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控制装置和电动阀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599890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25 11:55
一种控制装置,包括输出齿轮、连接件、电路板以及电位器,电位器位于电路板的一侧并与电路板固定连接,电位器包括转动部件,转动部件具有容置腔,连接件的一端与输出齿轮的至少部分固定或限位连接,连接件包括弹性部,弹性部位于连接件的另一端,弹性部至少部分位于容置腔,弹性部的至少部分外壁与转动部件形成容置腔的内壁抵接,连接件与转动部件传动连接。输出齿轮与电位器之间通过连接件连接,连接件与电位器配合的一端设有弹性部,通过弹性部的弹性形变能够来补偿输出齿轮在装配过程和/或转动过程中的偏心量,以此来减小或消除输出齿轮对转动部件的径向应力作用,有利于提高电位器的使用寿命。的使用寿命。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控制装置和电动阀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控制装置以及包括该控制装置的电动阀。

技术介绍

[0002]控制装置可以应用于电动阀,控制装置一般包括电路板、驱动机构、传动机构,电路板控制驱动机构输出转矩,驱动机构通过传动机构来带动电动阀的阀芯动作,从而达到流体切换或通断的目的。为提高控制装置的控制精度,专利技术人已知有在控制装置上设置电位器进行位置反馈的结构,如何提高电位器的使用寿命是一个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控制装置以及包括该控制装置的电动阀,有利于提高电位器的使用寿命。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控制装置,包括输出齿轮、电路板以及电位器,所述电位器位于所述电路板的一侧并与所述电路板固定连接,所述电位器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和/或信号连接,所述电位器包括转动部件,所述转动部件具有容置腔,所述控制装置包括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输出齿轮的至少部分固定或限位连接,所述连接件包括弹性部,所述弹性部位于所述连接件的另一端,所述弹性部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容置腔,所述弹性部的至少部分外壁与所述转动部件形成容置腔的内壁抵接。
[0006]一种电动阀,包括控制装置、阀芯、阀体组件以及阀杆,所述控制装置与所述阀体组件固定连接,所述阀芯位于所述阀体组件形成的阀体腔,所述阀杆的一端与所述控制装置传动连接,所述阀杆的另一端与所述阀芯球传动连接,所述阀体组件设置有至少一个用于与外部连通的流通通道,所述阀芯球包括内通道,所述电动阀通过所述控制装置带动所述阀芯转动,使所述阀芯的内通道与所述流通通道连通或不连通或选择性地与所述流通通道中的一个连通或不连通,所述控制装置为上述的控制装置。
[0007]本申请的控制装置包括输出齿轮、电路板以及电位器,电位器与电路板固定连接并电连接和/或信号连接,输出齿轮与电位器之间通过连接件连接,连接件包括弹性部,弹性部与转动部件形成容置腔的内壁抵接,通过弹性部的弹性形变能够来补偿输出齿轮在装配过程和/或转动过程中的偏心量,以此来减小或消除输出齿轮对转动部件的径向应力作用,有利于提高电位器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0008]图1是电动阀的第一实施例的一个截面结构示意图;
[0009]图2是电动阀的第一实施例的另一个截面结构示意图;
[0010]图3是图1中电动阀不包括上盖的一个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1]图4是图1中电动阀不包括上盖、电路板和电位器的一个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2]图5是图1中下壳体的一个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3]图6是图1中输出齿轮与连接件配合的一个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4]图7是图1中输出齿轮与连接件配合的另一个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5]图8是图6中输出齿轮与连接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16]图9是图6中输出齿轮与连接件配合的一个截面结构示意图;
[0017]图10是图3中基板的一个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8]图11是图3中电路板和电位器的组合的一个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9]图12是图1中电机与传动机构的一个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0]图13是图1中电机与传动机构的另一个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1]图14是图1中电机的一个截面结构示意图;
[0022]图15是输出齿轮与连接件配合的第二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3]图16是图15所示的连接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4]图17是图15所示的输出齿轮、连接件与电位器配合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5]图18是输出齿轮与连接件配合的第三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6]图19是图18所示输出齿轮与连接件的俯视角度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7]图20是图18所示的输出齿轮与连接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0029]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30]参见图1

