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注桩全回转双套管成桩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599231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25 11: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岩溶发育地区灌注桩施工技术领域,公开了灌注桩全回转双套管成桩结构,包括外套管和内套管,内套管配合于外套管中,外套管的内壁与内套管的外壁形成有间隙,内套管套接有调整其与外套管同心同轴布置的定位结构,定位结构位于所述间隙之间,定位结构具有开环口,开环口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包括调节第一端面与第二端面之间宽度的锁件;外套管及内套管均通过全回转钻机驱动,且钻进施工场地的测量定点桩心形成阶梯孔,阶梯孔下方钻进形成有嵌岩孔,阶梯孔与嵌岩孔相互衔接连通,形成阶梯状的嵌岩桩孔。外套管和内套管的配合钻进形成阶梯状的嵌岩桩孔,使用定位结构可提高内套管与外套管之间的定位精度和降低摩擦力。定位精度和降低摩擦力。定位精度和降低摩擦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灌注桩全回转双套管成桩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岩溶发育地区灌注桩施工
,具体而言,涉及灌注桩全回转双套管成桩结构。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我国社会基础建设的迅速发展,同时在基础建设的过程也面临着多种挑战,如在基坑施工建设中,某些地区是属于喀斯特岩溶发育地区,地层分布极其复杂,存在单层和多层(串珠状)溶洞。
[0003]在喀斯特岩溶发育地区进行超长灌注桩施工时容易发生各种施工困扰问题,施工难度极大;面临的施工困扰问题包括双套管钻孔时难以达到同轴定位精度要求,同时斜岩面偏孔纠偏处理难度大,给超深大直径钻进成孔造成极大困难;且受超长套管管壁摩擦阻力大的影响,深长超过80m的护壁套筒起拔极其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灌注桩全回转双套管成桩结构,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在岩溶发育地区进行超长灌注桩施工时,难以达到同轴定位精度要求,超长灌注桩成孔易偏孔,超长套管管壁摩擦阻力大的问题。
[0005]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灌注桩全回转双套管成桩结构,包括外套管和内套管,所述内套管配合于所述外套管的管孔内,所述外套管的内壁与所述内套管的外壁形成有间隙,所述内套管套接有调整其与所述外套管同心同轴布置的定位结构,所述定位结构位于所述间隙之间,所述定位结构具有开环口,所述开环口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
[0006]包括调节所述第一端面与所述第二端面之间宽度的锁件;
[0007]所述外套管及所述内套管均通过全回转钻机驱动,且钻进施工场地的测量定点桩心形成阶梯孔,所述阶梯孔下方通过更换岩钻头钻进形成有嵌岩孔,所述阶梯孔与所述嵌岩孔相互衔接连通,形成阶梯状的嵌岩桩孔。
[0008]进一步地,所述定位结构为环形状或半环状或扇环状,所述定位结构主要由加强筋和弹性层构成,所述弹性层设于所述加强筋的两侧;所述加强筋及所述弹性层上形成有若干滑孔,所述滑孔中装配有降低所述外套管内壁与所述内套管外壁之间摩擦力的滚动件,所述滚动件在所述滑孔中呈活动连接关系。
[0009]进一步地,所述滑孔以环绕所述定位结构的外侧面而布置,所述滑孔在所述定位结构的外侧面所形成的端口的直径,小于所述滑孔中部形成的直径;所述滚动件为圆球状或椭圆状,所述滚动件的直径小于所述滑孔中部的直径,而大于所述端口的直径。
[0010]进一步地,所述滚动件具有部分通过所述端口凸出至所述定位结构的外侧面。
[0011]进一步地,所述锁件包括摆动杆和卡件,所述摆动杆活动连接在所述第二端面的侧部,所述卡件从所述第一端面的侧部嵌入所述定位结构内,所述摆动杆通过摆动将其另
一端卡接在所述卡件中。
[0012]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端面及所述第二端面均设有端面凹槽,所述定位结构的上部且靠近所述第二端面的端面凹槽的邻侧,设有活动连接所述摆动杆的支撑台;所述卡件嵌入至所述第一端面的端面凹槽内,所述卡件朝所述定位结构的上部方向设有卡口,所述摆动杆通过摆动将另一端卡接在所述卡口中,且所述摆动杆与所述卡口卡接的一端具有阻挡件,所述阻挡件卡接在所述卡口远离所述摆动杆一侧。
[0013]进一步地,所述端面凹槽沿所述第一端面、第二端面与所述定位结构上部的交接直角处内凹开设,所述第一端面、所述第二端面各自所形成的端面凹槽呈相对设置。
[0014]进一步地,所述阶梯孔包括自上而下相互衔接的第一阶梯孔、第二阶梯孔及嵌岩孔,所述第一阶梯孔、所述第二阶梯孔及所述嵌岩孔的孔径依次逐渐递减,且呈同心同轴布置;
[0015]所述内套管通过所述定位结构调整至与所述外套管同心同轴后,从所述第一阶梯孔的孔底开始钻进,钻进至持力层面停止;
[0016]所述岩钻头对准所述第二阶梯孔的孔底中心部钻进,钻进至桩底标高停止。
[0017]进一步地,所述嵌岩桩孔的所述第一阶梯孔的深度为50m,宽度为2.6m;所述第二阶梯孔的深度为76m,宽度为2.2m;所述嵌岩孔的深度为4m,宽度为2m。
[0018]进一步地,所述定位结构通过所述锁件调节自身直径后,所述定位结构的内壁与所述内套的外壁贴附连接,所述定位结构外侧面的滚动件与所述外套管的内壁相抵接,且当所述内套管相对所述外套管上下活动时,所述滚动件沿所述外套管内壁滑动。
[00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的灌注桩全回转双套管成桩结构,包括外套管和内套管,先通过全回转钻机驱动外套管施工场地测量定点桩心钻进,全回转钻机更换连接内套管,外套管和内套管的配合钻进形成阶梯状的嵌岩桩孔,在内套管外壁上套接有定位结构,将内套管朝外套管中并利用定位结构调整至同心同轴后钻进,实现双套管定位精度要求;在内套管相对外套管上下活动时,通过定位结构的滚动件沿外套管的内壁滑动,以此降低内套管与外套管之间的摩擦力。
附图说明
[0020]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定位结构套接于外套管与内套管之间的示意图;
[0021]图2是图1中A处的放大视图;
[0022]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滚动件装配于定位结构上,且滚动件部分凸出滑孔的端口的平面视图;
[0023]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定位结构的俯视图;
[0024]图5是图4中B处的放大示意图;
[0025]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嵌岩桩孔的平面剖视图;
[0026]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外套管及内套管位置关系及尺寸示意图;
[0027]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成型变截面的灌注桩的示意图。
[0028]图中:100

