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适应式轨道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1607818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29 18: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自适应式轨道系统,包括道床、自适应轨枕、钢轨和钢轨扣件,自适应轨枕设置于道床上端,钢轨通过钢轨扣件垂直自适应轨枕轴线安装在自适应轨枕上表面;自适应轨枕包括轨枕本体和自适应装置组,自适应装置组设置于轨枕本体下表面,自适应装置组下表面与道床上表面接触。自适应装置组包括若干结构相同的自适应装置,自适应装置包括支座、底座和流体刚性颗粒,支座设置于轨枕本体下表面,支座为空心立方体,支座下表面设置有出料孔,底座为上表面抽壳长方体,流体刚性颗粒设置于支座空心内部,支座和底座中间设置有锁闭装置。本装置用于轨枕空吊区段,列车循环荷载作用下,支座、底座、流体刚性颗粒共同将列车荷载传递至道床。至道床。至道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适应式轨道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铁道工程测试
,具体涉及一种自适应式道床沉降的轨枕。

技术介绍

[0002]轨道结构与高速运营的列车相接触,其中道床最为轨道结构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具有以下功能:(1)承受来自轨枕的压力并均匀地传递到路基面上;(2)提供轨道的纵横向阻力,保持轨道的稳定;(3) 提供轨道弹性,减缓和吸收轮轨的冲击和振动。
[0003]有砟道床由于其由散体道砟组成,在列车循环荷载作用下,下部基础沉降条件下会发生累积变形,进而形成轨枕空吊等病害,影响线路的几何不平顺,不仅引起线路的养护工作量增大,严重时还会威胁列车的行车安全。
[0004]现有专利CN103469700A公开了一种过渡段用液压无级自动沉降补偿装置,包括油缸筒基座、防尘罩、密封圈,柱塞支承架的圆柱部分装在油缸筒基座的圆柱形孔中,柱塞支承架和油缸筒基座之间装有防尘罩,油缸筒基座圆柱形孔的下部为油腔,柱塞支承架的底端安装有单向阀;柱塞支承架外圆柱上设有环形槽及径向孔,径向孔的两端分别与环形槽、圆柱形油池相通,柱塞支承架上端侧面开有呼吸孔,柱塞支承架上端圆柱形孔内装有防水防尘闷盖,油缸筒基座固定在路基道砟上,压紧块通过螺栓将柱塞支承架与轨枕联接成一体。本技术具有结构简单,可自动调节,工作可靠等特点,它既能解决线路不均匀沉降引起的不平顺问题,又可利用液体的弹性缓和机车车轮对钢轨的冲击。
[0005]但其受工作温度影响较大,且液压组件存在振动的问题。
[0006]现需一种自适应式轨道系统,可以避免轨枕空吊现象,降低线路的养护维修工作量。在道床未发生沉降时,自适应轨枕与普通轨枕高度一致,当道床沉降时,轨枕底部自适应活动单元在重力作用下下落,使轨枕底部承力区域自动增高。从而达到自适应道床沉降的目的。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技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下部基础沉降条件下会发生累积变形,进而形成轨枕空吊等病害,影响线路的几何不平顺,不仅引起线路的养护工作量增大,严重时还会威胁列车的行车安全的问题。提供了一种采用流体刚性颗粒调节沉降的自适应式轨道系统,解决了上述问题。
[0008]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自适应式轨道系统,包括道床、自适应轨枕、钢轨和钢轨扣件,自适应轨枕设置于道床上端,钢轨通过钢轨扣件垂直自适应轨枕轴线安装在自适应轨枕上表面;自适应轨枕包括轨枕本体和自适应装置组,自适应装置组设置于轨枕本体下表面,自适应装置组下表面与道床上表面接触;自适应装置组包括若干结构相同的自适应装置,自适应装置包括支座、底座和流体刚性颗粒,支座设置于轨枕本体下表面,支座为空心立方体,支座下表面设置有出料孔,底座为上表面抽壳长方体,底座槽口与支座外周过渡配
合,流体刚性颗粒设置于支座空心内部,支座和底座中间设置有锁闭装置。
[0009]采用自动补偿道床沉降的轨枕结构,从而避免轨枕空吊现象,降低线路的养护维修工作量。在道床未发生沉降时,自适应轨枕与普通轨枕高度一致,当道床沉降时,轨枕底部自适应活动单元在重力作用下下落,使轨枕底部承力区域自动增高。从而达到自适应道床沉降的目的。
[0010]自适应轨枕在出厂时通过关闭锁闭装置,防止自适应底座在运输及施工过程中下落。
[0011]本技术所述的一种自适应式轨道系统,作为一种优选方式,支座包括盒体、内腔和支撑板,盒体为下表面抽壳的长方体盒体,内腔设置于盒体内部,支撑板设置于盒体下表面位置,支撑板设置有与内腔连接的连接孔。
