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海淡水补水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1599405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25 11: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动海淡水补水系统,包括外框架,外框架的右侧设有散热孔,外框架的右侧上端设有第一进水管,挡板的上端固定连接有转轴,转轴的上端固定连接有转盘,浮球阀的内部活动连接有浮球。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自动海淡水补水系统,当海水沿着第一进水管进入鱼缸的内部时,海水在鱼缸的内部储存慢慢上升,当海水蔓延至浮球阀的下端时,水与浮球产生的漂浮力带动浮球浮起沿着浮球阀内部的通道向上移动进入第一进水管的内部,堵塞第一进水管,防止鱼缸内部的水漫出,同时第一进水管受到浮球的堵塞,水沿着第一进水管外壁的孔洞流出进入第二蓄水池的内部,将海水储存,便于其补水的便捷性。于其补水的便捷性。于其补水的便捷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动海淡水补水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自动补水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动海淡水补水系统。

技术介绍

[0002]鱼缸不仅是鱼儿的家,更是家人共同的生活享受。无瑕的双层浮化玻璃,既给鱼儿营造了一个温馨的家,也保证了整体居室环境的安全。鱼缸更是家居风水里必不可少的摆件,是与空间的完美结合,是家居、办公,商业空间的灵魂禅师,在鱼缸的使用中需使用自动海淡水补水系统对鱼缸的内部补水。
[0003]现有的自动海淡水补水系统,结构单一,由于鱼缸较大对鱼缸内部补水时需要一定的时间,需人员在旁边观察,防止水漫出鱼缸,极为让费时间,且鱼在鱼缸中的排泄物在水中沉淀容易堵塞管道,影响补水系统的补水。
[0004]为此,我们提出一种自动海淡水补水系统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自动海淡水补水系统。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7]一种自动海淡水补水系统,包括机床,所述机床的左侧固定连接有固定架,所述固定架的上端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的内部转动连接有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的外壁活动连接有无纺布,所述机床的内部设有履带,所述机床的上端左侧固定连接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的一侧转动连接有滚筒,所述第一电机的右侧设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的内部转动连接有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的下端固定连接有毛刷,所述固定块的右侧设有吸尘装置,所述机床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液压装置,所述液压装置的上端活动连接有伸缩杆,所述伸缩杆的上端固定连接有托板,所述托板的上端固定连接有转轴架,所述转轴架的一侧转动连接有第一压辊,所述第一压辊的左侧设有第二压辊,所述第一压辊的背面设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二压辊的内部嵌入设置有加热棒。
[0008]优选的,所述第一进水管与第二进水管镜像设置,且第一进水管外围的结构与第二进水管外围的结构一致。
[0009]优选的,所述外框架的内部上端设置有亚克力隔板,且亚克力隔板将第一蓄水池和第二蓄水池分隔。
[0010]优选的,所述第一进水管的下端贯穿第二蓄水池,且第一进水管的下端位于鱼缸的内部。
[0011]优选的,所述浮球阀倾斜设置,且浮球阀内部浮球的直径等于第一进水管内圈的直径。
[0012]优选的,所述曝气管远离泵体的一端连接鱼缸,且曝气管贯穿鱼缸。
[0013]优选的,所述收集箱的高度大于鱼缸的高度,且收集箱的内壁与鱼缸的外壁之间
留有空隙。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15]1、通过设置的泵体、曝气管和收集箱,泵体启动时气体沿着曝气管进入鱼缸的内部,气体与水结合产生气泡,气泡吸附鱼缸中的杂质向上升起,沿着鱼缸的上端流入至收集箱与鱼缸之间的空隙内,最后流入收集箱的内部,沿着排污口排出,防止鱼在鱼缸中的排泄物在水中沉淀堵塞管道,增加补水系统的耐用性。
[0016]2、通过设置的浮球阀、浮球和孔洞,当海水沿着第一进水管进入鱼缸的内部时,海水在鱼缸的内部储存慢慢上升,当海水蔓延至浮球阀的下端时,水与浮球产生的漂浮力带动浮球浮起沿着浮球阀内部的通道向上移动进入第一进水管的内部,堵塞第一进水管,防止鱼缸内部的水漫出,同时第一进水管受到浮球的堵塞,水沿着第一进水管外壁的孔洞流出进入第二蓄水池的内部,将海水储存,便于其补水的便捷性。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自动海淡水补水系统的整体正视结构图;
[0018]图2为图1中整体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图2中第一进水管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0]图4为图2中收集箱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21]图中:1、外框架;2、散热孔;3、第一进水管;301、挡板;302、转轴;303、转盘;304、孔洞;4、第二进水管;5、第一蓄水池;6、第二蓄水池;7、鱼缸;8、泵体;801、曝气管;9、收集箱;901、排污口;10、浮球阀;11、浮球。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23]参照图1

