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彭根相专利>正文

一种花菇栽培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708 阅读:2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花菇栽培袋,包括聚乙稀栽培袋(1)和塑料降解保水膜(袋)(2),其特征是内含培养料(3)的塑料降解保水膜(袋)(2)置于聚乙稀栽培袋(1)之内,其袋口端部塞入培养料(3)之内,聚乙稀栽培袋(1)的袋口上设有扎紧绳索(4)。(*该技术在201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香菇栽培中使用的栽培袋,尤其是涉及花菇栽培袋
技术介绍
花菇是香菇中的极品,产生花菇的成因是对菌棒(培养料)创造一个“内湿外干”的环境。1989年我国广大菇农首开了不脱袋层加架栽培花菇技术。其中所用栽培袋为一般常用的聚乙烯塑料袋,菇蕾不能靠自身的生长力钻出栽培袋面。所以根据这一技术,要对菌棒的每朵菇蕾进行及时的精心割袋(孔)出菇。割早,菇蕾会自行干死;割迟,造成触顶变形,且割孔的大小、形状和刀伤都会造成大量的畸形菇,给菇农带来整天通夜的割袋之苦。近年来,有的菇农想法采用涂石蜡保水,因石蜡是禁用的接触性致癌物质,为此,我国食用菌科研单位做了很大的努力,都没有拿出有效的办法,花菇菌棒保水技术成为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的一大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以上不足,提供一种不需“见蕾割袋”,省工、省本、自然出菇的花菇栽培袋。本技术的目的按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花菇栽培栽培袋,包括聚乙稀栽培袋和塑料降解改性保水膜(袋),内含培养料的塑料降解改性保水膜(袋)置于聚乙稀栽培袋之内,其袋口端部塞入培养料之内,外层聚乙稀栽培袋的袋口上设有扎紧绳索。本技术由于采用了在包裹花菇菌棒的原有聚乙稀栽培袋内,增加一只经过特殊处理的塑料降解改性保水膜(袋),形成双层栽培,经过消毒、发菌、培养、保水膜(袋)形成菌棒的自然表皮。花菇能直接凭借自身的生长钻出保水膜(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显著的技术优越性1、采用本技术技术,出菇前,揭去菌棒外层栽培袋,由于免割保水膜(袋)的破膜力度与花菇菇蕾出菇力度相似,给花菇菇蕾创造了一个自行破膜出菇的自然环境。消除了对菇体的刀割伤害和在栽培袋上割口不规则等造成的物理伤害,让菇体自然生长,极大地提高了花菇的形状品质。2、本技术的免割技术,大大地解放了菇农的劳动生产力,不必去担忧早割、迟割,白天黑夜连着割的烦恼。以出菇的一个周期6个月算,就减少了180个日日夜的割袋之苦。3、本技术使用塑料降解改性原材料,对香菇产品无害无毒、卫生安全,符合环保要求,有利于开发环保产品和绿色有机食品。4、本技术省工省本,每段菌棒可节省工本费25%-30%,亿袋花菇可增收上亿元。5、本技术在原来栽培技术上增加内层处理,技术成熟,操作方便,实用可靠。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示意图;图2为剥去外层栽培袋后,花菇顶出内层保水膜(袋)示意图;图3为剥去外层栽培袋,露出内层保水膜(袋)的示意图。以下依据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具体实施方法如图1所示,在培养料装袋时,先将塑料降解保水膜(袋)2套在装袋机的料筒上,然后在袋2外再套上聚乙稀栽培袋1,使二个袋合并一起,同时装入培养料3,料装好后把袋2的袋口塞在培养料3内(或与袋1的袋口同时用绳子4扎紧),再按常规的方法用绳子4扎紧袋1的袋口,即成菌棒。然后按常规工艺操作管理。如图2、图3所示,菌棒移入菇棚时,脱菇前先把袋1脱掉,留下既有保持菌棒内水份,又有让菇蕾能顺利顶出袋外的袋2进行菇棚管理,在菇蕾发生季节经过催蕾操作,由于免割保水膜(袋)的破膜力度与花菇菇蕾出蕾力度相似,菇蕾会凭借自身生长力,顶出袋2。既免去了菇农担忧早割、迟割的不利,白天、黑夜等待割袋之苦,又消除了对菇体的刀割伤害,让菇体自然生长,极大地提高了花菇的形状品质,是我国食用菌
的一大革命性突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花菇栽培袋,包括聚乙稀栽培袋(1)和塑料降解保水膜(袋)(2),其特征是内含培养料(3)的塑料降解保水膜(...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根相吴克甸徐毓春
申请(专利权)人:彭根相吴克甸徐毓春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