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储能式直流充电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661905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29 20: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储能式直流充电桩,其特征在于:包括有:AC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储能式直流充电桩


[0001]本技术涉及充电桩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储能式直流充电桩。

技术介绍

[0002]电动汽车充电桩作为电动汽车的能量补给装置,其充电性能关系到电池组的使用寿命、充电时间。这也是消费者在购买电动汽车之前最为关心的一个方面之一。实现对动力电池快速、高效、安全、合理的电量补给是电动汽车充电器设计的基本原则,另外,还要考虑充电器对各种动力电池的适用性。目前,充电桩按照充电方式分为直流充电桩、交流充电桩和交直流一体充电桩,其中,直流充电桩功率一般比较大,对电网负荷要求较大,单个桩达到60KW~480KW,尤其是大规模应用后,对电网影响更大。
[0003]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有申请号为CN201821826692.5(授权公告号为CN209224963U)的中国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用于电动汽车的储能式直流充电桩,包括交流充电机、储能电池、DC/DC变换电路、主控电路、充电枪以及充电控制电路,交流充电机、储能电池以及DC/DC变换电路分别与主控电路电连接,主控电路通过充电控制电路与外部电动汽车的充电接口电连接,交流充电机以及储能电池分别与DC/DC变换电路电连接,交流充电机与储能电池电连接,DC/DC变换电路通过充电枪与外部电动汽车的充电接口电连接,充电枪与充电控制电路电连接。该直流充电桩需要额外的交流充电机,但这种直流充电桩是先利用交流充电机的电能,如果电能还不够时再从储能电池中汲取,如果交流充电机电能足够时,则给储能电池充电,这种直流充电桩实际上还是优先使用了交流充电机的电能。

技术实现思路
<br/>[0004]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根据监测情况调整供电模块的工作情况以提高能源利用率的储能式直流充电桩。
[0005]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储能式直流充电桩,其特征在于:包括有:
[0006]AC

DC模块,其输入端连接交流电网;
[0007]储能电池,与AC

DC模块的输出端相连接;
[0008]第一DC

DC模块,其输入端与连接在储能电池与AC

DC模块的输出端之间,其输出端与负载相连接,用于为负载供电;
[0009]控制模块,与储能电池和负载相通讯连接,并且,控制模块与AC

DC模块的控制端和第一DC

DC模块的控制端相连接,用于根据监测储能电池和负载的情况控制AC

DC模块和第一DC

DC模块工作与否。
[0010]为了实现其他能源的利用,还包括有光伏电池组以及与光伏电池组相连接第二DC

DC模块,所述第二DC

DC模块与第一DC

DC模块的输入端相连接。
[0011]进一步的,所述光伏电池组与第二DC

DC模块之间通过第一动力线连接。
[0012]进一步的,所述第二DC

DC模块与第一DC

DC模块之间通过第二动力线连接。
[0013]所述控制模块还与光伏电池组相通讯连接,并且与第二DC

DC模块的控制端相连接。
[0014]为了实现控制模块的供电,还包括与第一DC

DC模块相连接的第三DC

DC模块,所述第三DC

DC模块的输出端与控制模块相连接,用于为控制模块供电。上述第三DC

DC模块将电压转换成低压,以供控制模块使用。
[0015]进一步的,所述AC

DC模块与交流电网之间通过第三动力线连接。
[0016]进一步的,所述第一DC

DC模块与负载之间通过第四动力线连接。
[0017]为了实现上述各部件的监测,还包括用于采集第一动力线、第二动力线、第三动力线和第四动力线上电压的电压采集模块,所述电压采集模块与控制模块相连接。
[0018]优选的,所述储能电池为动力电池堆。动力电池堆为回收的电池,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回收的电池,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00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通过控制模块与负载和储能电池之间通讯连接,以实现对负载和储能电池的监测,且控制模块通过监测结果控制AC

DC模块和第一DC

DC模块是否工作,因此本直流充电桩通过控制模块实现了智能化充电,不同于现有的单一充电模式,在交流电网断电后也实现短暂供电,充分利用了电能,提高了能源利用率。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储能式直流充电桩的原理框图;
[0021]图2为图1中储能式直流充电桩的控制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0023]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储能式直流充电桩包括有:
[0024]AC

DC模块7,其输入端连接交流电网9;其中,正常情况下,交流电网9的电压为380V;AC

DC模块为能实现交流电AC转换成直流电DC的模块,可采用现有的模块单元;
[0025]储能电池5,与AC

DC模块7的输出端相连接;
[0026]第一DC

DC模块11,其输入端与连接在储能电池5与AC

DC模块7的输出端之间,其输出端与负载13相连接,用于为负载13供电;本实施例中,负载13为电动汽车;
[0027]控制模块15,与储能电池5和负载13相通讯连接,并且,控制模块15与AC

DC模块7的控制端和第一DC

DC模块11的控制端相连接,用于根据监测储能电池5和负载13的情况控制AC

DC模块7和第一DC

DC模块11工作与否。其中,上述控制模块15可以包含多个控制系列组,AC

DC模块7的控制端和第二DC

DC模块11的控制端均为能控制AC

DC模块7和第二DC

DC模块11开启或关闭的端口,则通过控制模块15发送控制AC

DC模块7或第二DC

DC模块11开启或关闭的控制信号,即可实现控制,可采用现有的电路控制模块。
[0028]为了实现能源利用率,还包括有光伏电池组1以及与光伏电池组1相连接第二DC

DC模块3,第二DC

DC模块3与第一DC

DC模块11的输入端相连接。
[0029]为了实现上述电路中的低压供电,还包括与第一DC

DC模块11的输入端相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储能式直流充电桩,其特征在于:包括有:AC

DC模块(7),其输入端连接交流电网(9);储能电池(5),与AC

DC模块(7)的输出端相连接;第一DC

DC模块(11),其输入端与连接在储能电池(5)与AC

DC模块(7)的输出端之间,其输出端与负载(13)相连接,用于为负载(13)供电;控制模块(15),与储能电池(5)和负载(13)相通讯连接,并且,控制模块(15)与AC

DC模块(7)的控制端和第一DC

DC模块(11)的控制端相连接,用于根据监测储能电池(5)和负载(13)的情况控制AC

DC模块(7)和第一DC

DC模块(11)工作与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式直流充电桩,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光伏电池组(1)以及与光伏电池组(1)相连接第二DC

DC模块(3),所述第二DC

DC模块(3)与第一DC

DC模块(11)的输入端相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储能式直流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伏电池组(1)与第二DC

DC模块(3)之间通过第一动力线(2)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储能式直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焱郭永亮汝黎明许钢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三星智能电气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