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氰尿酸三聚氰胺软颗粒造粒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1735500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05 16: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氰尿酸三聚氰胺软颗粒造粒系统,包括储料罐,储料罐下方设有控流送料螺旋,控流送料螺旋末端与混料罐的第一进料口连通,混料罐下方设有强制喂料机构,强制喂料机构末端连接有压料机构,压料机构与粉碎机构连通,粉碎机构下方接有上料管道,上料管道与真空上料机连接,真空上料机下方与筛分机连通,筛分机上设有成品出料口和回料口,回料口与回料螺旋连接,回料螺旋的另一端与混料罐的第二进料口连通;粉碎机构包括粉碎刀组和粉碎网板,粉碎刀组设在粉碎网板内。粉碎刀组设在粉碎网板内。粉碎刀组设在粉碎网板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氰尿酸三聚氰胺软颗粒造粒系统


[0001]本技术属于造粒机
,具体涉及一种氰尿酸三聚氰胺软颗粒造粒系统。

技术介绍

[0002]氰尿酸三聚氰胺盐是一种含氮新型材料。成品系白色结晶粉末,密度1.5,难容于水和其它有机溶剂,无毒,无臭,无味,在30。℃之内很稳定,600℃以上分解。它具有阻燃效果好,加工烟雾小的特点。通常会将氰尿酸三聚氰胺通过造粒设系统制作成颗粒使用,造粒设系统将氰尿酸三聚氰胺原料进行挤压,使物料产生塑性变形而被压缩成片状,片状物料再经过破碎、整粒、筛分等过程,得到颗粒产品。现有的氰尿酸三聚氰胺造粒系统只能做硬颗粒,无法做一碰就碎的软颗粒,鉴于国外很多电子业的工况要求该产品必须是软颗粒,分散性好,因此需要提供一种氰尿酸三聚氰胺软颗粒造粒系统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氰尿酸三聚氰胺软颗粒造粒系统,做出来的三聚氰胺颗粒粒度均匀,堆密度低,容易分散,不硬。
[0004]本技术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5]一种氰尿酸三聚氰胺软颗粒造粒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储料罐,所述储料罐下方设有控流送料螺旋,所述控流送料螺旋末端与混料罐的第一进料口连通,所述混料罐下方设有强制喂料机构,所述强制喂料机构末端连接有压料机构,所述压料机构与粉碎机构连通,所述粉碎机构下方接有上料管道,所述上料管道与真空上料机连接,所述真空上料机下方与筛分机连通,所述筛分机上设有成品出料口和回料口,所述回料口与回料螺旋连接,所述回料螺旋的另一端与混料罐的第二进料口连通;所述粉碎机构包括粉碎刀组和粉碎料斗,所述粉碎刀组设在所述粉碎料斗中,所述粉碎刀组上设有粉碎刀片,所述粉碎刀组下方设有弧形网筛。
[0006]优选的,所述控流送料螺旋包括送料绞龙,所述送料绞龙的绞龙轴穿出所述控流送料螺旋与第一驱动电机的驱动轴连接。
[0007]优选的,所述强制喂料机构包括强制喂料筒,所述强制喂料筒中设有强制喂料绞龙,所述强制喂料绞龙的绞龙轴与第二驱动电机的驱动轴连接。
[0008]优选的,所述混料罐中设有混料绞龙,所述混料绞龙的绞龙轴穿出所述混料罐顶端与第三驱动电机的驱动轴连接,混料绞龙的绞龙轴上还均布设有搅拌棒。
[0009]优选的,所述压料机构包括压料辊,所述压料辊与压料电机的驱动轴连接,所述压料辊外部还设有压料外壳。
[0010]优选的,所述粉碎料斗上方与所述压料外壳底部连通,所述上料管道连接在所述粉碎料斗底部。
[0011]优选的,所述回料螺旋中设有回料绞龙,所述回料绞龙的绞龙轴穿出所述回料螺
旋与第四驱动电机的驱动轴连接。
[0012]优选的,所述筛分机包括第一筛网和第二筛网,所述第一筛网位于所述第二筛网上方。
[0013]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4]1.混料绞龙和搅拌棒交错设在绞龙轴上,保证混料均匀充分且防止原料粘在混料罐的侧壁上;
[0015]2.通过粉碎刀组和弧形网筛的配合,能够保证粉碎的颗粒进入筛分机中之前经过一次筛分,有效减少过大颗粒的回料的产生,提高粉碎效率。
附图说明
[0016]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
[0017]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如图所示,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氰尿酸三聚氰胺软颗粒造粒系统,包括储料罐1,储料罐1下方设有控流送料螺旋2,控流送料螺旋2包括送料绞龙21,送料绞龙21的绞龙轴穿出控流送料螺旋2与第一驱动电机22的驱动轴连接;控流送料螺旋2末端与混料罐3的第一进料口连通,混料罐3中设有混料绞龙31,混料绞龙31的绞龙轴穿出混料罐3顶端与第三驱动电机32的驱动轴连接,混料绞龙31的绞龙轴上还均布设有搅拌棒;混料罐3下方设有强制喂料机构10,强制喂料机构10包括强制喂料筒,强制喂料筒中设有强制喂料绞龙101,强制喂料绞龙101的绞龙轴与第二驱动电机102的驱动轴连接;强制喂料机构10末端连接有压料机构4,压料机构4包括压料辊41,压料辊41与压料电机的驱动轴连接,压料辊41外部还设有压料外壳42;压料机构4与粉碎机构5连通,粉碎机构5下方接有上料管道6,上料管道6与真空上料机7连接,真空上料机7下方与筛分机8连通,筛分机8包括第一筛网81和第二筛网82,第一筛网81位于第二筛网82上方,第一筛网81的网孔尺寸大于第二筛网82的尺寸,用于过滤过大的颗粒;第二筛网82的尺寸与成品颗粒的尺寸相匹配,用于筛掉过小的颗粒;
[0019]筛分机8上设有成品出料口和回料口,回料口与回料螺旋9连接,回料螺旋9中设有回料绞龙91,回料绞龙91的绞龙轴穿出回料螺旋9与第四驱动电机92的驱动轴连接;回料螺旋9的另一端与混料罐3的第二进料口连通;粉碎机构5包括粉碎刀组51和粉碎料斗54,粉碎料斗54上方与压料外壳42底部连通,上料管道6连接在粉碎料斗54底部;粉碎刀组51设在粉碎料斗54中,粉碎刀组51上设有粉碎刀片52,粉碎刀组51下方设有弧形网筛53。本申请还包括控制系统,控制系统用于各装置部件协调运作,同时用于输入和调整个装置部件的工艺参数。
[0020]工作原理:储料罐1中的原料经过控流送料螺旋2的流量控制作用均匀的进入混料罐3中,通过混料绞龙31和搅拌棒的搅拌,使原料混合充分后,通过强制喂料机构10将混合后的原料送到压料机构4中,压料辊41将原料压成片状后送至粉碎机构5中,在压料辊41辊压物料的过程中,通过控制系统控制使辊压的位置处于低压状态,当处于低压状态时,辊压物料的片状物料密度会变小,因此,后续产生的颗粒由于密度不高便形成了软颗粒,低压的
范围处于0

