絮凝反应装置及絮凝池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673173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01 10:1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絮凝反应装置及絮凝池,包括絮凝组件和提升搅拌机构,所述絮凝组件至少包括导流筒和导流罩;所述导流筒设置于絮凝池内且具备一反应腔,所述导流筒上还开设有连通反应腔的第一敞口和第二敞口;所述提升搅拌机构至少包括驱动源和搅拌叶,所述搅拌叶置于反应腔内并由驱动源驱动;所述第一敞口用于与絮凝池的进水端相连通;所述导流罩设置于所述导流筒具有第二敞口一端,且所述导流罩与第二敞口的周缘之间存有第一液流间隙,进一步提高絮凝效果,降低资源浪费。降低资源浪费。降低资源浪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絮凝反应装置及絮凝池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废水处理反应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絮凝反应装置及絮凝池。

技术介绍

[0002]絮凝反应是混凝沉淀工艺中极为重要的部分,也是污水处理流程中重要的一环,污废水中存在的细微颗粒物、胶体等因表面电荷导致的静电斥力等原因,在水体中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难以依靠自然沉淀从水中去除,只能通过混凝沉淀工艺打破稳定状态,完成颗粒胶体的聚集、沉降;混凝工艺包括凝聚和絮凝两部分。
[0003]凝聚反应:向水体中投加带大量正电荷的混凝剂(如聚合氯化铝、聚合硫酸铁等),通过压缩双电层或电中和等机理使水体中的颗粒物及胶体脱稳,提供相互碰撞聚集的基础条件。
[0004]絮凝反应:向水体中投加高分子聚合物(如聚丙烯酰胺),利用吸附架桥、网捕卷扫等机理,使脱稳的颗粒物、胶体团聚成较大较重的大粒径矾花,从而可以依靠重力从水中自然分离。
[0005]常规污水处理中混凝反应池以机械搅拌为主,以高密度沉淀池为例,其絮凝池常设置导流筒,导流筒内由于轴流搅拌机作用,携带脱稳颗粒的废水在筒内以较快速度向上流动,与絮凝剂、作为晶核的回流污泥快速混合,离开导流筒后经由导流筒与池壁间空间向下推流,搅拌机能量分散,完成慢速絮凝,保证絮体的增大、密实,再由池底进入导流筒内循环流动;但在实际运行中发现,常规导流筒结构,絮凝池内部颗粒、胶体、药剂等混合效果较差,絮凝效果未达到最佳,造成资源的浪费。
[0006]因此,为进一步提高絮凝效果,降低资源浪费,需要一种絮凝反应装置及絮凝池。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供絮凝反应装置及絮凝池,能够进一步提高絮凝效果,降低资源浪费。
[0008]本专利技术的絮凝反应装置及絮凝池,包括絮凝组件和提升搅拌机构,所述絮凝组件至少包括导流筒和导流罩;所述导流筒设置于絮凝池内且具备一反应腔,所述导流筒上还开设有连通反应腔的第一敞口和第二敞口;所述提升搅拌机构至少包括驱动源和搅拌叶,所述搅拌叶置于反应腔内并由驱动源驱动;所述第一敞口用于与絮凝池的进水端相连通;所述导流罩设置于所述导流筒具有第二敞口一端,且所述导流罩与第二敞口的周缘之间存有第一液流间隙。
[0009]进一步,所述第一敞口的口径不大于第二敞口的口径,所述反应腔为径向封闭的连续腔,所述第一敞口和第二敞口分别位于反应腔的两端。
[0010]进一步,所述反应腔为由第二敞口沿轴向朝向第一敞口逐渐缩口的锥形腔。
[0011]进一步,所述导流罩至少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敞口顶部的挡板,所述挡板沿径向的周缘朝向导流筒设置方向延伸形成阻挡壁,使得所述阻挡壁与挡板之间形成扣合于第二
敞口的回流腔,所述第一液流间隙即形成于回流腔与第二敞口的周缘之间,所述挡板上具有液流通道。
[0012]进一步,所述回流腔的轴向尺寸与反应腔的轴向尺寸的比值范围为0.5~1:1。
[0013]进一步,所述进水端与第一敞口的周缘之间存有第二液流间隙。
[0014]进一步,所述导流筒和导流罩均固定于絮凝池本体上,所述絮凝组件为若干组,若干组絮凝组件沿进水端的水流方向间隔布置。
[0015]本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絮凝池,包括絮凝池本体、絮凝剂加药管、进水管、污泥回流管和所述的絮凝反应装置,所述絮凝池本体上形成有絮凝腔室,所述絮凝剂加药管和污泥回流管均连通至进水管,所述进水管的进水端连通于所述第一敞口。
[0016]进一步,所述进水管设置于絮凝池本体轴向的底部,且所述进水管的出水方向沿轴向竖直向上;所述絮凝本体轴向的底部还布置有第一隔墙,所述第一隔墙将絮凝腔室分隔成反应区和处理区,所述絮凝反应装置安装于反应区,所述第一隔墙沿轴向的高度至少为絮凝腔室内有效水深的1/2。
[0017]进一步,所述絮凝本体轴向的顶部还布置有第二隔墙,所述第二隔墙将所述处理区分成连通反应区的沉降区和连通排水口的上升区,所述排水口位于絮凝池本体轴向的顶部;沿轴向所述第二隔墙的底部和絮凝池本体的底部之间存有过水通道,所述过水通道连通沉降区和上升区。
