模块的上方,所述入风口处设置有所述第一散热风扇,所述出风口处设置有所述第二散热风扇,所述第一散热风扇和所述第二散热风扇用于使所述壳体内产生流经所述车辆控制模块的气流,且该气流从所述入风口流入所述壳体并从所述出风口流出所述壳体。
[0005]可选地,所述壳体包括相对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入风口形成在所述第一侧板上,所述出风口形成在所述第二侧板上。
[0006]可选地,所述车辆电器舱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入风口处的第一格栅和设置在所述出风口处的第二格栅,所述第一散热风扇位于所述第一格栅靠近所述壳体内部的一侧上,所述第二散热风扇位于所述第二格栅靠近所述壳体内部的一侧上。
[0007]可选地,所述第一格栅和所述第二格栅均具有多个沿上下方向间隔设置的倾斜栅条,每个所述倾斜栅条斜向下延伸。
[0008]可选地,所述车辆电器舱还包括空气滤网,所述第一格栅上设置有插槽,所述空气滤网插入所述插槽内,所述空气滤网位于所述第一格栅与所述第一散热风扇之间。
[0009]可选地,所述车辆电器舱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位于所述入风口的上方且位于所述出风口的下方,所述第一散热风扇和所述第二散热风扇均与所述温度传感器电连接。
[0010]可选地,所述温度传感器通过自攻螺钉与所述壳体连接。
[0011]可选地,所述车辆电器舱还包括控制开关,所述第一散热风扇和所述第二散热风扇均与所述控制开关电连接。
[0012]可选地,所述车辆控制模块包括电力控制模块、空气悬架控制模块、缓冲器控制模块以及车身电子稳定性控制模块中的至少一者。
[0013]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车辆电器舱。
[0014]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入风口处的第一散热风扇能够将壳体外部的空气吸入壳体内,出风口处的第二散热风扇能够将壳体内部的空气排出壳体外,从而使壳体内部产生从入风口流向出风口的气流。由于入风口位于车辆控制模块下方,出风口位于车辆控制模块上方,即,车辆控制模块位于入风口和出风口之间,这样,从入风口流向出风口的气流能够流经车辆控制模块,从而带走车辆控制模块产生的热量,将车辆控制模块产生的热量排出壳体外部,实现车辆控制模块的散热,避免车辆控制模块产生的热量在壳体内部堆积。并且,根据空气受热体积膨胀、密度变小的原理,车辆控制模块周围的热空气向上运动,而出风口设置在车辆控制模块的上方,能够更加便于热空气流出壳体。
[0015]此外,蓄电池运行时也会产生热量,而蓄电池产生的热量使得其周围的空气温度升高,根据空气受热体积膨胀、密度变小的原理,蓄电池周围的热空气将向上运动,而蓄电池位于入风口的下方,从入风口朝向出风口流动的气流可以携带从蓄电池周围向上运动的热空气一同朝向出风口流动,从而将蓄电池产生的热量排出壳体,实现对蓄电池的散热,避免蓄电池产生的热量在壳体内部堆积。
[0016]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0017]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
[0018]图1是本公开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车辆电器舱侧视的剖视图;
[0019]图2是图1中A部分的放大图;
[0020]图3是本公开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车辆电器舱主视的剖视图;
[0021]图4是本公开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车辆电器舱的第一格栅和第二格栅的结构示意图。
[0022]附图标记说明
[0023]1‑
壳体;2

车辆控制模块;3

蓄电池;4

第一散热风扇;5

第二散热风扇;6

第一侧板;7

第二侧板;8

第一格栅;9

第二格栅;10

倾斜栅条;11

空气滤网;12

插槽;13

温度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
[0025]在本公开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是指车辆正常行驶时的“上、下”,具体地,指向车辆顶棚的方向为“上”,指向车辆底盘的方向为“下”,“上、下”方向可参照如图1所示;“内、外”是指相应结构轮廓的“内、外”。
[0026]如图1至图4所示,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本公开提供一种车辆电器舱,包括壳体1、车辆控制模块2、蓄电池3、第一散热风扇4以及第二散热风扇5,车辆控制模块2和蓄电池3
均设置在壳体1内,壳体1上形成有入风口和出风口,入风口位于车辆控制模块2的下方,蓄电池3位于入风口的下方,出风口位于车辆控制模块2的上方,入风口处设置有第一散热风扇4,出风口处设置有第二散热风扇5,第一散热风扇4和第二散热风扇5用于使壳体1内产生流经车辆控制模块2的气流,且该气流从入风口流入壳体1并从出风口流出壳体1。
[0027]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入风口处的第一散热风扇4能够将壳体1外部的空气吸入壳体1内,出风口处的第二散热风扇5能够将壳体内部的空气排出壳体外,从而使壳体1内部产生从入风口流向出风口的气流。由于入风口位于车辆控制模块2下方,出风口位于车辆控制模块2上方,即,车辆控制模块2位于入风口和出风口之间,这样,从入风口流向出风口的气流能够流经车辆控制模块2,从而带走车辆控制模块2产生的热量,将车辆控制模块2产生的热量排出壳体1外部,实现车辆控制模块2的散热,避免车辆控制模块2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电器舱,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车辆控制模块(2)、蓄电池(3)、第一散热风扇(4)以及第二散热风扇(5),所述车辆控制模块(2)和所述蓄电池(3)均设置在所述壳体(1)内,所述壳体(1)上形成有入风口和出风口,所述入风口位于所述车辆控制模块(2)的下方,所述蓄电池(3)位于所述入风口的下方,所述出风口位于所述车辆控制模块(2)的上方,所述入风口处设置有所述第一散热风扇(4),所述出风口处设置有所述第二散热风扇(5),所述第一散热风扇(4)和所述第二散热风扇(5)用于使所述壳体(1)内产生流经所述车辆控制模块(2)的气流,且该气流从所述入风口流入所述壳体(1)并从所述出风口流出所述壳体(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电器舱,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包括相对的第一侧板(6)和第二侧板(7),所述入风口形成在所述第一侧板(6)上,所述出风口形成在所述第二侧板(7)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电器舱,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电器舱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入风口处的第一格栅(8)和设置在所述出风口处的第二格栅(9),所述第一散热风扇(4)位于所述第一格栅(8)靠近所述壳体(1)内部的一侧上,所述第二散热风扇(5)位于所述第二格栅(9)靠近所述壳体(1)内部的一侧上。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电器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格栅(8)和所述第二格栅(9)均具有多个沿上下方向间隔设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卫航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申龙客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