6MPa之间。
[0021]两个粉碎刀组51上的粉碎刀片52将片状的原料粉碎成颗粒,达到粉碎标准的颗粒从弧形网筛53落下(不符合标准的颗粒继续留在弧形网筛53上粉碎),真空上料机7通过上料管道7将粉碎的颗粒输送到筛分机8中进行筛分,符合要求的颗粒通过成品出料口排出,过大或过小的颗粒通过回料口排出至回料螺旋9中,通过回料绞龙91送回到混料罐3中,随新的原料再次进行混料、压料、粉碎和筛分的过程。混料绞龙31和搅拌棒交错设在绞龙轴上,保证混料均匀充分且防止原料粘在混料罐3的侧壁上;通过粉碎刀组51和弧形网筛53的配合,能够保证粉碎的颗粒进入筛分机8中之前经过一次筛分,有效减少过大颗粒的回料的产生,提高粉碎效率。
[0022]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氰尿酸三聚氰胺软颗粒造粒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储料罐(1),所述储料罐(1)下方设有控流送料螺旋(2),所述控流送料螺旋(2)末端与混料罐(3)的第一进料口连通,所述混料罐(3)下方设有强制喂料机构(10),所述强制喂料机构(10)末端连接有压料机构(4),所述压料机构(4)与粉碎机构(5)连通,所述粉碎机构(5)下方接有上料管道(6),所述上料管道(6)与真空上料机(7)连接,所述真空上料机(7)下方与筛分机(8)连通,所述筛分机(8)上设有成品出料口和回料口,所述回料口与回料螺旋(9)连接,所述回料螺旋(9)的另一端与混料罐(3)的第二进料口连通;所述粉碎机构(5)包括粉碎刀组(51)和粉碎料斗(54),所述粉碎刀组(51)设在所述粉碎料斗(54)中,所述粉碎刀组(51)上设有粉碎刀片(52),所述粉碎刀组(51)下方设有弧形网筛(5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氰尿酸三聚氰胺软颗粒造粒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流送料螺旋(2)包括送料绞龙(21),所述送料绞龙(21)的绞龙轴穿出所述控流送料螺旋(2)与第一驱动电机(22)的驱动轴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氰尿酸三聚氰胺软颗粒造粒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强制喂料机构(10)包括强制喂料筒,所述强制喂料筒...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昌龙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市华夏干燥制粒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