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婴幼儿颅内出血固定引导引流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757351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05 16: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婴幼儿颅内出血固定引导引流装置,主体为与患儿头部形状相同的外壳,外壳安装在微调装置上,微调装置平放在患儿病床上。采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装置提高了穿刺的精确度,克服了盲穿不能穿刺到位、重复穿刺会增加患儿脑损伤的技术缺陷,利用患儿CT数据进行三维立体定位设计的导板可以按照医生要求完美的避开比较重要的脑功能区和结构,按照导板针道的角度完美的引导穿刺针到达引流部位;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依托患儿CT数据设计的固定外壳和可调式体位固定器可以将患儿头部非常适合的固定到外壳中,并通过调整体位固定装置的角度使患者的体位保持在医生设计好的理想的引流体位,避免了患者无意识的活动造成引流管的脱出和体位的不固定。出和体位的不固定。出和体位的不固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婴幼儿颅内出血固定引导引流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婴幼儿颅内出血固定引导引流装置及制备,属于医学器材


技术介绍

[0002]婴幼儿发生脑内出血或脑室系统出血的时候,采用体外穿刺微创手术将出血引流至体外是临床经常采用的方式。医生在临床实际工作时会参照患儿的CT图像,按照经验在体外皮肤标记穿刺点,将引流管穿刺到出血部位进行引流。这种手术方式在实际穿刺的时候凭医生经验按照CT图像进行的盲穿,这就在穿刺角度和深度等方面不可控,造成引流效果不佳或失败,因患儿无意识或者不能配合治疗,也可能造成引流管固定不牢脱落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婴幼儿颅内出血固定引导引流装置,从而解决患儿脑出血穿刺精度不高、体表定位不精确以及患儿不配合造成穿刺失败和引流管脱落等问题。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本技术中对于方向“左、右、前、后”的描述,指的是正视且面对装置时,我们的左边、右边、头顶方向和下颌方向):r/>[0005]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婴幼儿颅内出血固定引导引流装置,主体为与患儿头部形状相同的外壳(1),外壳安装在微调装置(3)上,微调装置平放在患儿病床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壳,内部中空且能够容纳患儿的头部,包括由壳体结合装置(4)结合且固定在一起的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所述的壳体结合装置,位于外壳的左右两侧且位置与患儿的耳部位置相对应;所述的上壳体,在其上表面分布有与患儿眼部、鼻部、口部形状相同且位置相对应的器官镂空;所述的下壳体,内表面与患儿后脑相接触,外表面与后脑对应的位置固定在微调装置(3)上;所述的外壳,在其外表面设置有与患儿前囟后囟形状相同且位置相对应的骨边缘镂空(9);所述的微调装置(3),整体成长方体或者正方体形状;在微调装置的上表面挖设有一个弧形的凹槽,凹槽的两条弧形边贯穿微调装置的前侧壁和后侧壁、直边与上表面的左棱边/右棱边平行;所述的凹槽,内部配设一块弧形板形状的调整板,调整板的直边与上表面的左棱边/右棱边平行、两条弧形边不超出凹槽的弧形边;所述的下壳体,外表面与后脑对应的位置安装在所述的调整板的内弧面上,且外壳外表面与患儿头顶对应的外置靠近微调装置的前侧壁;在微调装置的上表面靠近其左棱边和右棱边的位置分别设置有两条相互平行且相互对称的卡槽,调整板的两条直边能够沿着卡槽滑行,调整板滑行从而带动外壳滑行进行体位的微调;所述的外壳,在其外表面上开设有一个或数个通孔(10),在通孔的轴线方向安装有圆柱形的导柱(11),导柱由上底至下底贯穿设置有一个圆柱形的导孔(2),导孔的中心与通孔的中心位于同一轴线上;所述的导孔配设有穿刺针导管(5),穿刺针导管贯穿导孔后插入通孔内;所述的导柱,下底固定有导板(8),导板通过固定装置(7)固定在外壳的外表面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婴幼儿颅内出血固定引导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壳体结合装置(4),包括螺栓和与之相匹配的螺母;所述的螺栓为四个,外壳左右两侧各设置两个;每个螺栓一分为二,二分之一固定在上壳体的外表面边缘、二分之一固定在下壳体的外表面边缘...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阎丽华刘秀香吕朦徐旭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