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气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656146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29 20:01
本申请涉及燃气灶具技术领域,公开一种燃气灶。所述燃气灶包括:燃烧器,包括外火盖和位于所述外火盖内侧的内火盖;聚能罩,包括上罩和下罩,所述下罩位于所述上罩下方,所述上罩和所述下罩围合形成为所述外火盖补给二次空气的第一二次空气通道;底板,位于所述下罩的下方,并与所述下罩围合形成为所述内火盖补给二次空气的第二二次空气通道;其中,所述第一二次空气通道的入口的总面积大于所述第二二次空气通道的入口的总面积。以解决流至外火盖的二次空气量和流至外火盖和内火盖之间的间隙处的二次空气量无法控制的问题。隙处的二次空气量无法控制的问题。隙处的二次空气量无法控制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燃气灶


[0001]本申请涉及燃气灶具
,例如涉及一种燃气灶。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的燃气灶通过控制聚能罩内圈与外火盖外径的间隙、内圈与外火孔的高度差等,将火焰燃烧所需的二次空气一定程度上有序化、定向化,二次空气受到燃烧器的火焰的自然引射及热力引射的作用,从聚能罩进入,一部分导流至外火盖,用于补给外火盖的火焰的燃烧;另一部分进入外火盖和内火盖之间的间隙,用于补给内火盖的火焰的燃烧。
[0003]其中,流至外火盖的二次空气量和流至外火盖和内火盖之间的间隙处的二次空气量影响外火盖和内火盖处火焰的燃烧,从而影响燃气灶的热效率。
[0004]因此,如何控制流至外火盖的二次空气量和流至外火盖和内火盖之间的间隙处的二次空气量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对披露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有基本的理解,下面给出了简单的概括。所述概括不是泛泛评述,也不是要确定关键/重要组成元素或描绘这些实施例的保护范围,而是作为后面的详细说明的序言。
[0006]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燃气灶,以解决流至外火盖的二次空气量和流至外火盖和内火盖之间的间隙处的二次空气量无法控制的问题。
[0007]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燃气灶,包括:燃烧器,包括外火盖和位于所述外火盖内侧的内火盖;聚能罩,包括上罩和下罩,所述下罩位于所述上罩下方,所述上罩和所述下罩围合形成为所述外火盖补给二次空气的第一二次空气通道;底板,位于所述下罩的下方,并与所述下罩围合形成为所述内火盖补给二次空气的第二二次空气通道;其中,所述第一二次空气通道的入口的总面积大于所述第二二次空气通道的入口的总面积。
[0008]可选地,所述聚能罩还包括:第一进风格栅,连接在所述上罩或所述下罩的外侧,并位于所述上罩与所述下罩之间,所述第一进风格栅的格栅孔形成所述第一二次空气通道的入口。
[0009]可选地,所述聚能罩还包括:支撑凸起,支撑在所述上罩与所述下罩之间,其中,所述支撑凸起的数量为多个,且多个所述支撑凸起沿所述聚能罩的周向间隔设置,相邻的两个所述支撑凸起之间的间隙形成所述第一二次空气通道的入口。
[0010]可选地,所述聚能罩还包括:第二进风格栅,连接在所述下罩或所述底板的外侧,并位于所述下罩与所述底板之间,所述第二进风格栅的格栅孔形成所述第二二次空气通道的入口。
[0011]可选地,所述聚能罩还包括:支撑座,支撑在所述底板的外侧和所述下罩的外侧之间,所述支撑座的数量为多个,且多个所述支撑座沿所述聚能罩的周向间隔设置,相邻的两
个所述支撑座之间的间隙形成所述第二二次空气通道的入口。
[0012]可选地,所述第一二次空气通道的通流面积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二次空气通道的通流面积。
[0013]可选地,所述第一二次空气通道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二二次空气通道的高度。
[0014]可选地,所述第一二次空气通道的出口的总面积大于所述第二二次空气通道的出口的总面积。
[0015]可选地,所述聚能罩还包括:出风格栅,连接在所述上罩或所述下罩的内侧,并位于所述上罩和所述下罩之间,所述出风格栅的格栅孔形成所述第一二次空气通道的出口。
[0016]可选地,所述燃气灶还包括:分气片,设于所述第一二次空气通道的出口和所述第二二次空气通道的出口之间,用于分隔所述第一二次空气通道和所述第二二次空气通道。
[0017]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燃气灶,可以实现以下技术效果:
[0018]第一二次空气通道的入口的总面积较大,使进入第一二次空气通道的二次空气较多,从而使补给到外火盖处的二次空气较多,使补给到外火盖处的二次空气能够与外火盖的火焰燃烧所需的二次空气的补给量相对应,内火盖处需要的二次空气相比于外火盖处较少,第二二次空气通道的入口的总面积较小,使进入第二二次空气通道的二次空气较少,从而使补给到内火盖的二次空气适应内火盖处燃烧所需的二次空气补给量,从而使得外火盖和内火盖处均能充分燃烧,而且第二二次空气通道的入口的总面积较小,还能节省部分聚能罩的空间给第一二次空气通道,还能避免与第一二次空气通道争夺二次空气,从而保证外火盖处二次空气的补给量。
[0019]以上的总体描述和下文中的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不用于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0020]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和附图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示为类似的元件,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并且其中:
[0021]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燃气灶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燃烧器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3是图1中C

