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循环澄清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675794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01 10:20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循环澄清设备,包括一个圆柱形的澄清桶,所述澄清桶的内部同轴心地设置有直径由小到大套装的导流筒、分流筒、絮凝桶以及推流筒;其中,分流筒设置在导流筒的上方,二者均设置在絮凝桶的内部;絮凝桶的下部由弧形底部封闭,上部的圆形侧壁上均匀环绕开设有联通推流筒的窗口;导流筒的内部设置有搅拌叶片,其通过外侧壁上的多块连接板固定在絮凝桶的内侧壁上。本申请的循环澄清设备采用了同轴心的五筒布局结构,各个筒的周边都可以形成环形过水通道,相较于现有技术的管道或者矩形池的单侧过水结构来说,本申请的环形过水通道在同等容积下的过水截面积最大,单位体积的产水能力最高,单位产水量的能耗可以控制得更低。低。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循环澄清设备


[0001]本申请涉及一种污水处理设备,尤其涉及一种结构紧凑、占地小、处理效率高的循环澄清设备。

技术介绍

[0002]澄清池是进行水的混凝、去除水中悬浮物和胶体的设备。污水的混凝处理工艺包括水和药剂的混合、反应及絮凝物与水的分离三个阶段。澄清池就是完成上述三个过程于一体的专门设备。现有的水处理设备通常由沉淀池、混凝池、絮凝池、澄清池等组合而成,污水依次通过上述的池子进行处理,配合添加的药剂例如混凝剂、絮凝剂等,将污水中的有害成分转变成固体沉淀到池子底部,最后获得符合排放要求的清水。现有这种水处理设备存在占地面积大、体积总量大的问题。
[0003]CN 107324467 A公开了一种原水絮凝池,包括进水管、导流筒、搅拌器、混合池、絮凝池,导流筒外圆周设有混合池,混合池为方形池并在其中一面池壁开设穿孔;混合池外周设有絮凝池,絮凝池通过隔板分隔为若干依次相连通的絮凝区,各絮凝区以混合池为中心呈九宫格分布。该现有技术的混合和絮凝分离设置,占地面积很大,而且方形池的底部拐角的污泥容易堆积,各絮凝区分别设置排泥管,污泥处理也很麻烦。
[0004]CN 110745921 A公开了一种机械水力絮凝沉淀池,池体的中部设有混合区和絮凝区,污水先进入混合区,然后流向絮凝区,混凝后的污水从两侧进入出水区,出水区设有出水槽,絮凝区与出水区之间设有配水区,絮凝区与配水区通过一组折板区进行划分。该现有技术中,混合区、絮凝区、配水区和出水区均设置在池体的中、上层位置,池底部设有积泥区,积泥区共用了上层结构的重叠区域,减少了部分占地面积。但是底部的积泥区积泥区在重叠区域被上部结构所阻挡,清淤困难。另外,两侧的出水区由于结构差异,容易出现出水品质不一致的情况。
[0005]总之,为了解决水处理设备占地面积大的问题,现有技术提供了上述列举的各种解决方案,然而这些解决方案仍然存在处理效率低、污泥清理困难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申请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循环澄清设备,以减少或避免前面所提到的问题。
[000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出了一种循环澄清设备,包括一个圆柱形的澄清桶,所述澄清桶的内部同轴心地设置有直径由小到大套装的导流筒、分流筒、絮凝桶以及推流筒;其中,分流筒设置在导流筒的上方,二者均设置在絮凝桶的内部;絮凝桶的下部由弧形底部封闭,上部的圆形侧壁上均匀环绕开设有联通推流筒的窗口;导流筒的内部设置有搅拌叶片,其通过外侧壁上的多块连接板固定在絮凝桶的内侧壁上。
[0008]优选地,推流筒和澄清桶之间设置有环形的蜂窝斜管和环形水槽,环形水槽支撑在蜂窝斜管的上方。
[0009]优选地,澄清桶的顶部连接有支撑框架,所述分流筒、絮凝桶和推流筒均通过连接件固定在支撑框架的下方。
[0010]优选地,分流筒是上下敞开的筒形结构,其下部边沿将导流筒的外部循环流动的水隔开成两部分,一部分沿着分流筒的外侧壁向上通过窗口溢流出去,一部分被导流筒的内侧壁挡住,使其强制返回导流筒中继续循环。
[0011]优选地,絮凝桶的下方设置了一个锥台筒,絮凝桶通过外侧壁上的凸缘环支撑在锥台筒的上部开口上,将锥台筒的上部开口封闭。
[0012]优选地,所述锥台筒的侧壁与底面的夹角为60度。
[0013]优选地,在澄清桶的内侧壁和锥台筒的外侧壁之间,通过多个三角形隔板形成了多个锥形泥斗,所述多个锥形泥斗呈环形等间隔布置在锥台筒的澄清桶的内侧壁和锥台筒的外侧壁之间。
[0014]优选地,锥台筒的内部的中心位置设置有集泥斗,每个所述锥形泥斗均通过抽泥管道与所述集泥斗联通。
[0015]优选地,围绕澄清桶的外侧设置冲洗管道,冲洗管道具有多个对应于每个锥形泥斗的喷嘴,每个喷嘴对准对应的抽泥管道的开口。
[0016]优选地,相邻锥形泥斗之间的三角形隔板下方形成了空闲空间,穿过所述空闲空间设置有管道。
[0017]本申请的循环澄清设备采用了同轴心的五筒布局结构,各个筒的周边都可以形成环形过水通道,相较于现有技术的管道或者矩形池的单侧过水结构来说,本申请的环形过水通道在同等容积下的过水截面积最大,单位体积的产水能力最高,单位产水量的能耗可以控制得更低。
附图说明
[0018]以下附图仅旨在于对本申请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申请的范围。
[0019]其中,图1显示的是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的循环澄清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显示的是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个具体实施例的循环澄清设备的剖视示意图。
[0021]图3显示的是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的循环澄清设备的分解示意图。
[0022]图4显示的是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的导流筒的分解示意图。
[0023]图5显示的是本申请的循环澄清设备的澄清桶的底部结构示意图。
[0024]图6显示的是本申请的循环澄清设备的环形水槽的分解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为了对本申请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说明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其中,相同的部件采用相同的标号。
[0026]如图1