14,图1

14是本技术的控制装置应用于电动阀的第一实施例,电动阀可应用于车辆热管理系统或空调系统,电动阀100包括控制装置1、阀体组件2、阀芯3以及阀杆4,阀体组件2具有阀体腔21,阀芯3位于阀体腔21,本实施例中阀芯3可以为球形或类球形的阀芯,控制装置1与阀体组件2固定连接,阀杆4的一端与控制装置1传动连接,阀杆4的另一端与阀芯3传动连接,控制装置1输出转矩给阀杆4,阀杆4带动阀芯3一起转动。进一步地,阀芯3设置有内通道31,阀体组件2设置有至少两个用于与外部连通的流通通道22、23。电动阀100通过控制装置1控制阀芯3转动,使阀芯3的内通道31与阀体组件2的流通通道22、23连通或不连通或选择性地与流通通道22、23中的一个连通或不连通,从而打开或关闭或切换电动阀100的流通路径或者控制流通路径的流量。
[0031]参见图1、2,控制装置1包括壳体11、电机12以及传动机构13,壳体11包括上盖111和下壳体112,上盖111和下壳体112分别通过注塑成型,上盖111与下壳体112密封连接。壳体11具有腔体110,腔体110位于上盖111与下壳体112之间,电机12以及至少部分传动机构13位于该腔体110内。参见图5,下壳体112包括第一通孔1121,第一通孔1121轴向设置,第一通孔1121与腔体110连通设置。定义沿轴向方向,就腔体110而言,远离上盖111的方向为向
下,靠近上盖111的方向为向上,第一通孔1121位于下壳体112的底部。
[0032]控制装置1还包括电路板14,电路板14位于腔体110内,电路板14邻近上盖111设置。本实施例中,电机12为步进电机,参见图14,电机12包括定子组件121、转子组件122、转轴123以及转子齿轮124,定子组件121位于转子组件122的外周,定子组件121与电路板14电连接和/或信号连接,转轴123作为电机12的中心轴,转子组件122可以围绕转轴123转动或者与转轴123一起转动,转子齿轮124与转子组件122固定连接,因此转子齿轮124能够跟随转子组件122一起转动。电路板14控制定子组件121通电,定子组件121通电产生激励磁场,转子组件122在激励磁场作用下转动并带动转子齿轮124一起转动。可以理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控制装置,包括输出齿轮、电路板以及电位器,所述电位器位于所述电路板的一侧并与所述电路板固定连接,所述电位器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和/或信号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电位器包括转动部件,所述转动部件具有容置腔,所述控制装置包括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输出齿轮的至少部分固定或限位连接,所述连接件包括弹性部,所述弹性部位于所述连接件的另一端,所述弹性部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容置腔,所述弹性部的至少部分外壁与所述转动部件形成容置腔的内壁抵接,所述连接件与所述转动部件传动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齿轮包括传动输出部、齿部以及第一配合部,所述传动输出部和所述配合部分别位于所述齿部的两侧,所述第一配合部比所述传动输出部更靠近所述电位器,所述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配合部固定连接。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包括轴部,所述弹性部套设于所述轴部一端的径向外周并与所述轴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配合部包括第一孔部,所述轴部远离所述弹性部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一孔部,所述轴部远离所述弹性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配合部固定连接,所述弹性部以及所述轴部与所述弹性部连接的一端位于所述容置腔,所述弹性部的外周壁与所述转动部件形成容置腔的内壁抵接。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采用弹性材料制成,所述弹性部具有第二孔部,所述轴部远离所述输出齿轮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二孔部,所述轴部的外壁与所述第二孔部的内壁抵接;所述轴部具有台阶部,所述弹性部的下端面与所述台阶部抵接;所述轴部的稳定性或强度大于所述弹性部。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通过钢丝或金属片制成,所述连接件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和第二端一体连接,所述弹性部位于所述第二端,所述弹性部通过所述钢丝或金属片翻折至少一次而成,所述第一配合部具有卡槽,所述第一端位于所述卡槽内与所述第一配合部卡接连接。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通过钢丝制成,所述钢丝的两端对齐制成一侧开口的框形,未开口侧的钢丝向所述开口侧翻折使得翻折后的钢丝与未翻折的钢丝具有一定间距,所述弹性部包括翻折后的钢丝以及与翻折后的钢丝沿轴向方向投影重叠的钢丝,所述第一端包括未与翻折后的钢丝沿轴向方向投影重叠的钢丝部分;或者,所述连接件通过金属片翻折至少一次制成,翻折后的金属片与未翻折的金属片之间具有一定间距,所述弹性部包括翻折后的金属片以及与翻折后的金属片轴向方向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五一IntClF一六K五零六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三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