C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4]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燃气灶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5是图4中G

G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6]图6是图5中D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7]图7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再一个燃气灶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8是图7中F

F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9]图9是图8中A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30]图10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分气片与分气盘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1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分气片的结构示意图。
[0032]附图标记:
[0033]9、燃烧器;101、内火盖;102、外火盖;103、分气盘;104、外火孔;105、内火孔;20、聚能罩;201、上罩;202、下罩;2021、第一顶壁;2022、第二顶壁;203、底板;204、第一二次空气
通道;2041、第一进风格栅;2042、出风格栅;2043、支撑凸起;2044、第一二次空气通道的入口;205、第二二次空气通道;2051、第二进风格栅;2052、支撑座;2053、第二二次空气通道的入口;30、分气件;40、阻挡部;401、外缘;50、第一分气片;501、第一二次空气流道;502、第二二次空气流道;503、侧壁;504、顶壁;5041、第一端部;5042、第二端部;60、第二分气片;601、第一子第二二次空气通道;602、第二子第二二次空气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0034]为了能够更加详尽地了解本公开实施例的特点与
技术实现思路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实现进行详细阐述,所附附图仅供参考说明之用,并非用来限定本公开实施例。在以下的技术描述中,为方便解释起见,通过多个细节以提供对所披露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在没有这些细节的情况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仍然可以实施。在其它情况下,为简化附图,熟知的结构和燃气灶可以简化展示。
[0035]本公开实施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燃气灶,其特征在于,包括:燃烧器(10),包括外火盖(102)和位于所述外火盖(102)内侧的内火盖(101);聚能罩(20),包括上罩(201)和下罩(202),所述下罩(202)位于所述上罩(201)下方,所述上罩(201)和所述下罩(202)围合形成为所述外火盖(102)补给二次空气的第一二次空气通道(204);底板(203),位于所述下罩(202)的下方,并与所述下罩(202)围合形成为所述内火盖(101)补给二次空气的第二二次空气通道(205);其中,所述第一二次空气通道的入口(2044)的总面积大于所述第二二次空气通道的入口(2053)的总面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气灶,其特征在于,所述聚能罩(20)还包括:第一进风格栅(2041),连接在所述上罩(201)或所述下罩(202)的外侧,并位于所述上罩(201)与所述下罩(202)之间,所述第一进风格栅(2041)的格栅孔形成所述第一二次空气通道的入口(2044)。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气灶,其特征在于,所述聚能罩(20)还包括:支撑凸起(2043),支撑在所述上罩(201)与所述下罩(202)之间,其中,所述支撑凸起(2043)的数量为多个,且多个所述支撑凸起(2043)沿所述聚能罩(20)的周向依次间隔设置,相邻的两个所述支撑凸起(2043)之间的间隙形成所述第一二次空气通道的入口(2044)。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气灶,其特征在于,所述聚能罩(20)还包括:第二进风格栅(2051),连接在所述下罩(202)或所述底板(203)的外侧,并位于所述下罩(202)与所述底板(203)之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苑善通方松青贺立军王书春张恩玉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海尔智能技术研发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