4,包括外框架1,外框架1的右侧设有散热孔2,外框架1的右侧上端设有第一进水管3,第一进水管3的下端贯穿第二蓄水池6,且第一进水管3的下端位于鱼缸7的内部,海水沿着第一进水管3进入鱼缸7的内部。
[0024]第一进水管3的内部活动连接有挡板301,挡板301的上端固定连接有转轴302,转轴302的上端固定连接有转盘303,第一进水管3的外壁左侧开设有孔洞304,外框架1的左侧固定连接有第二进水管4,第一进水管3与第二进水管4镜像设置,且第一进水管3外围的结构与第二进水管4外围的结构一致,海水沿着第一进水管3进入第二蓄水池6的内部,淡水沿着第二进水管4进入第一蓄水池5的内部。
[0025]外框架1的上端左侧设有第一蓄水池5,外框架1的上端右侧设有第二蓄水池6,外框架1的内部上端设置有亚克力隔板,且亚克力隔板将第一蓄水池5和第二蓄水池6分隔,同时便于观察第一蓄水池5和第二蓄水池6内部的水位。
[0026]外框架1的内部下端固定连接有鱼缸7,外框架1的内部右侧固定连接有泵体8,泵体8的下端固定连接有曝气管801,曝气管801远离泵体8的一端连接鱼缸7,且曝气管801贯穿鱼缸7,泵体8启动时气体沿着曝气管801进入鱼缸7的内部,气体与水结合产生气泡,气泡
吸附鱼缸7中的杂质向上升起,沿着鱼缸7的上端流入至收集箱9与鱼缸7之间的空隙内,最后流入收集箱9的内部,沿着排污口901排出,防止鱼在鱼缸7中的排泄物在水中沉淀堵塞管道,增加补水系统的耐用性。
[0027]鱼缸7的外围设有收集箱9,收集箱9的左侧固定连接有排污口901,第一进水管3的右侧固定连接有浮球阀10,浮球阀10的内部活动连接有浮球11,浮球阀10倾斜设置,且浮球阀10内部浮球11的直径等于第一进水管3内圈的直径,海水在鱼缸7的内部储存慢慢上升,当海水蔓延至浮球阀10的下端时,水与浮球11产生的漂浮力带动浮球11浮起沿着浮球阀10内部的通道向上移动进入第一进水管3的内部,堵塞第一进水管3,防止鱼缸7内部的水漫出,同时第一进水管3受到浮球11的堵塞,水沿着第一进水管3外壁的孔洞304流出进入第二蓄水池6的内部,将海水储存,便于其补水的便捷性。
[0028]工作原理:本技术中,设备使用之前首先将水管连接第一进水管3和第二进水管4,然后转动转盘303,转盘303转动带动转轴302转动,转轴302转动带动挡板301转动,露出挡板301与第一进水管3内圈之间的空隙,海水沿着挡板301与第一进水管3内圈之间的空隙向下涌动流入鱼缸7的内部,海水在鱼缸7的内部储存慢慢上升,当海水蔓延至浮球阀10的下端时,水与浮球11产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动海淡水补水系统,包括外框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框架(1)的右侧设有散热孔(2),所述外框架(1)的右侧上端设有第一进水管(3),所述第一进水管(3)的内部活动连接有挡板(301),所述挡板(301)的上端固定连接有转轴(302),所述转轴(302)的上端固定连接有转盘(303),所述第一进水管(3)的外壁左侧开设有孔洞(304),所述外框架(1)的左侧固定连接有第二进水管(4),所述外框架(1)的上端左侧设有第一蓄水池(5),所述外框架(1)的上端右侧设有第二蓄水池(6),所述外框架(1)的内部下端固定连接有鱼缸(7),所述外框架(1)的内部右侧固定连接有泵体(8),所述泵体(8)的下端固定连接有曝气管(801),所述鱼缸(7)的外围设有收集箱(9),所述收集箱(9)的左侧固定连接有排污口(901),所述第一进水管(3)的右侧固定连接有浮球阀(10),所述浮球阀(10)的内部活动连接有浮球(1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动海淡水补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水平黄开林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海都水产设备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