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静压箱进行排湿潜热的热泵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1768201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05 16: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热泵烘干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利用静压箱进行排湿潜热的热泵系统。具体技术方案为:利用静压箱进行排湿潜热的热泵系统,包括烘干箱,位于所述烘干箱的一侧设置有与烘干箱相连通的静压箱,所述烘干箱的顶部设置有排湿口,所述静压箱的顶部设置有第一进风口,所述第一进风口上设置有第一风机,所述排湿口通过换热器和第一进风口与静压箱相通,所述烘干箱的顶部设置有蒸发器,所述蒸发器通过混风室与换热器相通,所述蒸发器的上方设置有排风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在排湿过程中的热量损失的问题。程中的热量损失的问题。程中的热量损失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利用静压箱进行排湿潜热的热泵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热泵烘干
,具体涉及利用静压箱进行排湿潜热的热泵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的热泵系统主要包括蒸发器、冷凝器、压缩机等部件,在使用时,通过蒸发器的工质不断完成蒸发,以吸收室外环境中空气的热量,并将工质输送至压缩机,由压缩机压缩成高温高压状态的工质,并输出至冷凝器,由冷凝器在室内烘干室中放出热量,从而将外部低温环境中的热量转移到烘干室中,对烘干室中需要烘干的物料进行干燥。但是,采用上述方式进行烘干的过程中,烘干室内会产生湿空气,从而对烘干的物料产生影响。现有技术中,一般采用抽湿机对烘干室进行排湿,但是,采用排湿机进行排湿的过程中,也会把烘干室内的热量排出去;而且排出的带有热量的湿空气,不仅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还会损失一部分热量,导致物料的烘干效率不高,也不够节能环保。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利用静压箱进行排湿潜热的热泵系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在排湿过程中的热量损失的问题。
[0004]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0005]本技术公开了利用静压箱进行排湿潜热的热泵系统,包括烘干箱,位于所述烘干箱的至少一侧设置有与烘干箱相连通的静压箱,所述烘干箱的顶部设置有排湿口,所述静压箱的顶部设置有第一进风口,所述第一进风口上设置有第一风机,所述排湿口通过换热器和第一进风口与静压箱相通,所述烘干箱的顶部设置有蒸发器,所述蒸发器通过混风室与换热器相通,所述蒸发器的上方设置有排风扇。
[0006]优选的,所述静压箱内横向设置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上开设有第二进风口,所述第二进风口上设置有第二风机。
[0007]优选的,位于所述烘干箱的底部侧壁上开设有与静压箱相通的回风口,所述支撑板位于回风口的上方,所述静压箱内、位于所述支撑板的下方设置有冷凝器。
[0008]优选的,位于所述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之间的所述静压箱的侧壁上开设有若干个与烘干箱相通的第三进风口。
[0009]优选的,所述静压箱和烘干箱的顶部设置有由分隔板围成的环形框架,位于所述环形框架内、在静压箱和烘干箱的顶部设置有第一隔板,在第一隔板和环形框架之间设置有与第一隔板平行的第二隔板,在第一隔板和环形框架所围成的区域的顶部设置有顶板,所述排湿口位于第二隔板与环形框架所围成的区域内,所述第一进风口位于第一隔板、第二隔板和环形框架所述围成的区域内。
[0010]优选的,所述排湿口上设置有排湿风管,所述排湿风管的另一端与换热器连接并相通,所述第一风机设置在风管的底部、与风管连通,所述换热器的底部与风管的顶部连接
并相通,所述换热器的一侧与混风室相通。
[0011]优选的,所述烘干箱的顶部设置有至少一侧开口的支撑框,所述蒸发器位于支撑框内,所述排风扇位于支撑框的顶部与支撑框内部相通。
[0012]优选的,所述混风室设置在支撑框和第二隔板之间、且由第三隔板围成,所述支撑框的开口侧与混风室连通,所述混风室的顶部设置有风量调节阀。
[0013]优选的,所述换热器设置在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之间、且靠近第一隔板、第二隔板的顶部设置,所述第二隔板和环形框架所围成的区域通过换热器与混风室相通。
[0014]优选的,所述静压箱为两个,设置在所述烘干箱相对应的两侧,所述支撑框的开口侧为两个,分别与混风室相通,所述环形框架、第一隔板、第二隔板固定在烘干箱和两个静压箱上。
[0015]本技术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6]1.本技术通过在烘干箱的一侧设置静压箱,在烘干箱和静压箱上设置环形框架,在环形框架内设置第一、第二隔板,使隔板与环形框架之间围成并列的两个区域,并通过顶板封闭。然后在烘干箱的顶部设置排湿口,排湿口与环形框架和第二隔板围成的区域相通,在静压箱的顶部设置数个第一进风口,并在第一进风口上设置第一进风机,同时,在第一、第二隔板之间设置换热器,而换热器与第二隔板和环形框架所围成的区域相通,以及与设置在第二隔板一侧的混风室相通,而混风室则与蒸发器相通,蒸发器的上方设置排风扇,在排风扇的作用下,烘干室内的湿空气经过排湿口进入到第二隔板和环形框架所围成的区域内,然后穿过换热器进行降温,再进入到混风室内,与混风室内的冷空气进行混合降温,最后经过蒸发器,与蒸发器进行热交换后排出到大气中。
[0017]2.本技术巧妙的利用了多个隔板所围成的区域,将烘干室内的湿空气排出到大气中,减少了能量损失,而且,湿空气进行换热后的热量第一风机的作用下,对外界的冷空气进行加热后形成的低温风,进而进入到静压箱内,与静压箱内、由第二风机抽至静压箱内通过冷凝器进行加热后的高温风进行混合,最终形成中高温风,进入到烘干箱中对物料进行烘干。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图1中去掉顶板后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3为图2的俯视图;
[0021]图4为图3中A