3所示,本申请提出了一种循环澄清设备,包括一个圆柱形的澄清桶1,整个水处理过程都在澄清桶1的内部进行。本申请的整个设备的占地面积由澄清桶1的直径和高度所决定,因而很容易根据公路运输的约束条件设定合理的尺寸范围,便于节约运输成本,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0027]澄清桶1的直径和高度被限定的情况下,需要考虑在有限的容积下尽量提高单位
容积的产水能力。因而本申请提出了同轴心的五筒布局结构,以尽量在有限的空间条件下,提供最大的水处理能力和效率。如图所示,本申请在澄清桶1的内部同轴心地设置了直径由小到大套装的导流筒2、分流筒3、絮凝桶4以及推流筒5;其中,分流筒3设置在导流筒2的上方,二者均设置在絮凝桶4的内部;絮凝桶4的下部由弧形底部41封闭,上部的圆形侧壁上均匀环绕开设有联通推流筒5的窗口42;导流筒2的内部设置有通过搅拌轴21带动的搅拌叶片22。
[0028]本申请的同轴心的五筒布局结构,各个筒的周边都可以形成环形过水通道,相较于现有技术的管道或者矩形池的单侧过水结构来说,本申请的环形过水通道在同等容积下的过水截面积最大,单位体积的产水能力最高,单位产水量的能耗可以控制得更低。
[0029]其中,导流筒2是上下敞开的筒形结构,其通过外侧壁上的多块连接板20固定在絮凝桶4的内侧壁上。连接板20可以设计为波纹状或表面带有叶片突起的结构,以提高对水流的扰动,提高混合效率。导流筒2围绕搅拌叶片22形成导流通道,在搅拌叶片22的作用下,水流可以沿着导流筒2的轴线在导流筒2的内部和外部进行循环流动,以通过机械方式获得更好的混合效率,如图中箭头方向所示。
[0030]在图4所示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导流筒2的外侧壁上设置有多块(图中显示有六块)连接板20,每块连接板20的表面均带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循环澄清设备,包括一个圆柱形的澄清桶(1),其特征在于,所述澄清桶(1)的内部同轴心地设置有直径由小到大套装的导流筒(2)、分流筒(3)、絮凝桶(4)以及推流筒(5);其中,分流筒(3)设置在导流筒(2)的上方,二者均设置在絮凝桶(4)的内部;絮凝桶(4)的下部由弧形底部(41)封闭,上部的圆形侧壁上均匀环绕开设有联通推流筒(5)的窗口(42);导流筒(2)的内部设置有搅拌叶片(22),其通过外侧壁上的多块连接板(20)固定在絮凝桶(4)的内侧壁上。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循环澄清设备,其特征在于,推流筒(5)和澄清桶(1)之间设置有环形的蜂窝斜管(7)和环形水槽(8),环形水槽(8)支撑在蜂窝斜管(7)的上方。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循环澄清设备,其特征在于,澄清桶(1)的顶部连接有支撑框架(13),所述分流筒(3)、絮凝桶(4)和推流筒(5)均通过连接件固定在支撑框架(13)的下方。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循环澄清设备,其特征在于,分流筒(3)是上下敞开的筒形结构,其下部边沿将导流筒(2)的外部循环流动的水隔开成两部分,一部分沿着分流筒(3)的外侧壁向上通过窗口(42)溢流出去,一部分被导流筒(2)的内侧壁挡住,使其强制返回导流筒(2)中继续循环。5.如权利要求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汤波华英豪陈义娇易军王健郑心愿段红平张湛张继方史红伟
申请(专利权)人:温华环境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