外套管、200

内套管、300

定位结构、301

加强筋、302

弹性层、303

滑孔、3031

端口、304

滚动件、400

开环口、401

第一端面、402第二端面、403

端面凹槽、500

锁件、501摆动杆、5011

阻挡件、502

卡件、5021

卡口、503

支撑台、600

全回转钻机、700

第一阶梯孔、800

第二阶梯孔、900

嵌岩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30]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实现进行详细的描述。
[0031]本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灌注桩全回转双套管成桩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套管和内套管,所述内套管配合于所述外套管的管孔内,所述外套管的内壁与所述内套管的外壁形成有间隙,所述内套管套接有调整其与所述外套管同心同轴布置的定位结构,所述定位结构位于所述间隙之间,所述定位结构具有开环口,所述开环口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包括调节所述第一端面与所述第二端面之间宽度的锁件;所述外套管及所述内套管均通过全回转钻机驱动,且钻进施工场地的测量定点桩心形成阶梯孔,所述阶梯孔下方通过更换岩钻头钻进形成有嵌岩孔,所述阶梯孔与所述嵌岩孔相互衔接连通,形成阶梯状的嵌岩桩孔。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灌注桩全回转双套管成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结构为环形状或半环状或扇环状,所述定位结构主要由加强筋和弹性层构成,所述弹性层设于所述加强筋的两侧;所述加强筋及所述弹性层上形成有若干滑孔,所述滑孔中装配有降低所述外套管内壁与所述内套管外壁之间摩擦力的滚动件,所述滚动件在所述滑孔中呈活动连接关系。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灌注桩全回转双套管成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孔以环绕所述定位结构的外侧面而布置,所述滑孔在所述定位结构的外侧面所形成的端口的直径,小于所述滑孔中部形成的直径;所述滚动件为圆球状或椭圆状,所述滚动件的直径小于所述滑孔中部的直径,而大于所述端口的直径。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灌注桩全回转双套管成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滚动件具有部分通过所述端口凸出至所述定位结构的外侧面。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灌注桩全回转双套管成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锁件包括摆动杆和卡件,所述摆动杆活动连接在所述第二端面的侧部,所述卡件从所述第一端面的侧部嵌入所述定位结构内,所述摆动杆通过摆动将其另一端卡接在所述卡件中。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灌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雷斌廖启明陈小慧王刚童心刘小敏袁伟莫莉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工勘岩土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