[0012]本技术所述的一种自适应式轨道系统,作为一种优选方式,支撑板包括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相对设置于盒体下表面位置,第一支撑板宽度和第二支撑板宽度小于盒体下表面宽度的一半,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上表面为斜面,第一支撑板斜面和第二支撑板斜面坡度相同且高度向中心方向下降。
[0013]本技术所述的一种自适应式轨道系统,作为一种优选方式,各自适应装置的第一支撑板下表面和第二支撑板下表面高度相同。
[0014]本技术所述的一种自适应式轨道系统,作为一种优选方式,钢轨包括第一钢轨和第二钢轨,第一钢轨和第二钢轨相互平行设置在轨枕上表面。
[0015]本技术所述的一种自适应式轨道系统,作为一种优选方式,钢轨扣件包括第一钢轨扣件和第二钢轨扣件,第一钢轨扣件设置于轨枕上表面扣住第一钢轨,第二钢轨扣件设置于轨枕与第一钢轨扣件对称的上表面位置,扣住第二钢轨。
[0016]在列车循环荷载作用下,支座、底座、流体刚性颗粒共同将列车荷载传递至道床。
[0017]本技术有益效果如下:
[0018](1)采用自动补偿道床沉降的轨枕结构,从而避免轨枕空吊现象,降低线路的养护维修工作量;
[0019](2)自适应轨枕在出厂时通过关闭锁闭装置,防止自适应底座在运输及施工过程中下落;
[0020](3)自适应轨枕可避免轨枕空吊现象;
[0021](4)自适应轨枕可解决由道床沉降造成的轨道不平顺。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一种自适应式轨道系统示意图;
[0023]图2为一种自适应式轨道系统自适应轨枕示意图;
[0024]图3为一种自适应式轨道系统自适应装置组示意图;
[0025]图4为一种自适应式轨道系统自适应装置示意图;
[0026]图5为一种自适应式轨道系统支座示意图;
[0027]图6为一种自适应式轨道系统支撑板示意图;
[0028]图7为一种自适应式轨道系统钢轨和扣件示意图。
[0029]附图标记:
[0030]1、道床;2、自适应轨枕;21、轨枕本体;22、自适应装置组; 221、自适应装置;2211、支座;22111、盒体;22112、内腔;22113;支撑板;221131、第一支撑板;221132、第二支撑板;2212、底座; 2213、流体刚性颗粒;3、钢轨;31、第一钢轨;32、第二钢轨;4、钢轨扣件;41、第一钢轨扣件;42、第二钢轨扣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32]实施例1
[0033]如图1所示,一种自适应式轨道系统,包括道床1、自适应轨枕 2、钢轨3和钢轨扣件4,自适应轨枕2设置于道床1上端,钢轨3 通过钢轨扣件4垂直自适应轨枕2轴线安装在自适应轨枕2上表面;
[0034]如图2所示,自适应轨枕2包括轨枕本体21和自适应装置组22,自适应装置组22设置于轨枕本体21下表面,自适应装置组22下表面与道床1上表面接触;
[0035]如图3所示,自适应装置组22包括一对结构相同的自适应装置 221。
[0036]如图4所示,自适应装置221包括支座2211、底座2212和流体刚性颗粒2213,支座2211设置于轨枕本体2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适应式轨道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道床(1)、自适应轨枕(2)、钢轨(3)和钢轨扣件(4),所述自适应轨枕(2)设置于所述道床(1)上端,所述钢轨(3)通过所述钢轨扣件(4)垂直所述自适应轨枕(2)轴线安装在所述自适应轨枕(2)上表面;所述自适应轨枕(2)包括轨枕本体(21)和自适应装置组(22),所述自适应装置组(22)设置于所述轨枕本体(21)下表面,所述自适应装置组(22)下表面与所述道床(1)上表面接触;所述自适应装置组(22)包括若干结构相同的自适应装置(221),所述自适应装置(221)包括支座(2211)、底座(2212)和流体刚性颗粒(2213),所述支座(2211)设置于所述轨枕本体(21)下表面,所述支座(2211)为空心立方体,所述支座(2211)下表面设置有出料孔,所述底座(2212)为上表面抽壳长方体,所述底座(2212)槽口与所述支座(2211)外周过渡配合,所述流体刚性颗粒(2213)设置于所述支座(2211)空心内部,所述支座(2211)和底座(2212)中间设置有锁闭装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适应式轨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座(2211)包括盒体(22111)、内腔(22112)和支撑板(22113),所述盒体(22111)为下表面抽壳的长方体盒体(22111),所述内腔(22112)设置于所述盒体(22111)内部,所述支撑板(22113)设置于盒体(22111)下表面位置,所述支撑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宁娜尤瑞林郄录朝徐旸王红王树国杜香刚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铁道建筑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