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混合控制的双模光伏逆变器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1653537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29 19: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逆变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混合控制的双模光伏逆变器系统,包括逆变箱体、电压显示器和频率显示器,逆变箱体的右端固定连接有电压显示器,电压显示器的右端固定连接有频率显示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通过冷凝剂储存箱中的冷凝剂散发至磁化棒中,由于磁化棒呈螺旋状,并且降温器底端均匀分布有多个气孔,使得制冷完毕的气体能够均匀的分散至逆变箱体内部,在电流转换的过程不会发生热量过大,避免了变压器停止运作的情况,通过接线端子左端的活动挡板可进行S形开合,有效防止了灰尘进入接线端子内部,且接线端子的表面设有绝缘线圈,使得接线端子的绝缘效果更佳,避免了使用人员出现触电的情况。况。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混合控制的双模光伏逆变器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采集装置,具体为一种基于混合控制的双模光伏逆变器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光伏逆变器可以将光伏太阳能板产生的可变直流电压转换为市电频率交流电的逆变器,可以反馈回商用输电系统,或是供离网的电网使用。光伏逆变器是光伏阵列系统中重要的系统平衡之一,可以配合一般交流供电的设备使用。太阳能逆变器有配合光伏阵列的特殊功能,例如最大功率点追踪及孤岛效应保护的机能。
[0003]但是,现有的基于混合控制的双模光伏逆变器系统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无法将多余的电流进行储存,当市网掉电时则会停止工作,无法在孤岛模式下运行,使得逆变具有一定局限性,不利于实际使用,且现有的基于混合控制的双模光伏逆变器系统在电流转换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热量过大,从而导致变压器停止运作的情况,降低了转换的效率,并且接线端子的防尘及绝缘效果不佳,使得灰尘掉入接线端子中,进而导致使用人员出现触电的情况,不利于实际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混合控制的双模光伏逆变器系统,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结构设计简单,有效的解决了现有的基于混合控制的双模光伏逆变器系统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无法将多余的电流进行储存,当市网掉电时则会停止工作,无法在孤岛模式下运行,使得逆变具有一定局限性,不利于实际使用,且现有的基于混合控制的双模光伏逆变器系统在电流转换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热量过大,从而导致变压器停止运作的情况,降低了转换的效率,并且接线端子的防尘及绝缘效果不佳,使得灰尘掉入接线端子中,进而导致使用人员出现触电的情况,不利于实际使用的问题。
[000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6]一种基于混合控制的双模光伏逆变器系统,包括逆变箱体、电压显示器和频率显示器,所述逆变箱体的右端固定连接有电压显示器,所述电压显示器的右端固定连接有频率显示器;
[0007]所述逆变箱体的上端固定连接有提手,所述逆变箱体的左端贯通连接有散热孔,所述散热孔的下端固定连接有固定架,所述电压显示器的下端活动连接有变频开关,所述变频开关的右端固定连接有接线端子,所述接线端子的上端固定连接有固定块,所述接线端子的左端活动连接有活动挡板,所述逆变箱体的上端固定连接有降温器固定座,所述降温器固定座的下端固定连接有降温器,所述降温器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磁化棒,所述降温器的右端固定连接有冷凝剂储存箱,所述逆变箱体的下端固定连接有储能电池,所述储能电池的右端贯通连接有逆变桥,所述逆变桥的右端贯通连接有传输管,所述传输管的右端贯通连接有换流箱,所述换流箱的右端贯通连接有变压器,所述变压器的的内部固定连接有
变压铁芯。
[0008]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逆变箱体左端的散热孔的位置与储能电池和变压器的位置相契合,且固定架与逆变箱体呈中心对称设置。
[0009]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降温器右端的冷凝剂储存箱与磁化棒为垂直设置,且磁化棒呈螺旋状,并且降温器底端均匀分布有多个气孔。
[0010]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储能电池上端的逆变桥通过传输管与换流箱串联,且储能电池的上端固定连接有防尘板。