A向视图;
[0022]图5为图3中B

B向视图;
[0023]图6为图3中C

C向视图;
[0024]图7为图3中D

D向视图;
[0025]图8为图3中E

E向视图;
[0026]图9为本技术另一种实施方式;
[0027]图中:烘干箱1、静压箱2、排湿口3、第一进风口4、第一风机5、换热器6、蒸发器7、混风室8、排风扇9、支撑板10、第二进风口11、第二风机12、回风口13、冷凝器14、第三进风口15、环形框架16、第一隔板17、第二隔板18、顶板19、支撑框20、第三隔板21、调节阀22、排湿
风管23、风管24。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9]若未特别指明,实施举例中所用的技术手段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常规手段。
[0030]参考图1

图8,本技术公开了利用静压箱进行排湿潜热的热泵系统,包括烘干箱1,位于烘干箱1的至少一侧设置有与烘干箱1相连通的静压箱2,静压箱2主要作用是将抽入静压箱内的高温风和低温风进行混合,混合后的中高温风进入到烘干箱1内,对烘干箱1内的物料进行烘干。烘干箱1的顶部设置有排湿口3,静压箱2的顶部设置有第一进风口4,第一进风口4上设置有第一风机5,排湿口3通过换热器6和第一进风口4与静压箱2相通,烘干箱1的顶部设置有蒸发器7,蒸发器7通过混风室8与换热器6相通,蒸发器7的上方设置有排风扇9。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进风口4、第一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利用静压箱进行排湿潜热的热泵系统,包括烘干箱(1),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烘干箱(1)的至少一侧设置有与烘干箱(1)相连通的静压箱(2),所述烘干箱(1)的顶部设置有排湿口(3),所述静压箱(2)的顶部设置有第一进风口(4),所述第一进风口(4)上设置有第一风机(5),所述排湿口(3)通过换热器(6)和第一进风口(4)与静压箱(2)相通,所述烘干箱(1)的顶部设置有蒸发器(7),所述蒸发器(7)通过混风室(8)与换热器(6)相通,所述蒸发器(7)的上方设置有排风扇(9)。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静压箱进行排湿潜热的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静压箱(2)内横向设置有支撑板(10),所述支撑板(10)上开设有第二进风口(11),所述第二进风口(11)上设置有第二风机(12)。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利用静压箱进行排湿潜热的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烘干箱(1)的底部侧壁上开设有与静压箱(2)相通的回风口(13),所述支撑板(10)位于回风口(13)的上方,所述静压箱(2)内、位于所述支撑板(10)的下方设置有冷凝器(14)。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利用静压箱进行排湿潜热的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第一进风口(4)和第二进风口(11)之间的所述静压箱(2)的侧壁上开设有若干个与烘干箱(1)相通的第三进风口(15)。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静压箱进行排湿潜热的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静压箱(2)和烘干箱(1)的顶部设置有由分隔板围成的环形框架(16),位于所述环形框架(16)内、在静压箱(2)和烘干箱(1)的顶部设置有第一隔板(17),在第一隔板(17)和环形框架(16)之间设置有与第一隔板(17)平行的第二隔板(18),在第一隔板(17)和环形框架(16)所围成的区域的顶部设置有顶板(19),所述排湿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光赞林仁斌高胜黄亮张云祥吴拥军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洁能干燥设备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