[0018]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公开的一种絮凝反应装置及絮凝池,在絮凝池内增设具有反应腔的导流筒,并开设有通过反应腔相连通的第一敞口和第二敞口;且絮凝池的进水端进水端连通于第一敞口,导流筒具有第二敞口一端还设置有导流罩,并且导流罩与第二敞口的周缘之间存有第一液流间隙;使得由动力源驱动的搅拌叶在反应腔内对由进水端涌出的废水进行提升及充分混合碰撞,混合后的絮凝物通过第二敞口涌出,一部分由第二敞口处设置的导流罩进行回流,回流的废水经由存在于导流罩与第二敞口的周缘之间的第一液流间隙流至絮凝池内,并且所述进水端与第一敞口的周缘之间存有第二液流间隙,经由回流的废水将再次由第二液流间隙涌至反应腔,如此持续的反复反应,另一部分通过导流罩挡板上的液流通道进入上部絮凝组件的导流筒内,在上部导流筒及导流罩间再次进行循环,使得絮凝池内部颗粒、胶体、药剂等获得更好的混合、循环、碰撞效果,从而提升絮凝效果,利于生成更大更密实的矾花,进一步提高絮凝效果,降低资源浪费。
附图说明
[0019]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描述:
[0020]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本专利技术多组导流筒布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3为本专利技术导流罩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本方案中的轴向、径向均指反应腔的轴向、径向在此不再赘述,本实施例中的絮凝反应装置及絮凝池包括絮凝组件和提升搅拌机构,所述絮凝组件至少包括导流筒5和导流罩6;所述导流筒5设置于絮凝池内且具备一反应腔,
所述导流筒5上还开设有连通反应腔的第一敞口和第二敞口;所述提升搅拌机构至少包括驱动源8和搅拌叶10,所述搅拌叶10置于反应腔内并由驱动源8驱动;所述第一敞口用于与絮凝池的进水端相连通;所述导流罩6设置于所述导流筒5具有第二敞口一端,且所述导流罩6与第二敞口的周缘之间存有第一液流间隙。在絮凝池内增设具有反应腔的导流筒5,并开设有通过反应腔相连通的第一敞口和第二敞口;且絮凝池的进水端进水端连通于第一敞口,导流筒5具有第二敞口一端还设置有导流罩6,并且导流罩6与第二敞口的周缘之间存有第一液流间隙;使得由动力源驱动的搅拌叶10在反应腔内对由进水端涌出的废水进行充分混合碰撞,混合后的絮凝物通过第二敞口涌出,一部分由第二敞口处设置的导流罩6进行回流,回流的废水经由存在于导流罩6与第二敞口的周缘之间的第一液流间隙流至絮凝池内,并且所述进水端与第一敞口的周缘之间存有第二液流间隙,经由回流的废水将再次由第二液流间隙涌至反应腔,如此持续的反复反应,另一部分通过导流罩6挡板上液流通道进入上部絮凝组件的导流筒内,在上部导流筒及导流罩间再次进行循环,使得絮凝池内部颗粒、胶体、药剂等获得更好的混合、循环、碰撞效果,从而提升絮凝效果,利于生成更大更密实的矾花,进一步提高絮凝效果,降低资源浪费。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絮凝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絮凝组件和提升搅拌机构,所述絮凝组件至少包括导流筒和导流罩;所述导流筒设置于絮凝池内且具备一反应腔,所述导流筒上还开设有连通反应腔的第一敞口和第二敞口;所述提升搅拌机构至少包括驱动源和搅拌叶,所述搅拌叶置于反应腔内并由驱动源驱动;所述第一敞口用于与絮凝池的进水端相连通;所述导流罩设置于所述导流筒具有第二敞口一端,且所述导流罩与第二敞口的周缘之间存有第一液流间隙。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絮凝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敞口的口径不大于第二敞口的口径,所述反应腔为径向封闭的连续腔,所述第一敞口和第二敞口分别位于反应腔的两端。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絮凝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腔为由第二敞口沿轴向朝向第一敞口逐渐缩口的锥形腔。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絮凝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罩至少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敞口顶部的挡板,所述挡板沿径向的周缘朝向导流筒设置方向延伸形成阻挡壁,使得所述阻挡壁与挡板之间形成扣合于第二敞口的回流腔,所述第一液流间隙即形成于回流腔与第二敞口的周缘之间,所述挡板上具有液流通道。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絮凝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流腔的轴向尺寸与反应腔的轴向尺寸的比值范围为0.5~1:1。6.根据权利要求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建峡余云飞赵二华郑界陈思雨
申请(专利权)人:中冶赛迪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