[0011]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变压铁芯依次横向等距分布于变压器的内部,且变压器的上端设有散热风扇。
[0012]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接线端子左端的活动挡板呈S形开合状,且接线端子的表面均匀分布有绝缘线圈。
[001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混合控制的双模光伏逆变器系统,具备以下有益效果:基于混合控制的双模光伏逆变器系统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能够将多余的电流进行储存,当市网掉电时不会停止工作,可以在孤岛模式下运行,使得逆变的灵活性加大,有利于实际使用,且基于混合控制的双模光伏逆变器系统在电流转换的过程不会发生热量过大,避免了变压器停止运作的情况,提高了转换的效率,并且接线端子的防尘及绝缘效果更佳,避免了使用人员出现触电的情况,有利于实际使用。
[0014]1、通过设置储能电池、逆变桥、传输管和换流箱,通过电压传输到变压器中,而电流过大时多余的电流则储存到换流箱中,再由传输管通过逆变桥流入储能电池中,使得逆变器在市网掉电时不会停止工作,可以在孤岛模式下运行,避免了电能不够导致逆变器停止运作的情况,使得逆变的灵活性加大,有利于实际使用。
[0015]2、通过设置磁化棒、气孔、冷凝剂储存箱、活动挡板和绝缘线圈,通过冷凝剂储存箱中的冷凝剂散发至磁化棒中,由于磁化棒与冷凝剂储存箱呈垂直设置,加快了冷凝剂的流动速度,且磁化棒呈螺旋状,并且降温器底端均匀分布有多个气孔,使得制冷完毕的气体能够均匀的分散至逆变箱体内部,加快了降温速度,在电流转换的过程不会发生热量过大,避免了变压器停止运作的情况,提高了转换的效率,通过接线端子左端的活动挡板可进行S形开合,将电线接入接线端子时,活动挡板可以自动打开,而当拔出电线时活动挡板则重新关闭,有效防止了灰尘进入接线端子内部,且接线端子的表面设有绝缘线圈,使得接线端子的绝缘效果更佳,避免了使用人员出现触电的情况,有利于实际使用。
附图说明
[0016]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
[0017]图1是本技术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8]图2是本技术整体结构剖面图;
[0019]图3是本技术接线端子结构示意图。
[0020]图中:1、逆变箱体;2、提手;3、散热孔;4、固定架;5、电压显示器;6、频率显示器;7、变频开关;8、接线端子;801、固定块;802、活动挡板;803、绝缘线圈;9、降温器固定座;10、降温器;11、磁化棒;12、气孔;13、冷凝剂储存箱;14、储能电池;15、防尘板;16、逆变桥;17、传
输管;18、换流箱;19、变压器;20、变压铁芯;21、散热风扇。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22]实施例:如图1

3所示,一种基于混合控制的双模光伏逆变器系统,包括逆变箱体1、电压显示器5和频率显示器6,逆变箱体1的右端固定连接有电压显示器5,电压显示器5的右端固定连接有频率显示器6;
[0023]逆变箱体1的上端固定连接有提手2,逆变箱体1的左端贯通连接有散热孔3,散热孔3的下端固定连接有固定架4,电压显示器5的下端活动连接有变频开关7,变频开关7的右端固定连接有接线端子8,接线端子8的上端固定连接有固定块801,接线端子8的左端活动连接有活动挡板802,逆变箱体1的上端固定连接有降温器固定座9,降温器固定座9的下端固定连接有降温器1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混合控制的双模光伏逆变器系统,包括逆变箱体(1)、电压显示器(5)和频率显示器(6),其特征在于,所述逆变箱体(1)的右端固定连接有电压显示器(5),所述电压显示器(5)的右端固定连接有频率显示器(6);所述逆变箱体(1)的上端固定连接有提手(2),所述逆变箱体(1)的左端贯通连接有散热孔(3),所述散热孔(3)的下端固定连接有固定架(4),所述电压显示器(5)的下端活动连接有变频开关(7),所述变频开关(7)的右端固定连接有接线端子(8),所述接线端子(8)的上端固定连接有固定块(801),所述接线端子(8)的左端活动连接有活动挡板(802),所述逆变箱体(1)的上端固定连接有降温器固定座(9),所述降温器固定座(9)的下端固定连接有降温器(10),所述降温器(10)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磁化棒(11),所述降温器(10)的右端固定连接有冷凝剂储存箱(13),所述逆变箱体(1)的下端固定连接有储能电池(14),所述储能电池(14)的右端贯通连接有逆变桥(16),所述逆变桥(16)的右端贯通连接有传输管(17),所述传输管(17)的右端贯通连接有换流箱(18),所述换流箱(18)的右端贯通连接有变压器(19),...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振中
申请(专利权)人:萨瑞新能源技术苏州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